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探索

2023-09-12 00:01张瑞红
科教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高校大学生

张瑞红

摘要 在辅导员工作中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能有效地疏导或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章揭示了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在积极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从加强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注重应用心理辅导方法等方面入手开展辅导员工作,旨在有效地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工作;大学生;心理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27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转折点,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难免会有迷茫和无助的时候,需要得到他人的引导和帮助[1]。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辅导员是否能做好本职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既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也需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方法。面对新形势,高校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心理学理论在辅导员具体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科学高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开展工作,服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高校辅导员工作应用心理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身为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掌握学生工作的规律,善于运用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完成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理论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显著地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辅导员通过在学生工作中合理地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显著地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并依托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拥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第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工作的实际效果。辅导员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方式,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具吸引力。同时,辅导员可以采用不同方法组合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例如,将游戏活动和矫正引导等结合起来,让教育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灵活性。

第三,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辅导员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个体需求等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予以科学干预,可以有效地矫正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困惑,为他们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方法,真正转变他们的认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路径

辅导员是否能够做好本职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在揭示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理论学习、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方法开展学生工作,有效地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成效,具体如下:

2.1加强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为学生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可用到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种,辅导员应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一般而言,主要涉及:

第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注入积极力量来帮助和激励他人获得自信,进而积极地做事[2]。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通过行为以及语言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生活以及对未来就业、成长等的自信心。

第二,人本主义心理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要求增进来访者和被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深厚感情。辅导员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支持和鼓励他们,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掌握自我调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来访者的自我认识,促使他们的潜能被激发出来。

第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了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借助强化、系统脱敏、生物反馈和模仿等方法予以矫正[3]。这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领会运用这些方法,结合学生特征,制订对应的学生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策略。

总之,辅导员通过运用这些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工作質量,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精准把握不同心理学理论的技巧与应用原则,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学生工作,发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充分地展现出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2.2学会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效果

积极心理学、色彩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灵活地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开展工作,具体如下:

第一,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开展辅导员工作。积极心理学被应用于各个方面,应用范围较广,它主要是充分挖掘人本身具有的积极潜力,促进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被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其主要是帮学生将潜在的和外显的积极力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辅导员在运用此方法时,要向学生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面对特殊学生时,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4]。辅导员日常的工作比较繁杂,要不断加强自我鼓励,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开展每一项工作,提高对工作的热情,从而避免身心疲惫导致的消极应对工作的情况。

第二,注重运用人本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信任的关系。近年来,在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些辅导员无法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进而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引发学生更大的情绪波动。辅导员是否能够对自身情绪进行合理处理,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开展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工作质量。对此,辅导员可以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开展各项学生工作。辅导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用“情”感化他们,全心全意帮助他们,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用有色眼光看待他们。辅导员要建立起对学生的信任感,积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将自身潜能激发出来,从而完成自我实现,每个同学都积极向上,那么整个班级也会阳光起来,为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此外,辅导员应学会对自身情绪进行合理调节,提高自身工作热情,用积极的心态开展工作,不能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第三,灵活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干预。行为主义心理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来帮助有心理问题者解决问题,根据他们的心理问题情况进行一些相应的矫正,改变他们的不正常行为,从而树立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主义心理学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强化法和模仿法等多种。辅导员在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方法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运用与学生自身特点相匹配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辅导员在运用这些方法具体实践时,要确保选择的方法是正确的,特别是面对班级特殊学生时,要充分发挥榜样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正向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使班级形成和谐的氛围,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2.3注重应用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提升学生工作成效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将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正确看待他们的个性,积极引导他们的正向行为,促进他们发挥自身潜能,不断为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第一,构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的良好关系。尊重是教育心理学实践运用的首要因素,即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首先,尊重的内涵有很多。一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正确看待他们的个性;二是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本质都是好的,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三是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辅导员要能看到别人的内心,并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情感,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发言,能看到他们任何的进步,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相互沟通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和谐[6]。

第二,辅导员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倾听在辅导员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良好的倾听有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愿意进一步和辅导员沟通交流。当有学生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辅导员要认真倾听学生倾诉,多思考学生倾诉的内容,少评价他们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将所有的问题都说出来。同时,在了解学生问题后,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个体,当他们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会找辅导员诉说。这时如果辅导员能认真地听他们将问题说出来,就能减轻学生的痛苦,再根据倾诉内容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第三,学会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形成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心理暗示一般指通过对个体输入一些不明显的暗示信息,使他们内心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根据心理暗示做出相应行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但心理暗示对所有学生都是有效果的。辅导员根据想要学生转变的方向对他们进行言语或表情暗示,积极引导学生消除不良情绪,以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向前发展。心理暗示法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有作用。

第四,学会运用共情的方法开展工作。同理是指将心比心,了解对方的心理想法,即通过对方的语言和行為,运用自身知识和技巧达到和对方“共情”的目的,进而和对方进行良好互动,促进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采用多种方式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所想、所感,得到学生的信赖,从而让学生知道辅导员尊重和关爱他们每一个人;鼓励学生挖掘自身优点,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身是有着无限潜能的,只要不断鼓励和支持他们,就能促进他们将潜能发挥出来。

3结语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以及面对未来就业时不可避免会遇到无助与迷茫,这需要辅导员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积极接触并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并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合理地运用到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更加高效、有效地开展各项学生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房菁.“共情”与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99-101.

[2]王聪.共情与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7):247-248.

[3]王高洁,张旭.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1):41-42.

[4]李伊明.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辅导的融合运用研究[J].文教资料,2022(4):192-195.

[5]韩峰.教育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2):4-5.

[6]陈新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辅导员工作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考与探索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
微信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