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的策略分析

2023-09-14 18:58李宜春王镝
今日财富 2023年25期
关键词:清查源头政府部门

李宜春?王镝

经济普查是我国政府部门对我国的基础国情、国力进行调查工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在全方位掌握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变化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已有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相关部门决策的正确性。故此,本文以经济普查源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数据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首先,本文针对经济普查的内涵简单进行分析,并就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提升的价值进行研究;其次,针对我国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提升需要解决的有关统计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经济普查人员水平选聘工作难度较高和存在一定的重复工作等现象进行探讨;最后,针对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的提升提出了多元化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建设、组建高素质普查工作队伍以及单位清查普查时间延长的具体对策。

一、经济普查概述

我国开展的经济普查工作的主要客體对象是我国境内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调查工作的范围可以细分为采矿、制造、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供应、建筑等多个行业。我国经济普查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状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等。我国国家统计局决定于2023 年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能够在全方位树立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将国民经济波动、行业发展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全方位进行分析和调查,确保经济总量能够和结构数据有效衔接,为政府部门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从某种程度上看,经济普查工作的实施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全方位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形成完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同时,企业投资人也能够对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掌握和调整投资方向的前提下,保障各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

二、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提

高的价值我国开展经济普查工作的目的是帮助相关部门全方位掌握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经济效益,从而建立有关不同行业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为后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经济数据支持。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实施可以利用高质量的源头经济微观数据以及宏观企业发展状况,做到宏观、微观有效结合以及总量、结构有效结合,客观准确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状况以及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转型的具体成果,可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持。经济普查源头数据出现的精准性问题,会导致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性,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偏离正轨的现象。政府部门获得的高质量经济普查源头数据则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同时,高质量的经济普查源头数据也能够为经济普查工作圆满落实提供支持,经济普查源头数据始终是经济普查工作的核心内容,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是经济普查工作达成既定目标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经济普查源头数据保障其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方能够保障我国的经济普查工作全面落实。这里提及的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质量不仅意味着普查源头数据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同时要与历史发展数据有效衔接,全方位满足数据质量的控制标准,确保各项数据的误差始终处于合理范围内。

三、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提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统计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在我国经济普查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工作体制的实施,导致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尚未在思想方面对于经济普查工作形成全面的认识。从本质上看,地方统计组织始终是以地方部门领导作为主导,配合各级别的地方政府统计局和部门统计组织共同落实经济普查工作,各部门在思想理念方面尚未形成有关综合统筹和总体治理方面的正确认知。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关领导干部认为经济普查工作仅是需要填写对应的经济发展表格,并上传到对应的部门,将其视为一种业务统计或者是经济普查业务,各政府部门也认为经济普查工作只是由国家统计局和统计系统负责,与本部门的工作并不存在关系,这致使各部门尚未形成良好的工作交流沟通机制,在经济普查工作实践中无法全方位整合各部门的工作优势。在这种传统管理理念惯性的影响下,压力型体制是各项工作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通常会进行任务量的分解,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奖惩。由此不难发现,统计部门和基层地方政府实际上是在一票否决评估体系的压力影响下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各项任务,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所有的资源完成工作。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动员命令放入个体的管理方法。这种压力性的经济普查工作,导致各个单位的横向沟通交流不够顺畅,容易出现所有级别政府依旧使用集中模式进行辖区内绝大部分资源管控的问题,下级政府部门开展工作所需的各项资源都受到上级部门的严格把控,再加之上级政府部门需要认同和批准下级部门的各项行为,导致基层政府的统计部门即便存在一定的措施和想法,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支持无法落实,直接影响到了经济普查工作的落实以及各项数据的精准性。

(二)经济普查人员选聘工作难度较高

在我国经济普查工作实践中,两员始终是主要的数据采集人员和各项工作的执行人员。普查工作人员主要是负责落实清查摸底工作,在人口普查工作实践中,相关人员需要利用iPad等电子设备进行入户登记;普查指导员主要是负责和普查机构进行工作协调,并对普查人员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全方位进行指导和监督。在我国经济普查工作中,普查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同时要针对普查地区的分布状况全方位了解,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亲和力。普查指导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普查人员应有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群众基础。但实际上,两员仍然是一种非固定人群,部分“两员”只是临时参与到经济普查工作中,同时部分人员在思想方面认为工作量和其报酬之间没有保持正比例关系,这对于经济普查工作开展也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从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层面看来,经济普查的工作人员选聘主要是以高校学生和村组社区工作人员为主,缺乏相应的统计和财务知识储备。即便相关人员在经过多次培训之后,专业能力依旧存在缺陷。并且,用于经济普查的填报表格种类、指标较多,对普查人员在熟悉单位业务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部分普查工作人员因填报难度较大和工作任务繁重而离岗。部分普查人员对于普查工作指标了解不够全面,尚未形成良好的电子设备采集操作能力,很容易带来事后返工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普查工作的源头数据精度。

(三)存在一定的重复工作现象

我国实施的经济普查工作可以通过对比各部门的数据和资料,逐渐建立完善的清查和普查底册,确保政府部门能够掌握不同单位的详细经营状况,为后续的登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实际上,我国各部门登记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要求尚未完全统一,各部门掌握的数据资料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在我国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的前期阶段,相关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部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形成的清查底册,各部门提供的底册并未真正形成有关口径、指标解释等方面的说明文件,同时也尚未进行数据方面的自下而上的审核,导致各部门存在意见分歧,无法确认最终的结果,同时各部门也无法共同确认经济清查的结果。在普查工作正式入户登记工作时,各部门尚未真正建立共同参与工作机制,使得普查和清查数据尚未全方位衔接,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存在缺陷,同级别统计机构和相关部门未能及时进行沟通。即便市级和县级的普查机构已经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普查工作人员却需要同时负担多项查询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其工作压力明显加大。同时,在阶段性登记工作尚未完成时,会频繁出现上面下发单位名单进行查询的现象,这很容易带来重复工作的问题,意味着我国基层普查的工作总量明显增加,同样会影响到普查数据的精准性。

四、提高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统计管理

体制在我国经济普查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始终是以管理组织统一、分级落实的管理模式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传统统计管理工作体制无法满足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以发达国家的工作经验看,国家统计局主要是在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基础统计和重点统计工作中负有责任,中央政府负责提供相关人力和资金支持,而其他的常规统计工作则是交由地方的统计局和部门进行处理,同样需要由当地的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资金。我国可以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作经验,形成多元化的政府管理工作机制。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在适应大数据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将统计工作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作为目标导向,确保统计业务的数据化水平和分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有效整合大数据和相关要素,从而形成完善的统计治理工作体系以及现代化的综合数据化管理平台。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在思想方面关注统计造假这类问题的解决情况,从思想上重视,从源头解决问题,强化我国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并深化且不断完善地方党委的主要负责人问责机制,确保各项经济普查工作能够依法落实。相关人员需要强化普查数据质量的逻辑审核和协调性分析,着重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审核评估,准确把握宏观经济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做到指标协调一致,从而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此外,政府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普查的源头数据质量,避免出现数据管理口径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建立专业的统计协调机构,对于各级的统计局和部门进行全方位协同作业,配合第三方监督组织建立,避免出现数据和统计信息的垄断现象,维护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精准性。

(二)组建高素质普查工作队伍

在我国经济普查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经济普查源头数据质量的提升要求相关部门组建一支具备专业能力优势的两员队伍。政府部门需要全方位落实业务培训工作,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是普查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前瞻性条件,培训的工作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质量以及工作的效果。政府部门需要在强化师资力量培训的同时,将其中的业务培训重点全方位凸显。此外,政府部门针对经济普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及时提供指导,保障普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沟通技巧能够得到明显提升,维护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质量。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关注综合培训效果的提升,将其工作核心放在基层方面,保障“一套表”和“非一套表”的单位数据采集工作得以同步落实,考虑到非一套表单位的数据采集工作较为复杂,要将非一套表的单位数据采集工作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维护我国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质量。

(三)单位清查普查时间的延长

针对之前各部门缺乏协调性带来的经济普查工作重复的现象,需要经济普查工作在获得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利用工商、税务等部门积累的相关信息共同建立经济普查的清查底册。在普查工作正式开展之前,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单位清查,这对于经济普查工作的效率提升以及源头数据的精准性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单位的底册信息发展较为混乱,存在着一定的僵尸单位现象,且单位注册地的划分和详细地址划分不够准确和完整,導致底册信息的错误将会直接影响到清查结果。同时,我国经济普查工作单位的清查时间通常维持在一个月之内,时间过于紧张,之前不准确的底册信息很容易导致清查工作效果与预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利用不准的清查结果进行普查底册的制作必然会影响到源头数据的精准性。故此,政府部门需要将单位的清查和普查工作时间适当进行延长,在底层的前期整理工作和物资准备等各项环节结束之后,方可正式将单位的清查工作时间进行计算,而经济普查单位中的清查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量较多,并且会涉及跨区域单位的问题,因为参与普查工作的两员数量较多,单位用于清查工作的时间最少不得少于三个月,利用时间换取工作质量,提高我国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精准性。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质量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制定和调整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我国国家统计局决定于2023 年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的大背景下,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质量提升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多元化的统计管理工作体制,以此为基础建立高素质的普查工作队伍。相关部门在拥有管理体制和专业人员支持的前提下,根据普查工作的实际状况,适当延长单位的普查和清查工作时间,利用较长的时间投入提高我国普查工作的质量,维护经济普查源头数据的精准性。

猜你喜欢
清查源头政府部门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森林资源清查复位调查的几种简易提速调查方法
常回源头看看
企业固定资产清查与管理工作研究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加强机构改革撤并单位资产清查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