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性的潜类别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基于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 *

2023-09-14 08:29杨亚楠邱少劼李莹娜贾绪计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冲动性毅力意念

杨 洋 杨亚楠 邱少劼 李莹娜 刘 羽 贾绪计,3 林 琳,3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387) (2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300387) (3 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天津 300387)

1 引言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自杀一直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死因,每年约有80 万人死于自杀(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自杀也是15~44 岁年龄段重要的死亡原因,也是我国大学生的非正常死因之一(杨振斌, 李焰, 2015; Bottino et al., 2015; Nock et al., 2008)。自杀意念作为自杀行为的最初阶段和关键因素,对自杀行为的发生有强有力的预测作用(Horwitz et al., 2015; Wei et al., 2018)。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其自杀风险水平亦是其他年龄段群体的2 到4 倍(Brownson et al., 2011; Jiang et al., 2018; Phillips et al., 2002)。综上所述,关注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刻不容缓,并且对于国民心理健康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冲动性特质对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有极其重要的影响。Moeller 等人(2001)认为冲动性指个体在刺激的作用下,迅速作出反应而不考虑这些反应是否会对自身或者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自杀行为的应激-易感模型(stress-diathesis model)认为冲动性是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易感素质因素(Mann et al., 1999),如果个体在冲动性上表现出较高水平,其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的几率会比冲动性水平低的个体更高。同样地,O’Connor(2011)提出的动机-意志整合模型(integrated motivational-volitional model of suicidal behavior, IMV)也认为素质因素是影响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该模型认为个体素质表现为生物信息因素、遗传因素和认知的脆弱性因素或个体特质(如冲动性、情绪调节困难和完美主义等)的差异特征,这些特征会增加自杀的风险。由此可见,冲动性特质在自杀意念形成、自杀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针对冲动性的测量工具较多,其中UPPS 冲动行为特质量表是Lynam 等人(2006)根据大五人格理论,综合已有的冲动性量表,编制并修订的四维度冲动性特质量表,四个维度分别为缺乏预先考虑、急迫性、快感寻求和缺乏毅力。该量表能较为全面地评估个体的冲动性,是测量一般被试群体中冲动性的较好量表,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倪士光 等, 2015;Rochat et al., 2018)。但在以往研究中,围绕冲动性各维度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之间关系的结果并不一致。

在UPPS 量表的四个维度中,急迫性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的结论比较一致(Anestis et al., 2014; Cole et al., 2019; Rogers, 2017),但也有研究发现急迫性并不能显著预测自杀风险(Valderrama et al., 2016)。缺乏预先考虑在无自杀意念者、自杀意念者和自杀未遂者之间差异显著,自杀未遂者得分最高(Klonsky & May, 2010),但近期的研究发现三者在缺乏预先考虑上没有差异(Brown et al., 2020; Mallorquí-Bagué et al., 2018)。缺乏毅力在有无自杀意念者中存在差异,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自杀尝试(Anestis & Selby, 2015;Mallorquí-Bagué et al., 2018),与过去研究中发现的两者无关的结论并不一致(Anestis et al., 2011)。感觉寻求和自杀意念以及自杀风险均无明显的关系(Gonzalez & Neander, 2018; Lynam et al., 2011;Valderrama et al., 2016),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在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者之间存在差异(Reich et al., 2019)。综上,冲动性各维度对自杀行为的影响相互矛盾,导致研究无法深入剖析冲动性对自杀风险的影响机制。

以往研究主要从以变量为中心的角度,单独考察特质的某一维度的效应,这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冲动性本身包含着多种可区分的人格特征,如冲动、冒险、寻求新颖性和勇敢等,并且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严万森 等, 2016; van der Laan et al., 2016),因此个体在特质上的表现往往不是几个维度能够代表的,也不是简单的维度表现相加,冲动性的效应是整体结构下不同维度的混合作用带来的结果(Berg et al.,2015; Lynam et al., 2011)。此外,冲动性的维度混合作用可能存在特定形式而形成多种潜类别,个体的冲动性可能存在的潜类别、不同的冲动性潜类别的个体占总体的比重、不同潜类别产生的作用等问题是以往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无法解答的。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从异质性入手,对冲动性各维度混合作用下形成的潜类别的差异等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更好地解释冲动性作为一种自杀易感特质对于个体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的影响,便于未来针对性地进行自杀预防。

潜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是一种基于连续变量的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取向,能够分析出各种潜类别群体的独特性特征,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变量间的混合效应以及特定群体所产生的相应结果。此外,该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明晰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存在的不一致结论,根据潜类别来确定某种理论模型成立的特定条件,尤其是对各类别与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Wang & Hanges, 2011)。鉴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变量为中心的视角,相对缺乏基于个体中心视角的冲动性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将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LPA 来探究冲动性的潜类别及其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的关系,并提出研究假设:假设1,冲动性至少存在两种潜类别;假设2,不同冲动性潜类别的个体在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上存在显著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890 名大学生参与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57 份(33 名被试未完整填写问卷主要量表)。其中男生1 5 0 人(1 7.5%),女生7 0 7 人(82.5%);平均年龄为18.53 岁(SD=0.82 岁);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1.9%(273 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人口学变量

本研究中主要测量被试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和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自杀史等问题。其中,家庭所在地分为两类:城镇和乡村。家庭成员自杀史及朋友或同学自杀史均采用一道问题“你的家庭成员(朋友或同学)曾有人采取过自杀行为吗?”,被试在“无”或“有”中选择作答。

2.2.2 自杀风险

采用李献云等人(2011)修订的贝克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中文版评估被试自杀风险。该量表共19 道题,采用3 点计分(0~2 分),分为自杀意念(评估想要自杀的强度)和自杀风险(评估有自杀意念的个体真正实施自杀的可能性)两个维度。自杀意念的强度根据1~5 题的总分评估,总分越高,自杀意念越强烈;自杀风险的程度根据6~19 题的总分评估,总分越高,自杀风险越大。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5,1~5 题为0.74,6~19题为0.96。

2.2.3 冲动性

采用吕锐等人(2014)修订的UPPS 冲动行为问卷测量被试的冲动性特质及维度。该量表共45 道题,采用4 点计分(1~4 分),分别测量缺乏预先考虑(1~11 题)、急迫性(12~23 题)、快感寻求(24~35 题)、缺乏毅力(36~45 题)四个维度。得分越高,对应维度水平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四个维度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7、0.90、0.91、0.75。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首先,采用SPSS24.0 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进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然后,使用Mplus8.3 对冲动性进行LPA,判断其潜类别及分布情况。本研究以两类型为起点,逐步增加类型的数量进行潜剖面分析,直到模型拟合指数中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的值不再减小(Nylund et al., 2007)。本研究综合考虑了7 个指标以确定最佳拟合模型:LL(log likelihood)、AIC、BIC、SSA-BIC(sample-size-adjusted BIC)、LMR(Lo-Mendell-Rubin likelihood ratio test)、BLRT(Bootstrap likelihood ratio test)、Entropy(Foti et al., 2012; Morin et al.,2011; Nylund et al., 2007; Tofighi & Enders, 2008)。其中,LL、AIC、BIC、SSA-BIC 的值用于模型比较,值越小则模型拟合越好,模型的LMR 和BLRT 的值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表明模型K比模型K-1 的方差解释率更高,Entropy 表示模型的分类准确率,Entropy≥0.8 时表示分类准确率超过90%,效果较好(Lubke & Muthén, 2007)。

最后,使用SPSS24.0 进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冲动性的潜类别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的关系。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自陈量表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社会赞许性等问题,本研究在问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反向计分题目,并且在问卷施测过程中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在统一、正式的指导语下进行施测。使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周浩, 龙立荣, 2004),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有11个,且第一个因子的方差变异解释率为18.41%,小于40%,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对被试的人口学特征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人口学信息(n=857)

其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被试的冲动性、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见表2。结果发现,缺乏预先考虑和快感寻求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1=-3.98,p<0.001;t2=3.64,p<0.001),女生的缺乏预先考虑得分更高,男生的快感寻求得分更高;自杀风险在家庭成员自杀史、朋友或同学自杀史上存在显著差异(t1=3.40,p<0.01;t2=3.33,p<0.01),有家庭成员自杀史、朋友或同学自杀史的被试自杀风险更高;自杀意念在家庭成员自杀史、朋友或同学自杀史上存在显著差异(t1=2.24,p<0.05;t2=4.36,p<0.001),有家庭成员自杀史、朋友或同学自杀史的被试自杀意念更高。

表2 主要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年龄越高,冲动性总分、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越高(p<0.05);冲动性总分越高,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水平越高(p<0.05);缺乏预先考虑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之间的相关不显著(p>0.05),快感寻求维度和自杀意念相关不显著(p>0.05)。

表3 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n=857)

3.3 潜剖面分析结果

AIC、BIC 和SSA-BIC 指标随类别数目的增加逐渐减小,BLRT 显著性检验表明分类个数的增加可能会改善模型结果,但是LMR 显著性检验在三、五和六类别模型时无统计学意义,模型拟合没有明显改进,且LMR 和BLRT 在四类别模型中均显著,同时Entropy 值大于0.8,分类效果较好,因此,考虑将大学生的冲动性特质分成四种类型,模型拟合度结果见表4。

表4 各模型指标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冲动性各维度在四个潜类别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冲动性潜类别1 在缺乏预先考虑和缺乏毅力上得分最高,快感寻求上得分最低,故命名为缺乏毅力-考虑型,占全部被试的11.7%;冲动性潜类别2 的四个维度上均在中等水平,故命名为均衡型,占全部被试的76.8%;冲动性潜类别3 在急迫性和缺乏毅力上均处于最低水平,故命名为低急迫-缺乏毅力型,占全部被试的7.8%;冲动性潜类别4 在急迫性和快感寻求上均处于最高水平,缺乏预先考虑上处于最低水平,故命名为高急迫-快感寻求型,占全部被试的3.7%,见图1。

图1 冲动性潜类别在维度得分上的差异

表5 冲动性各维度在潜类别之间的差异

3.4 方差分析结果

对冲动性潜类别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结果发现,冲动性的潜类别在自杀意念上存在显著差异,F(3, 853)=事后比较发现,缺乏毅力-考虑型的被试自杀意念的得分最高,其他三种类型的被试在自杀意念上差异不显著但均低于缺乏毅-考虑型,见图2;四类别冲动性的被试在自杀风险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3, 853)=6.37,事后比较发现,缺乏毅力-考虑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的被试在自杀风险的得分均高于均衡型和低急迫-缺乏毅力型,且缺乏毅力-考虑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之间差异不显著,均衡型和低急迫-缺乏毅力型之间差异也不显著,见图3。

图2 各潜类别的自杀意念差异

图3 各潜类别的自杀风险差异

表6 冲动性潜类别在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得分的差异比较

3.5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冲动性类别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首先,按照得分将自杀意念按照得分划分为无自杀意念组(0 分) 和自杀意念组(≥1 分),将自杀风险划分为无自杀风险组(0 分)和自杀风险组(≥1 分);然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别评估不同类型的冲动性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的影响,同时将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自杀史、朋友或同学自杀史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

结果显示,纳入自杀意念模型的变量中,年龄、家庭所在地、朋友或同学自杀史、缺乏毅力-考虑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几率增加1.28 倍(p<0.05);乡村家庭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几率比城镇家庭学生高1.56 倍(p<0.05);有朋友或同学自杀史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几率比没有朋友或同学自杀史的大学生高2.69 倍(p<0.001);与均衡型相比,具有缺乏毅力-考虑型冲动性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概率是其的1.83 倍(p<0.01)。纳入自杀风险模型的变量中,仅高急迫-快感寻求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均衡型相比,具有高急迫-快感寻求型冲动性的大学生自杀的风险是其的3.38倍(p<0.01),见表7。

表7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冲动性特质的潜类别

本研究采用个体中心视角,使用潜剖面分析的方法探讨冲动性的潜类别。结果表明,冲动性特质存在四种不同的亚型,分别是缺乏毅力-考虑型、均衡型、低急迫-缺乏毅力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

本研究结果从侧面证明了冲动性并非是一个只具有高低水平的单一的特征,冲动性是一个多维度的特质(Evenden, 1999)。四种潜类别在原有冲动性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急迫性维度和快感寻求维度的差异最为明显。高急迫-快感寻求型在急迫性和快感寻求的表现均高于另外三个类别,具体表现在面对刺激反应迅速并且在自身感觉的满足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与以往研究发现的冲动性潜类别中的急迫性-感觉寻求组别的表现基本一致,并且这一类别能有效地预测药物滥用、烟酒滥用等风险行为(Rogers et al., 2021)。均衡型冲动性特质更多地表现在四个维度的均衡性上,个体面对问题会进行预先准备,处变不惊,同时做事充满毅力,坚持不懈,是各种健康风险行为的低风险群体。低急迫-缺乏毅力型冲动性在急迫性和缺乏毅力上的表现均为最低水平,个体反应缓慢但充满毅力,能够长期坚持完成事情。缺乏毅力-考虑型冲动性的个体在缺乏毅力与缺乏预先考虑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均处于最高水平,个体做事容易应对不足,缺乏事先准备且没有坚持完成事情的毅力(Rogers et al., 2021)。

4.2 冲动性特质的潜类别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的关系

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在这四种冲动性特质的潜类别上差异显著。冲动性作为一种易感特质,其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有着紧密的联系(Mann et al., 1999; O’Connor, 2011)。首先,均衡型和低急迫-缺乏毅力型冲动性的个体在自杀意念水平和自杀风险程度上均表现为较低水平,总人数最多,相较其他两种类别,产生自杀意念、采取自杀行为的几率更小,这可能是由于这两个类别的个体在冲动性各维度上处于较为均衡或者较低水平(如低急迫),反而表现出较低的易感素质水平,结合自杀行为的应激-易感模型的观点(Mann et al.,1999),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应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缺乏毅力-考虑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冲动性特质的个体对于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别,但基本符合自杀行为的应激-易感模型的观点(Mann et al., 1999)。缺乏毅力-考虑型冲动性特质的个体的自杀意念水平最高并且自杀风险程度也较高,这与相关研究发现的缺乏毅力和缺乏预先考虑均是自杀风险的预测因素的结果较为一致(Klonsky & May, 2010; Mallorquí-Bagué et al., 2018),由此可见,这类被试可能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并且在未来采取自杀行为;由于此类别被试的人数比重较高,此类别的个体更应该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对其进行及时的干预与心理疏导,避免真正实施自杀行为。另外,高急迫-快感寻求型冲动性特质的个体在自杀风险程度上呈现最高的水平,尽管人数比重最低,但此类别个体很可能由于对快感的寻求而频繁采取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甚至冲动性自杀行为(Maneiro et al., 2017;Weidacker et al., 2017),因此对于此类别个体的关注亦不可松懈,可以从培养抗挫折能力、提供可依赖的心理辅导等方面加以关注,在早期进行预防,防止其采取冲动性自杀行为。

4.3 局限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中采用自陈量表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进行冲动行为相关特质的评价。特别是针对冲动性的测量,未来可能需要采用更加细致的测量方式(如自我报告与行为测量相结合等形式)来探究冲动性的不同潜类别(Reynolds et al., 2006)。其次,本研究属于横向研究,无法判断冲动性特质是否会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产生潜类别上的变化,并且尽管本研究发现了不同冲动性特质潜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上存在差异,但并没有进行各个类别的追踪研究,考察他们未来的自杀意念、自杀风险情况。最后,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并且以女生被试为主,尽管被试的受教育水平较高,但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在冲动性特质上可能存在不同的潜剖面类别(Rogers et al., 2021),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扩大被试的年龄层次、职业等属性进行相关研究,避免男女生被试数量差异过大,并进一步综合考察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供更丰富的研究支持。

5 结论

冲动性特质存在四种潜类别:缺乏毅力-考虑型、均衡型、低急迫-缺乏毅力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缺乏毅力-考虑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是与自杀风险联系更紧密的冲动性潜类别。

猜你喜欢
冲动性毅力意念
我懂得了坚持与毅力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意念机器人(上)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涓滴意念汇成河
意念打字,让幻想变成现实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