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村三产融合背景下自贸港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9-12 12:38王萍赵子瑞曾阳柳廖小慧
科教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王萍 赵子瑞 曾阳柳 廖小慧

摘要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着力点,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为农村三产融合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目前,海南省高校在服务农村三产融合上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涉农人才的培养。文章针对海南省农村三产融合中涉农人才支撑乏力、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产业集群效应弱等問题,从海南大学管理学院人才培养路径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以实现高等教育赋能农村产业发展,破除农村三产融合壁垒。

关键词 农村三产融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03

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深受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指出“坚持立农为农,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规划从“优化产业布局”“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村创业创新”四方面出发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

热带农业作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步伐的加快,其为海南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量优惠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人才与技术的聚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跨境合作交流的机会、便利的农产品进出口。在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农业发展将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还应打造全产业链融合式发展,走高端化、国际化农业发展路线。

推进海南农村三产融合,人才是关键。海南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四新”人才培养的号召,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及课程结构,提高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尤其是涉农领域人才的培养。此外,各高校正不断健全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在职学习教育体制,完善高职、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学段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培养一批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高素质人才。

1海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涉农人才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不充分

截至2022年12月,海南省共有各类高等院校21所,依据《海南省“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2020年海南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人数达26.4万人。海南大学对省内涉农高校的现状进行调研,数据显示,海南高校涉农专业数量与培养规模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全省仅3所高校开设了涉农相关专业,总计17个,每年招生规模约1500人,其中本省生源仅500余人。

2018年1月发布《海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显示:全省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为27.37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6.3%,初高中及中专学历人员占比高达79.1%,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为14.6%;全省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为11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1.9%,初高中及中专学历人员占比达74.5%,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为23.6%。由数据看,海南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程度同省内每年26.4万左右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人数存在较大反差。海南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既不利于海南省科学地甄别农业产业区位优势,实行错位发展,也不利于海南省判断、选择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2涉农专业与产业衔接滞后,制约三产融合发展

海南高校毕业生以城市作为就业目的地去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就业方向的观念,同时在生存理想与经济理性的共同作用下,毕业生“离农”“脱农”“弃农”的趋势正不断加深。这一趋势使得海南高等院校淘汰或减少涉农专业的招生数量,培养的优质涉农人才数量减少,涉农专业的影响力在下降。在海南大学、省农校等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中,50%以上的毕业生不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涉农高校毕业生也未必会留在省内就业。同时,海南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基层等一线单位面临新生青年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致使涉农专业出现了“既过剩,又不足”的现象——营销、会计、宠物饲养与医护类毕业生的供给相对现有农村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出现过剩,从事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农业经营及市场分析的毕业生有效供给又不足。海南涉农专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技能型短缺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这使得海南农村三产融合“梗阻”现象严重。

1.3农业人才结构失衡,复合型人才缺乏,阻碍三产融合深入发展

涉农人才对三产融合的支撑作用不明显。海南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导致农业企业管理水平偏低,限制了农业企业境内、外的扩展与国际战略的实施。此外,海南省农业三产融合的发展需要精通农学专业的人才,更需要农业技术科研人才、农业经管人才、农业推广人才和农业对外人才。

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海南省对发展智慧、绿色、可持续农业缺少布局与规划。在农业上游环节中,科研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海南省最新人才资源统计显示,全省农业科技人才规模仅1.3万人,其中科技研发人才仅4170人。在农业中间环节,海南农业种植业与牧业低端化、低质化发展现象明显。在农业下游环节,海南农业产业集群相配套的服务水平低,缺少合理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区域规划,难以发挥集群组织的潜力。另外,省内大部分地区虽已建立产业园区,但配套的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2海南省农村三产融合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1围绕海南省农村三产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发力,培育乡土型职业人才以及“新农人”

当前,省内涉农人才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生产全要素发挥不充分,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应积极与政府合作,由政府牵头携手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搭建涉农人员培训平台,借助学院教育资源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结合管理学院专业学科特色及优势,定期开展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培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座谈会以及现代化农业发展主题讲座等活动。另外,学校应高度重视管理学院农企合作项目,与农业企业之间深入开展合作,为农业企业点对点培养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定期组织学院资深教师、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及需要,动态调整职业人才培训内容,确保专业知识的可用性以及实践性。最后,为更好地服务乡村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需要,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可通过线上远程指导、长短期培训结合,按照农业从业人员的不同类型进行差异化培训,将传统农业从业者培育成新农人,使其具备扎根农业农村的职业素养,为农村三产融合培育乡土型职业人才。

2.2调整专业设置,院系跨专业合作,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在专业设置时应结合省内产业特点,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在学院专业结构设计方面,合理调控各专业发展规模,加快优化专业生态结构。针对海南省涉农专业与产业衔接滞后的问题,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应注重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内涵的提升,聚焦于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要求,使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好地服务于海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需要。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与热科院具备良好合作关系的优势,整合热带农业科教资源,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水平。

2.3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层次,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针对海南省农业人才结构失衡、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应立足于海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诉求,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角度出发,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层次,输出高水平复合型新型农业人才。一方面,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应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与现实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深入实施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农村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此外,海南大学管理学院也应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专业特色,在本科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培养现代農业管理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着力培育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应适应深化海南省现代农业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开展涉农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推送学院优秀人才去国外研修、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3结语

人才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关键,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意义重大。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涉农人才的重任,应不断响应政府号召,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管理学院作为学校培养高水平商科人才的基地,更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相结合,不断为海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输送一批热爱农业农村农民、愿意扎根农村、技能素质水平高的涉农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2021海南省教育厅“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拔尖人才培养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海南大学工商管理实验班为例(HNJG2021-20);2020年海南大学“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拔尖人才培养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海南大学工商管理实验班为例(HDJY2151);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商学院案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HNJG2022ZD-15)。

参考文献

[1]刘爽,周宏.云南高校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38(4):127-132.

[2]黄曙霞.促进三产融合助力产业振兴[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39(9):70-75.

[3]蔡东宏,刘飞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南海学刊,2015,1(2):105-110.

[4]卜金超.邯郸市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 2022(7):26-33.

[5]赵乐,李晓铁,苏力燕,等.三产融合视角下观光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桂林世外陶园山庄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3):317-319.

[6]赵国锋,王仙先.职业教育服务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6):91-96.

[7]陈建明,张理剑.职业教育嵌入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4):103-107.

[8]陈汉新,肖志坚,蒋君.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对策[J].产业创新研究,2021(3):126-128.

[9]王丹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7):31-32.

[10]刘爽,周宏.云南高校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38(4):127-132.

[11]吴文莉,黄骐.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国际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2020(10):30-31.

[12]黄小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讨[J].当代县域经济,2022(2):54-56.

[13]曹菲,聂颖.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海南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1(8):28-41.

[14]贾奇达.农村三产融合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5): 73-74.

[15]金伊宁,叶立润.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 2020(7):3-5.

[16]裴晓勇.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 2021,38(2):48-51.

[17]杨昊曦,李华康,吴金龙,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三产融合路径分析[J].黑龙江粮食,2022(11):79-81.

[18]张西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2(34):20-23.

[19]李旻.云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J].南方农业, 2021,15(36):157-159.

[20]蔡俣晖,陈灿煌.农村三产融合、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振兴[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2(2):56-66.

[21]周莉雅,王进,杨群力,等.关于深入推进江苏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5):96-99,180.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