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绛州鼓乐的文化背景与现代艺术特征
——以作品《黄河船夫》为例

2023-09-12 14:30买兰兰
艺术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绛州鼓乐船夫

□ 买兰兰

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县更是鼓乐文化的发源地。绛州鼓乐在2006 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统表演形态样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近年来新创鼓乐《黄河船夫》为例,深入剖析其艺术特征,进而更好地了解绛州鼓乐。

一、文化背景

(一)鼓乐文化

鼓是力量的象征,乐是精神的表征,鼓与乐的融合碰撞开启了中华优秀乐舞文化之先河。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的人们已经会使用陶土捏成鼓的形状并经过烧制作成一种土鼓,也称陶鼓,同时将蒉草拧制成鼓槌敲击之,再结合苇笛等其他乐器,合着歌与舞,就变成了“乐”——即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乐舞形式。这一“乐”的形式开启了我国农耕舞蹈文化类型的先河。可见,鼓乐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再有,《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附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缶,本是一种盛水的容器,却被蒙皮而鼓之,这就表明当时人们已对鼓的制作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从山西襄汾陶寺考古发掘的鼍鼓、土鼓来看,这些鼓面上所蒙之物均为动物皮。这时的先民们已然发现,只有敲击蒙皮面的鼓才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同时懂得了从动物尸体上剥下的皮是生皮,只有经过加工成熟的皮才有可能敲出“咚咚”的声音,并且不会破裂,这时的先民们已经对动物的皮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亦称绛州大鼓,是指山西省新绛县当地所流行的锣鼓演奏乐舞、吹打乐舞等。谈到绛州鼓乐的渊源,不得不与新绛县当地“鼓山”“鼓水”的传闻联系起来。据说,春秋时期在晋南地区曾闹了一场连刮七天黄风的天灾,这场灾祸不仅扫平了晋国都城,就连襄汾县境内的焦泉也没了踪影。但就在这时,绛州北部却冒出了泉眼,在旁边还隆起了九座土阜。而这九座土阜,即《山海经》中所指的“崆峒山”与“晋之九原”,之后易名为“鼓山”,而“鼓水”则必然是指那股泉水了。在隋末唐初时,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起兵,奉命南下直取长安的秦王李世民,路经鼓水,他的部队蹚水而过,逢逢作响,顿时如擂鼓般轰鸣一片。这也就是宋代司马光在《题绛州鼓堆词》中所写到的:“作鼓者,人马践之,逄逢如鼓状。”在李世民抵达长安之后,采用“坚壁挫锐之术”,大败宋金刚,这一消息被百姓得知后,人们便用部队途经鼓水产生的步履声、马蹄声、车轮声等为素材,创作出了具有雄浑气势的乐曲《秦王破阵乐》。秦王称帝之后,便将此曲引入宫中作为宫廷燕乐,每逢朝会大典,便要演奏这首乐曲。于是,在盛唐武德年间,鼓乐艺术便已成为绛州当地老百姓们娱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以《秦王破阵乐》为代表的唐代歌舞大曲,均为绛州当地民间鼓乐舞艺人所创而被教坊引入宫廷之中,音调、乐律结构等各方面素材均来自民间,具有较强的绛州风味。绛州鼓乐的风格还与秦、汉时期黄门鼓吹署的“鼓吹乐”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绛州鼓乐凭借着鼓、板、锣、钹、管、弦、丝、竹,还运用“花敲干打”的击鼓手法,以及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等不同形象诉诸观众的视觉与听觉之上,同时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被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的首绝、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绛州鼓乐2006 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传承与发展。《黄河船夫》作为绛州大鼓的代表作,就是近年来新绛县鼓乐艺术团在传统鼓乐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优秀作品。

二、艺术特征

《黄河船夫》以黄河谣和黄河船夫号子为基调,运用现代创作方法,通过人声、歌声、鼓声“三声”交响,有力地塑造了黄河人的齐心协力、一往无前的精神,有力地提高了绛州鼓乐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造诣,这为民族打击乐现代化、现代打击乐民族化提供了很好的成功例证。

(一)故事性

绛州大鼓是一个具有很强故事性的民间鼓乐艺术,人们通常赋予它战争内容、民俗故事还有生活场景等众多内容,同时通过敲击鼓的不同部位,也能让我们听到不同声音,从而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意象。

《黄河船夫》这部作品主要表现的是黄河边的船夫们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山西,又称河东地区,与陕西、河南之间均以黄河相隔,因此,航运便是古代河东地区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沟通桥梁。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其他动力驱动船只,完全依靠人力划桨驶船。黄河波涛滚滚,气势汹涌,若想在黄河上安全行船,必须依靠船员们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地划桨,稍有不慎便会被咆哮的河水席卷。因此,力与精神在《黄河船夫》中表现得格外强烈。整部作品分为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四个部分。作品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再现了黄河船夫同舟共济、齐心协力越过险滩的英雄气概,粗犷豪放而又有力度的乐章,更是奏出了铿锵有力、气势雄浑的民族精神。

(二)演奏性

绛州鼓乐在演奏过程中往往具有三大艺术特性:其一,便是“擂大鼓”,即直径大约一米五的大鼓,亦称“帅鼓”“大建鼓”。其二,便是“花敲干打”,即敲鼓心、敲鼓边、击鼓梆、敲鼓环、敲鼓架、鼓槌相击、刮鼓钉、闷鼓面等多种击鼓方式来发出不同的声响,此外,手法各有不一,如鼓槌相击便有正击、反击等,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了绛州鼓乐的大不同。在《黄河船夫》整部作品中,只有一个帅鼓,主要用于敲击节奏,掌控整个作品节奏的快慢。一个将鼓,主要是领唱作为船长或者指挥者来敲击,具有一定的命令性质。其他便是卒鼓和校鼓偏多,扮演着船员的角色。

作品的第一部分便是引子,即从人声的吆喝声中来引出整个作品,就是“招呼”——“吆喝船夫们,我们要准备出发了”。吆喝声快结束的时候,帅鼓便要以每分钟6/9 拍的速度进入,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与此同时,大锣和吊镲逐渐由弱渐强。随后歌声逐渐进入,“你晓得黄河,有几十几道弯。你晓得黄河,有几十几条船。你晓得黄河……”大建鼓的击鼓速度逐渐加快,与此同时卒鼓与校鼓的演员碎击鼓边,进行2 拍的滚奏,从而产生“沙沙沙沙”的声响,营造黄河惊涛拍岸的声音。这时的鼓声较弱,歌声较强,十分鲜明地告知了我们船只进入河道,歌声比较悠扬,还未遇到激流。

慢慢地进入开端和发展阶段,船行驶进了一个较为平缓的水域,卒鼓与校鼓分别击之。在击鼓的过程中,由敲击鼓边到鼓心再到鼓边,对演员的节奏感和协调性有了相当大的考验。与此同时,击鼓的声音由弱到强,动作幅度也由小到大,演员们从丹田发出“嘿!咗!”之声,来为自己和船员们相互加油鼓劲,整体节奏十分和谐、舒缓。

最后,随着卒鼓、校鼓、帅鼓的速度逐渐加快,作品也逐渐进入高潮部分,演员们高频率地敲击着鼓面,与钹、镲相呼应,同时有帅鼓敲打主要节奏,让整个段落显得格外铿锵有力,似乎是船员们已经做好准备激流勇进、奋勇直前。这时领唱道“我晓得黄河有九十九道弯……”,演员们不停发出“嘿!咗!”之声,同时蒙鼓面敲击鼓槌,生动地体现出船员们的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最后,大家齐声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伴随激烈的鼓声、镲声、钹声结束,以一个定格造型结束。

(三)表演性

在《黄河船夫》这部作品中,舞蹈语言融入鼓乐,赋予鼓乐一种具体的、生动的、可被人直接感知到的形象,使整部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首先,在预备动作上,卒鼓与校鼓的演员们身体立直于鼓前,双膀使劲架开,眼神聚焦正视前方,生动地体现出山西黄土高原上强壮有力的船夫形象。当帅鼓击打至第三次时,所有演员变骑马蹲裆式,并将身体转向七点,使两个鼓槌相对呈一条直线状,这一动作表示船已离岸,船员们十分吃力地搬动船桨,驱动船只。随着帅鼓速度的渐快,船员们的划桨也逐渐有了节奏,同时应和着演员发出的“嘿!咗!”之声,似乎真的在黄河上划船一般,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象。

其次,在击鼓的动作中,演员们并不是单一地敲击鼓面,而是多元变化地敲击鼓面。在敲击每一句节奏之前,演员都需要吸气,击鼓时吐气,强弱、轻重、缓急均由呼吸所控制。这里的吸气与吐气是指吸气于丹田,所有的力量均源于丹田之处。只有这样,演员在击鼓时身体才会有上下的起伏韵律,脚下才会十分稳定,不随意飘动。因此,击鼓的动作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舞蹈特性,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律感。

最后,在高潮部分“演员们击鼓一次,便会向七点划桨一次;击鼓一次,便会向三点划桨一次……”这样多次的重复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倘若单纯用听觉感受器官进行感知的话,很难进行情绪的叠加,但该作品运用了主导动作的重复化,使高潮部分的划桨越发有力量感,船员之间的凝聚力更强。最后作品结束在定格造型中,这一造型便是最开始骑马蹲裆式造型,首尾呼应了起来。

(四)创新性

《黄河船夫》在内容上,突破了题材的限定,不再像民间老艺人那样追求乡间趣事、寓言故事等,而是注重当地文化气韵,用鼓乐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山西特色的黄河文化以及山西人民的朴实与真诚,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在形式上,融入了山西民歌腔调和质朴的舞蹈动作,使整个绛州鼓乐更加舞台化、艺术化,真正使“原生态”民间艺术走上舞台,走向世界。在鼓的样貌上,鼓是会随着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化而变化的,《黄河船夫》这一作品以“划船”为主要动机,于是便将“帅鼓(大建鼓)”的鼓槌由30 厘米长的木棒改成了1 米长的、棒球拍状的鼓槌。原因在于演员可以将其不仅作为击鼓的工具使用,还可以作为动作表演的道具——“船桨”使用,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起来。该作品在CCTV 上演之后,强烈地激起了当地人们的文化自信,男女老少纷纷学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用来满足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宗教信仰的产生,鼓乐便用来祈神祝祷、敬神娱神,祈求神灵能满足人类自身的某种生存发展需要。发展至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阶级将它作为一种享乐方式,使鼓、乐、舞相结合,逐渐具有了一定的表演属性。时至今日,鼓乐艺术仍然广泛用于自娱娱人的舞蹈表演中,人们不仅单纯地欣赏鼓乐带来的精神震撼,还将鼓乐作为某些社会行为的伴奏,渲染节日气氛。此外,鼓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绛州鼓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走过了光辉岁月,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民间艺人勇于创新、勇于开拓,逐渐从地方农村走出,走进艺术殿堂,走向国际舞台,屡获殊荣,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绛州鼓乐船夫
哲学家与船夫
鼓乐节
绛州鼓乐的流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船夫和风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教学设计之“鼓乐铿锵”
唐代中前期绛州铸币述评
船夫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