古道遗珍 它们再现丝绸之路的繁华印记

2023-09-11 09:26方晓丁晨
中国收藏 2023年9期
关键词:沉船钱币古希腊

方晓 丁晨

标题“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正在南越王博物院热展中,以“南海I号”沉船出水文物为主,再现南宋时期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破解古沉船谜题 中国珍宝从广州走向世界

这是一个84 0年前的海底“盲盒”——“南海I号”!这艘满载着18万余件珍宝的南宋沉船,见证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海上航线。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同时是中国主动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第一个项目。

自发现36年以来,围绕“南海I号”的各种研究成果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又一个谜题,并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这条海上航线的认知。

日前正在南越王博物院展出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就为大家重新解答了一个问题——这艘船的离港点究竟在哪里。

“南海I号”出土的部分酱釉罐成为破解其最后离岸港口的关键。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证实了“南海I号”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部分酱釉罐产自南海诸窑。

·酱釉罐实证沉船从广州出发·

此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博物馆主办,汇集了国内12家文博单位的421件(套)文物,其中超过三分之二为首次展出。

其实早在2 021年,南越王博物院就举办过“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时隔近两年后,新推出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则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往学界普遍认为“南海I号”的离港点位于刺桐(今泉州市),但近些年通过大量研究,以及对沉船出水文物与其他出土文物进行比对,发现其离港点应为广州。

南越王博物院院长李民涌在接受《中国收藏》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此前由“南海I号”沉船出水的酱釉罐多被认作是福建泉州磁灶窑产品,但来自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地层酱釉罐的面世改写了这一结论。近年来,南越王博物院在整理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建筑基址资料时确认了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位置,其出土大量戳有“酒墱”“醇酎”“清香”等与酒有关的印文、印花酱釉罐,它们无论器型、釉质釉色、胎质胎色还是印文印花、制作技法,均与“南海I号”出水的部分酱釉罐高度相似。2 0 21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进行考古调查与抢救性发掘,同样采集和清理出与“南海I号”高度一致的印文、印花酱釉罐标本,使研究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证实了“南海I号”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部分酱釉罐产自南海诸窑。这在“南海I号”的货物构成和贸易航线研究中是一个重大发现。2 0 2 2年,广东省公布最新考古发现,明确“南海I号”沉船部分酱釉罐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实证“南海I号”曾经到过广州,并最终从广州港离港。

除此之外,在本次展览中亮相的酒器酒具也值得深入研究。业界专家透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销海外的商品以丝绸、陶瓷、香料、象牙等为主,但实际上,伴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不难发现酒类或许也是其中一种外贸商品。“关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更详细的资料佐证,南越王博物院计划梳理相关资料,并适时推出与之相关的展览。”李民涌说。

·重构古沉船的航行路径·

装满了金银铜货币、黄金奢侈品、瓷器、铁器、铜器、漆器等珍宝的“南海I号”在离港前到过哪些地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此次展览找寻答案。

李民涌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通过出水文物中蕴藏的丰富信息,重构了古沉船的航行路径,即从临安(今杭州市)启程,途经泉州,最后从广州离港。而此船之所以途经这三座城市,也自有一番原因。

南宋时期,作为都城的临安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两浙更是临安的经济腹地。此次展览展出的大批“南海Ⅰ号”出水的金银货币、景德镇瓷器以及龙泉窑瓷器,就再现了这一时期两浙沿海港口“海舶云集”的繁华景象。

泉州是中国宋元时期福建地区的对外交通大港。福建地区生产的陶瓷经由泉州,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德化窑和磁灶窑是其外销瓷窑口的杰出代表。由“南海I号”出水的福建窑系代表精品,就展现了南宋时期福建发达的陶瓷制造业。

宋代广州拥有深厚的海外贸易基础。开宝四年(9 7 1年)率先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元丰三年(10 8 0 年)颁布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成文的海贸法《元丰广州市舶条法》。商船出发之前,广州市舶司为表示顺风相送,会设市舶宴饯行,而宴会上饮用的酒主要来自公使酒库。本次展览集中亮相的一批广州公使酒庫出土的宋代酱釉罐器物,凸显了广东陶瓷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揭示了广州海贸长盛不衰的密码。

此外,展览还加入了“纲首日记”(根据文献虚构)这一创新元素,通过船长的视角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与观众实现古今对话,带来更多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實际上,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海I号”、佛山南海窑出土的部分酱釉罐同出一源。

·从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

“从广州出发”不仅是“南海I 号”沉船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也是此次“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核心。研究发现,除了“南海I号”之外,还有不少古代对外贸易商船均选择广州作为最终离港点。

关于这一问题,李民涌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以大湾区界域的历史视角重新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提炼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广东符号。首先,广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地处东亚大陆东南端,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国的“南大门”。其次,广州以海为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以广州港为中心,香港、澳门等地为中转的多层次贸易港口体系——从广州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贸易网络。最后,广州勇立潮头,因海而胜。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港口、航路节点遗址、沉船遗址及其所出土、出水遗物,均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庞大贸易体系的实物见证。

近年来,全国各地文博机构都纷纷推出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主题展览,今年又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南越王博物院集十余家文博单位之力,共同打造“从广州出发——‘南海I 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李民涌也感慨良多,他表示无论是对于从事考古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来说,还是对于文博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一带一路”都是一个利于各行各业发展的倡议。“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凝聚了广州、深圳、惠州、佛山、香港、澳门等多地文博单位的力量,是一次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考古研究合作的重要成果。而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古代几大海港中唯一历时2 0 0 0多年长盛不衰的港口,是罕见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从萌芽到发展全过程的重要城市。从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大批从香港九龙圣山遗址、香港大屿山竹篙湾遗址、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出土的产自中国内地各窑口的瓷器,这些文物是中国瓷器从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的实证史料。(注:本文图片由南越王博物院提供)

千年古币戴上身 东西方艺术在这里邂逅

古希腊、古罗马钱币是西方钱币的源头,是古代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今人研究古代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也完美地展现了西方古典艺术的成就与流变。对古希腊、古罗马钱币的研究与收藏,对近现代艺术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件古希腊、古罗马钱币都是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也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品。

前不久,位于山城的重庆虹美术馆带来了一场跨越20 0 0年历史的展览。这个名为“行走的艺术品——丝路钱币‘渝见现代镶嵌艺术”的展览展出300余件国内艺术家自主设计、制作的古币镶嵌珠宝。一枚枚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钱币,变身为时尚且实用的艺术品。

270 0年前,诞生于古希腊吕底亚王国的琥珀金币,被视为人类最早的金币。自此以后,古希腊、古罗马人将钱币作为文化和艺术的核心代表。钱币也因其之美,自古便是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兴起,东西方钱币、镶嵌艺术设计等都在丝绸古路上得以相互借鉴、融汇。

重庆虹美术馆馆长田源在接受《中国收藏》杂志记者采访时说道,“行走的艺术品——丝路钱币‘渝见现代镶嵌艺术”展示的每一枚古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也是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见证。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虹美术馆推出这个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感受历史、观察时代的新视角。

此次展出的作品囊括项圈、戒指、耳坠、手链等各种形式,其中的主币都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材质包括金币、银币、铜币等等。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曾晨宇介绍,这是重庆目前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古钱币镶嵌艺术展。虽然展出的大部分都是现代镶嵌作品,但也有一件古董项圈值得关注。一件古希腊吕底亚王国克罗伊索斯狮子与公牛银币古董项圈,主币是一枚2西格罗斯的银币,这种大面值的银币本身就非常稀有。曾晨宇说道:“这件项圈的镶嵌年份为上世纪7 0 年代,镶嵌材质是2 2K金,重量达到14 0多克。虽然重,但因为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佩戴后项圈刚好能在锁骨位置,所以佩戴的舒适感还是很好的。”

“行走的藝术品——丝路钱币‘渝见现代镶嵌艺术”展览展出的300余件古币镶嵌珠宝吸引了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上图一:重庆虹美术馆馆长田源在同期举办的讲座中为大家讲述展览的意义;上图二:策展人曾晨宇为观众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古钱币镶嵌珠宝十分流行,宝格丽、卡地亚等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纷纷推出了这类珠宝产品。实际上,古币镶嵌珠宝并非最近才兴起的,而是古已有之。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古罗马时期就有这种镶嵌艺术,有的是镶嵌当时的金币,有的是镶嵌更早的钱币,这也是一种传承美的艺术。田源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一枚枚古钱币镶嵌珠宝,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是艺术与文化,是中国与世界。当代人佩戴这样的珠宝,更显示出一种自我的认同与文化的自信。

观众在展览中除了能欣赏到古钱币镶嵌作品,还能看到不少珍贵的古钱币,比如平定印度得胜纪念币、塞琉古三世金币、德尔腓邻邦同盟三德拉克马银币等等。“平定印度得胜纪念币见证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海帕斯皮思战役。这枚币也被称为‘波鲁斯十德拉克马银章,重达4 0克,是地中海地区罕见的高币值大银币。”据曾晨宇介绍,平定印度得胜纪念币存世量十分少见,目前全世界已知仅有10枚,而此番在重庆展出的这一枚是其中品相最好的。(注:本文图片由重庆虹美术馆提供)

古希腊吕底亚王国克罗伊索斯狮子与公牛银币古董项圈,于公元前561年至前546年发行,镶嵌年份为上世纪70年代。

链接

TIPS

它们传递千年美好寓意

“行走的艺术品——丝路钱币‘渝见现代镶嵌艺术”展览根据古希腊和古罗马钱币图案的特点,分为“驼铃西来”“自然精灵”和“人间珍宝”三部分,为观众完整展现古希腊、古罗马钱币的镶嵌设计艺术,以及其背后所暗含的沉积2000多年的美好祈愿。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钱币中,神像一直是最主要的图案,它包括了神话传说中最主要的几大主神,如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罗等。穿透这些“方寸小天地”,可以领略到古希腊人丰富的宗教生活和精神世界,感受到传递千年的美好寓意。

除了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外,古希腊钱币上也有许多寓意丰富、多姿多彩的动植物。

这些动植物或为神话传说之物,或在尘世现实之间,有些至今依旧尚在人间,有些则早已灭绝。观众可在琳琅满目的“动植物世界中”感受穿越千年的那份虚实。

这些动物包括代表着海洋的海豚。在叙拉古钱币和赞克尔钱币上,海豚的位置代表着城邦与外海的地理关系。还有雅典的猫头鹰钱币,古代就曾将此类钱币称之为“枭币”。

在这些钱币上,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主要的图案。他们大多都是红极一时、曾左右当时政局,并且改变历史行进车轮轨迹的君王显贵。正是在他们手中,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地中海希腊、罗马世界。此外,与历史、祭祀相关的其他图案元素,如战车、战船、赛会项目和法器等钱币的镶嵌饰品,也一一呈现。

平定印度得胜纪念币

猜你喜欢
沉船钱币古希腊
钱币翻倍
沉船的启示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组合钱币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海底沉船
关于导演古希腊戏剧的思考
沉船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