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任务型复习课研究

2023-09-12 02:48徐苗娟陈锋
物理教学探讨 2023年8期

徐苗娟 陈锋

摘   要:新课标呼唤素养导向的教学。素养导向的任务型复习课以任务驱动式学习范式为指导,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制订适切性的教学目标,采用挑战性的真实情境,设计进阶型的任务链,为摆脱复习课“盲目、机械、低效”怪圈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学习探索。

关键词:素养导向;任务型复习课;初中物理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3)8-0009-5

坚持素养导向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1]。在素养导向下,教师基于学情,遴选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任务完成中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但是,当前部分教师不理解素养导向的理念,教学方式仍然十分落后,与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相距甚远。本文以初三物理重要概念“机械能”的教学为例,揭示复习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复习课教学新方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范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1    当前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忽视学情,只盲目灌输知识

复习课上,部分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出来,重点填空,整理成试卷,以为学生完成试卷就达到了复习的目的。殊不知此时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不清楚知识的来源、用途及相互间的关系。教师盲目灌输,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最终在解决问题时束手无策。

1.2    忽视真实情境,只关注知识点落实

从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出发进行课堂设计,能引发他们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但是,部分教师的复习课只关注知识点的落实,依据练习册中的错题讲解,不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不设置真实情境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单调乏味的讲解,导致的是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疲惫厌恶;练习孤立零碎的例题,导致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杂乱无序。

1.3    忽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只关注习题解答

纸笔测试依然是目前最普遍的评价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测试中脱颖而出,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熟悉套路,碰见类似的题目时快速解答。但是,一旦题目类型更新,如需要将知识迁移应用时,学生便会毫无头绪。简单的反复练习,提高的是熟练度而非思维的深度。

2    素养导向的“机械能”复习课教学实践

“机械能”复习课应用了指向深度学习的科学教学范式——“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教学范式[2],围绕着山路整改这个主题,从“聚焦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分解成递进系列—搭建学习脚手架—完成创造性任务”[2]五方面设置任务链,环环相扣,为素养导向下教师复习课的变革提供了方向。

下面以“机械能”为例,展示素养导向下任务型复习课的教学范式。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

2.1    课前准备环节

课前进行诊断性评价,对“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再分析,如图2所示,该图来自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九上第3章。

引导学生思考:(1)实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什么?(2)小球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实验过程中小球动能是在变化的,我们研究哪一点的动能?(4)B点小球的动能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其他获得动能的办法吗?(5)此过程中通过什么反映小球在B点的动能大小?还有其他反映办法吗?

【设计意图】诊断性的练习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机械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为学生后续理解“汽车下长陡坡刹车失灵时动能过大”的情况奠定基础。

2.2    课中研讨环节

2.2.1    聚焦挑战性任务,关联生活

任务一:如何对陡峭山路进行整改。

播放视频:玉溪大风垭口车祸事件。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云南玉溪大风垭口27公里的长下坡,指出反复发生交通事故,让学生感受到山路整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设计思考题“汽车下陡坡时与某一障碍物相撞,这情形与课本中的哪个实验类似”,为后面类比作铺垫。

2.2.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注意

任务二:类比实验,感受汽车下陡坡时的能量变化。

假设汽车下陡坡时刹车失灵与B处障碍物相撞,长陡坡模型图如图3所示,请思考:(1)下坡过程中,汽车的动能是在变化的,我们研究哪一点的动能?(2)B处汽车的动能从哪里来?(3)通过什么反映汽车在B点的动能大小?总结:汽车下坡时发生车祸比普通平直公路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将斜面类比成长陡坡,小球类比成汽车。类比法的应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汽车下坡时损毁更严重的原因是动能过大。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如何对长陡坡进行整改”时自然而然便转化成科学问题“如何减小长陡坡上汽车的动能”。将山路、汽车等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来表示,这是模型法的应用,它为“画山路”搭建了脚手架。

2.2.3    分解成递进系列,建构知识

任务三:利用模型法,针对汽车下长陡坡时动能过大的问题,讨论画出山路整改方案,使汽车安全行驶(可以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两组学生的山路整改方案如表1所示。

【设计意图】 任务三是一个带着“双重编码”的任务,包括学生独立思考、组内讨论和班内分享三個环节。环节的设置既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模型法的使用,将复杂的情况简洁化。形成性评价引出学习的证据,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他们进入互助、互学的模式,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2.2.4    搭建学习脚手架,应用新知

任务四:联系生活实际,小组讨论,将山路整改方案具体化(可以从设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材料的选择或策略改进等方面考虑)。学生细化方案设计如表2所示。

【设计意图】 开放性的设计,体现了“学为主体”的思想,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能动性空前高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锻炼了他们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真正落地。

2.2.5    完成创造性任务,强化提升

任务五:(1)根据会议研讨结果,修正你的山路整改方案。学生修正前后的整改方案如图4、图5所示。

(2)思考:①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长下坡时汽车制动过热的原因;②作为初中生,在安全出行方面我们可以做什么?

【设计意图】 ①是根据视频中的内容提出的(图6),需要结合摩擦力和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综合性较强;②让科学融入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3    素养导向的任务驱动复习应用策略

3.1    制订适切性的教学目标,立足素养发展

课前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分析教材内容,制订适切性的教学目标。“机械能”是核心概念“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的内容之一[3]。教师通过诊断性评价,发现学生存在不会利用机械能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会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感觉机械能的学习枯燥乏味且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等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山路整改方案,学习机械能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树立科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观念。复习课教学目标设定需要接近学生认知构造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产生畏学心理;目标太低,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

3.2    遴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奋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设置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介入复杂任务,使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探索运用高阶思维技能去完成任务。表3列举了初中物理复习课中选用的部分挑战性的真实情境。

为什么情境的设置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为了课堂效果而杜撰的情境不仅起不到该有的效果,还会带偏学生的认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物质的比热”这课中,选用情境:早晨,小红起床晚了,打算泡方便面吃。可是热水瓶里面没有热水了,于是准备用电热壶烧水。她怎样烧水比较快?中学生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健康饮食。教师的情境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起床晚、吃泡面是很习以为常的事,不符合当前倡导的初中生健康饮食要求。

为什么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挑战性?简单的情境无法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课堂又会进入“讲授-接受-练习评价”的传统教学模式。

如“密度”课堂上,师:3块体积相同的铜、铁、铝,说一说怎样鉴别它们?

生:根据颜色辨认出铜,铁和铝再用磁铁区分。

师: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鉴别吗?

生:密度。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密度。

3.3    设计进阶性的任务链,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任务链的设置要有进阶性,通过一个个的“任务”来“驱动”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任务设置中隐含评价主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了学习效率,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如“电动机”复习课设计进阶性任务链:通电后爆玻器为什么能自动击碎玻璃—拆解爆玻器、观察结构—回顾电动机转动方向的影响因素—探究电动机转动快慢的影响因素—分析爆玻器内部结构图—探寻爆玻器3秒内碎玻的秘密。

4    实践反思

任务型复习课依据学情设计课程,优化了课程组织方式,加强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了学生将片段化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为跨出复习课“盲目、机械、低效”的怪圈提供了学习范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任务的设置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实”,增加满足感;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学会对学生放手,不要因为各种原因而过多干预。教师把控性太强的课堂,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能力的提高在极大程度上会受到抑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2]陈锋.初中科学教学设计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3.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4,46.

(栏目编辑    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