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化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品质融合*

2023-09-14 13:43程振理
江苏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书院苏州中学

卫 新 程振理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江苏省苏州中学(以下简称“苏州中学”)依据文件精神,秉承“高站位、远谋略、提内涵、重实践”的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依托书院文化,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书院教育文化中的高品质内涵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私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这种兼具官学规制和私学灵活性的特色教育组织形式,以传播学术思想为目标,学习内容不同于官学固定、单一的核定教材,而是取决于书院学术主张及山长所长,因而较为灵活而宽泛,颇具私学“各有所本、自由讲学”之风习[1],具有高品质的教育内涵。

1.先忧后乐,立德树人

苏州中学的前身,是北宋名相范仲淹于公元1035 年创办的苏州府学。因范仲淹曾就读且经年为官后又受聘掌教于应天府书院,故苏州府学自创办之初就带有浓厚的书院特色。历经近千年传承,苏州中学办学历史未曾中断,校址未曾变迁,文脉绵续相延。当下的苏州中学,其文化内核源自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新时代学校的“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高度契合。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共同汇成“先忧后乐”的苏中育人思想,自府学初创至今,代代相续、脉脉承传,逐步形成“大学境界、天下胸怀、奋斗精神”的办学追求。

2.明体达用,分斋育人

胡瑗是中国古代“苏湖教法”的创始人,其以“经义斋”“治事斋”而“分斋治学”“明体达用”的教学方法,广被后世推崇。“分斋治学”中,既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有当今“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府学文化中的高品质育人内涵。公元1713 年,江苏巡抚张伯行又在此增设了紫阳书院,立意从苏州府学中选拔优等生以培养经学人才,暗合当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这种书院格局与治学方式,历经多代延续,一直传承至今。当前,苏州中学以“书院制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为抓手,进行探索创新,既是基于学校办学历史的文脉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书院文脉与学术精神的创新发展。

3.讲会思辨,学术润人

中国古代书院崇尚自由讲学,相互切磋,教学相长。鹅湖之会,首开讲会之先河。书院文化精神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使得书院形成了培养青年人文素质的良好氛围。现代学校书院尤为注重学术研究和学理探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与科学思维。苏州中学以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为契机,利用“左庙右学”办学格局,不断提升学校建设的文化立意、教育创意、课程寓意,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文化浸润、环境浸润、课程浸润,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践行包孕“千年府学、百十新学”文化内核的“苏中之道”。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书院制培养

书院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产物,对我国古代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多元的路径。苏州中学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将传承书院制度之优与完善现代育人方式进行融入尝试,基于校史校情,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书院制培养路径。

1.书院体制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苏州中学基于紫阳书院的办学体制,组建成立了道山书院、春雨书院、碧霞书院、腾蛟书院、国际书院、双塔书院、伟长书院、少年书院、采芹书院等九大书院,整合形成文史哲、科学与技术、体育与艺术、国际理解教育等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和发展机会。在苏州中学新学115 周年庆典日上,学校特地邀请校友南京大学知名教授莫砺锋担任道山书院名誉院长,另有数十位在高校任教的校友受聘担任苏州中学各大书院导师。

新型书院体制,打破行政班级制和年级制,打破统一的培养模式,重塑校内外相结合的导师团队,不断完善导师制与选修制,通过空间、课程、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协同创新,努力探索高品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路径。

2.大学课程的先修贯通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州中学就联合高校开设大学先修课,尝试人才贯通式培养。比如,庄小威院士就毕业于苏州中学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预备班。多年来,苏州中学与国内多家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英才班、北京大学丘成桐数学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预备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南京大学·苏州中学匡亚明实验班等,不断探索、优化高中与高校的人才贯通式培养路径。

苏州中学在被确立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学校后,进一步得到苏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扩展教育模式、探索新场域,继苏州湾附属学校兴建后,还启动了苏州中学东校区的改扩建,由此促进两侧校区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建成高端实验室,引进大学先修课程,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此外,苏州中学还联合相城区实施英才培养行动计划,为学校全方位、多渠道、贯通式、立体化培育拔尖英才提供优势资源通道。

3.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培养

作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苏州中学积极推进课程基地建设,现有数理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基地、清华梦工场STEAM 课程中心、道山文史课程基地、生态化心理教育课程基地、物理学科发展创新中心等5 个省级课程基地,以及碧霞舞艺课程基地、碧霞美育创新课程基地、袁伟民排球教育课程基地和南园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等4 个市级课程基地,构成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基地群,切实通过学科项目基地建设,搭建以“面向全体、自主选择、高级研修”为宗旨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选拔与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可能路径。

4.“地球学习村”的融通建设

苏州中学多年来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致力于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努力构建以“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国际理解,深度融通”为特征的“地球学习村”。苏州中学的国际书院就是“地球学习村”的项目实体,旨在精心打造卓越课程实验项目,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与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德威学院、加拿大麦玛斯特大学、德国不莱梅雅各布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数十所国外友好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与友好合作,深入推进学生通往世界名校的深造计划。

苏州中学国际书院长年接待国外来访学校或团体,通过体育比赛、艺术交流、论坛研讨、模拟联合国活动、国际竞赛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外来”联结,不断优化外部格局,努力在国际合作、交流对话中提升办学品质和国际知名度,切实通过“地球学习村”的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素养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三、书院融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类,理性行为又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亦即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亦即人文理性,二者是人的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价值作为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可以引申为“意义”。以此观之,苏州中学以书院文化融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理性。

1.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是古代名流学者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向往之地,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影响。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办学形式能如书院这般自由。其德业并重的育人追求、灵动活泼的为学品格、知行合一的办学方式、争鸣思辨的开放气度和严谨纯正的治学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厚的借鉴价值。新时代,苏州中学融合创新实践书院制教育模式,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能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

当前,“互联网+”给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对当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题。苏州中学以书院文化融通当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让学习内容、渠道、方法和评价更趋个性化,也为学生的个性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彰显了学术型高中的高品质特色。

2.校园空间的重组建构

潜在课程理论认为,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除了显性课程以外,还有隐性课程,内容涉及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校园空间的精心设计与打造,是一所学校高品质内涵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古代书院建设,普遍集教学教化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生活娱乐功能于一体,既是师生共同的文化教育场所,又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场所。来到书院学习的读书人,其本身就体现了生命存在和生活体验的统一。

为此,苏州中学创新实践书院制育人模式,对学习空间、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行重组建构,将九大书院建设成一个多功能综合体,集课程专题教室、动手实践场所、专业图书馆、主题活动区、师生交流社区、创想讨论区等为一体,为师生打造了具有书院特色文化内涵的学习生活环境。

3.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整体提高普通高中办学品质,建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普通高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传统班级授课制并不完全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为此,苏州中学通过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施,使拔尖创新人才课程的可选择及其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苏州中学书院制育人模式以教师的学术发展引领学生的学业发展。作为“课程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学术研究和师生共同发展的孵化器”,苏州中学“普及·兴趣·特长”课程群的开发、组织、管理和服务,是一种新型校本课程创新组织管理的实践探索,通过建设项目,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书院课程体系,开展“导师制、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在这种育人模式下,导师是书院的灵魂。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学规所言:“每一个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门完整的学问;每一门理想的学问,其内容即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导师通过精神的引领、文化的熏陶、专业的教育,对学生施以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师生共同在书院中学习生活,面对面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导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学识和感染力影响学生,传递特殊的学术风格,甚至更宽广的文化精神。

4.课程实施的优化整合

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托。苏州中学通过书院制育人模式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建设多选择、个性化、高水准的书院课程,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加大人才素养培育力度,注重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个体管理,注重学生的分类指导。

九大书院课程以“基于整合”“基于探究”“基于挑战”为原则,助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基于整合”旨在设置有灵气的课程,打破学科藩篱,跨越学科边界;“基于探究”意在设置有兴趣的课程,强调学生学术兴趣、学术探究和学术表达;“基于挑战”设置有深度的课程,意在挖掘学生的潜力。

书院课程群的开发建设,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国学、史学、文学、哲学,从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心理、体育等学科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围绕书院课程群的建设实践、书院课程学习、空间建设使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实践,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百余门课程,融目标、资源、教学、评价为一体,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此外,苏州中学还通过书院课程体系的建设,融合有关高校和教育科研院所、校外课程基地的教育科研资源,让校内外导师相结合,兼顾普及与提高、学习与实践、探究与研习、活动与竞赛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让更多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体现价值理性的活动。作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学校,苏州中学依托书院文化的传承,通过强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书院特色课程的选修实践,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当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作出有益的探索,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书院苏州中学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朵云书院黄岩店
在多解中学创新
白鹿洞书院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说个好苏州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