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的情节

2023-09-14 05:15陶兴国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血汗留点谷粒

陶兴国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有媒体曝光:

①大学食堂里,经常有白花花的大米饭和油亮亮的菜肴被倒入垃圾桶。

②各大餐馆里,有些顾客超量点菜,几乎没有动过筷子的佳肴被倒进垃圾桶。

③普通家庭里,因不合口味,一份刚出炉的可乐烧鸡翅被说倒就倒掉了。

材料二: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的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以上材料,给予了你哪些感触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思路导引

本作文题由“材料+写作要求”构成,材料一以媒体曝光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日常生活的浪费触目惊心;材料二以客观统计数字说明了餐桌上的浪费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损耗。不管是大学食堂,还是各大餐馆或普通家庭,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须知浪费无小事,节约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节约是一个人勤俭的品质、自律的品性,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敬畏,对劳动精神的礼赞与承继,这也是中华民族于世界东方生生不息的法宝与信仰。

“成由勤,败由奢。”节俭的风尚不能丢,劳动的成果应得到敬畏,劳动人民奋斗的精神应薪火相传,作文立意如果能上升到这一高度必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立意确定了之后,就应斟酌选择怎样的文体来呈现自己的思考。这道作文题若能借助于媒体曝光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现实,以记叙文的方式进行写作,也许能收到更振聋发聩的效果。选择以记叙文的形式写作,不仅要注意以鲜活的画面、典型的细节描写凸显命题立意,更要注重情节的跌宕有致、波澜起伏,这样才能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原文在线

米粒·谷粒·血汗

这是他第一次到同学家吃饭。走进同学家的大门,他才知道什么叫奢华。乳白色的天花板,古铜色的墙壁,青蓝色的地板……“啧啧,北京故宫也不过如此吧!”他在心里暗自赞叹。(“北京故宫也不过如此吧!”不合实情,不够贴切。)

吃饭了,热情的主人给他盛来了满满一碗雪白的米饭,米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直往他鼻孔里钻,(句子有语病,是米粒还是香气往鼻子里钻呢?)他咽咽口水,告诫自己:“千万别吃得太快,要文雅一点。”(情节发生突转,有起伏之势。)他几乎是数着米粒进口的。(此处可将吃饭的速度与神情描写得再具体一些,让情节更舒缓,更有真实性。)吃到还剩一点就见底的时候,他犯难了:“是吃得一粒不剩,还是故意留点底?”此时父亲送他上车时的叮咛又在耳边回响:“娃儿,城里人一辈子也没碰过泥土,他们不知道种田的辛苦,不知道米粒的珍贵,你以后吃饭要故意留点底,别让人家把咱看扁了,以后吃完饭千万别再舔碗了。”(前后语意矛盾,既然粮食珍贵,又怎能留底呢?)其实,他早就养成舔碗的习惯了,每次吃饭时,父亲总要看着他把米粒吃得干干净净才让他离开。可现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净净还是留点底呢?他偷偷抬眼想从主人的碗里得到一点启示,却发现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看着他,碗筷也不知什么时候撤走了。他现在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正在舞台上表演吃饭的小丑——以前父亲盯着他吃饭,心里是一种亲切,可是现在?他也说不出那种奇怪的感觉。(内心的波澜延宕了情节的发展,主人正盯着他看不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应写成一种主观感受,这样更能体现作者内心的纠结。)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里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色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炎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快吃到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过父亲如此愤怒,接下的情形更让他终生难忘:父亲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艰难地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啊!”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情节的设置可以更真实、更客观一些。)

“是的,这是咱农家的血汗。”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那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血汗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米价怎么这么低。”主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此处还可以让情节延宕一下,再写一起波澜,做到更引人入胜。)

“农家的血汗不容亵渎。”他心里说着,将碗里的东西畅快地吞了下去。(细节描写不够真实。)

升格建议

作文以父亲的话“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啊”为中心立意,告訴人们应珍惜粮食,情节设置巧妙。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使得作文立意更显深刻。

但作文点题方面上总给人一种含混之感。另外,情节的转换较为突兀,缺乏生活的真实。作者虽然力求情节能引人入胜,但由于伏笔照应做得不够,给读者一种生硬之感。

作者注意到了作文情节的设置与组织要起伏跌宕这样才能引人入胜,但还可以做得更完善、更精妙一些。那么如何让情节更富于变化呢?首先要注意情节的设置,要前有伏笔,后有突转,最后才能给人柳暗花明之感;其次是人物心理的描写,可以写得更细腻,回忆与现实的矛盾可以写得更集中些。

化蝶之作

米粒·谷粒·血汗

一考生

这是他第一次到同学家玩。

开饭了,热情的主人给他盛来了满满一碗雪白的米饭,米粒散发着的诱人香气,香气直往人鼻孔里钻。他咽咽口水告诫自己:“千万别吃得太快,要优雅一点。”米粒几乎是被他数着放进嘴里的。吃到还剩一点就见底的时候,他犯难了:“是吃得一粒不剩,还是留点底?”父亲送他上车去读书时的叮咛又在耳边回响:“娃儿,到城里读书可不要丢了咱农村人的脸啊!你以后吃饭要留点底,别让人家把咱看轻了,吃完饭也别再舔碗了。”可现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净净还是留点底呢?他偷偷抬眼,想从主人的碗里得到一点启示,却发现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悠哉地喝茶。慢慢地扒拉着碗里饭粒,他感觉有无数双眼睛在瞥着他——以前父亲盯着他吃饭,他心里感到特别亲切,可是现在?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想旋着碗边舔一圈,又怕被同学和他的家人笑话,丢了农村人的脸;他想留个浅浅的底,但那雪白的饭粒却散发着诱人的光。

他心不在焉地用筷子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中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色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越发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炎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快见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冷冷地哼了一声,接下来的情形让他终生难忘:只见父亲用他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自己嘴里,毫不犹豫地将谷粒嚼碎,然后轻轻一咽,饭糁子连带着谷糠皮滑落到了肚子里……看到他一脸不解的样子,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啊!”

“是的,这是咱农家的血汗。”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碗里的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谷粒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米价怎么这么低!”主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

“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啊!”父亲的话像响鼓一样警醒着自己:农家的家风不能丢!

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毫不犹豫地将谷粒拈进嘴里,慢慢嚼碎,很顺滑地咽下去了。

升格点评

作文通过伏笔与照应、情节的延宕与细节的描写、心理真实与客观事理的呼应,使情节更有波澜,描写更显真实,突转更为自然,在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中揭示了作文的主题——珍惜粮食。

猜你喜欢
血汗留点谷粒
朱光亚 把血汗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食言者
农民
最后一个夜晚
谷粒和沙粒
食言者
任金黄谷粒丢失在风里
留点脾气
留点机会出错
但留点墨在人间——追怀郭化若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