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故事的开头与结尾

2023-09-15 06:17王琦
金山 2023年8期
关键词:凤头乡长悬念

王琦

一、“凤头”到底长啥样

大家应该都听过“凤头、猪肚、豹尾”这样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人对一篇好文章结构上的比喻,简单来说就是:开头要漂亮,中间要丰满,结尾要有力。这是一个极为精准又非常广泛的概括,几乎所有的好文章在结构上都符合这个说法,当然也包括好的故事。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故事的“凤头”和“豹尾”,也就是故事里好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哪些写法。

我们先来看开头。一般来说,故事的开头有个统一的要求,就是简明、高效。这不同于小说或其他体裁,可以任由作者发挥,故事读者最想看的是什么?当然就是“故事”了,所以千万不能绕圈子,要开门见山,越快进入故事越好,越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越好。

这样一说大家应该就明白了,故事的开头主要是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服务的,所以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开头方式。现在先来介绍最基本的两种。

1.以事件背景、人物身份开头

这是故事最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相当于搭好台子,让人物上场,观众(读者)一看就明白了,哦,这是何时何地,有何人,接下来的故事自然就有了施展的天地。

接下来,我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大家有直观的印象,所选的故事大多出自《故事中国》这本书,是《故事会》杂志几十年来的经典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这本书看一看。

我们首先来看这样一个开头:

西藏工布曲松草原有一个甜茶馆,开茶馆的是藏族少女次央。因为茶馆坐落在通向喀里物资交易市场和帮卡牧民村的交汇路口,所以这小小甜茶馆生意很是红火。(《勇敢人的较量》曾有情)

这是典型的以事件背景开头,一下就把读者带到了西藏某处的一个甜茶馆,茶馆里有个藏族少女叫次央。

再比如:

碾盘湾是个只有三十来户的偏僻小山村,村上有所小学校,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杜。碾盘湾的大人孩子都特别敬重杜老师,没有杜老师,他们就不会看书识字,更甭想把算盘打得哗哗响。(《山魂》钱岩)

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偏僻小山村和唯一一位老师的故事背景交代得清楚明白。

我们接着来听一听这样的开头:

王老三有两个毛病,一好喝酒,二怕老婆。他好喝酒在这一方是出了名的,饭前饭后要喝,做工要喝,走路要喝,就连半夜醒来也要喝几口。他怕老婆在这一方也是出了名的,给大家茶余饭后增添了不少趣闻。(《下缸喝酒》宁发新)

这是以人物身份开头,上来就把王老三这个人给大家交了底,写得活灵活现。

再比如这个开头:

老易是县委大院的老门卫兼传达,大家戏称他为“易掌门”。每逢初来乍到的干部,进大院的时候都会跟他打声招呼握握手,虽然只是礼节性的过场,老易却很在意。为啥?你听老易怎么说:“我只要跟他一握手,就能参透对方的性格脾气、过去和未来。”(《只想握握你的手》魏柏林)

这一开头,就把一个老门卫的“特异功能”点了出来,吊起了读者的兴趣。

2.故事开篇,事件开始

幕布拉开,事件就开始,人物就行动起来了。一般来说,这样开頭的故事比较紧凑,情节也相对集中,几乎不需要介绍人物和背景。比如:

祁县二中教导主任罗顺根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上揭发了这样一件事:一年级1班的杨浩,当初入学考试时逼他姐姐杨洁代考数学。匿名信以严厉的口气要求学校迅速处理这次作弊事件,否则,他将“决不罢休”。署名是“一个知情者”。(《作弊的三好学生》夏友梅 张鸿昌)

再比如这个开头:

有一天,县委马部长到上坡乡检查廉政建设。按照县委的要求,干部下乡一律在机关食堂掏钱吃饭,不吃小灶,不吃招待饭,一句话,不搞特殊化。马部长对县委这个要求也是拥护的。谁知快开饭时,他的豆面条瘾犯了。(《一碗面条九百元》曲凡杰)

一开篇,故事里的人物马部长就在行动中了,而且一个“谁知”,就预示了接下来情节的转折和悬念,很有效果。

二、“凤头”进阶版

1.以事件中一个场景开头

如果一个故事的背景比较复杂,以介绍背景或人物开头的话,就会显得冗长沉闷,读者很难进戏。于是可以一开头就摆出一个场景抓住读者,“故事老手”很擅长这种写法,而且开头这个场景一定是精心选择的,它绝不是平平无奇的,一定有不同寻常之处,简单来说,就是以“奇”抓人,这个场景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住读者的注意。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开头:

这天中午,村主任周全安正敞着院门坐在院中喝茶,忽然听到外面玩耍的孩子们惊叫起来:“狼!狼来了!”只见一头高高大大的大灰狼竖着耳朵,夹着一条大尾巴直朝周全安家奔过来。村民们一见,大吃一惊,这狼也太大胆了,青天白日地竟然敢闯进村子里来,他们纷纷抄起锄头扁担,围了上来。

周全安仔细一打量,赶紧制止道:“别打别打,这是张老三家的‘张老四!”(《白云深处有人家》王应良)

村里怎么突然跑来一条大灰狼?村主任一见这条狼,竟然能叫出它的名姓来,可谓奇中之奇,让读者等不及想要一探究竟。而在下面的篇幅里,作者再告诉大家来龙去脉。

再比如:

桃沅村的李三苟这天刚端起早饭碗,忽见村长神色紧张地跑来通知他:“三苟,乡长来电话,说有要紧事情,叫你赶紧到乡政府去一趟。”李三苟一听,不由倒抽一口冷气。说起李三苟,他可是全村出名的老实人,一年到头只知道做做吃吃、吃吃做做,活到四十岁还从来没跟比村长大的干部打过交道。现在听到乡长叫他,横想竖想也想不出自己闯了什么祸。他再没心思吃饭了,把碗一推,拔腿就往乡政府跑。(《李三苟做官》吴文昶)

一个从来没跟比村长大的干部打过交道的人,怎么会被乡长叫去?是福是祸?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才将这件事的前因娓娓道来,给读者一个交代。

2.以悬念开头

悬念的作用不言而喻,一开头就抛出一个悬念,是吸引读者注意力最有效的办法。但“以悬念开头”首先需要故事本身有这么个悬念,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了。来看:

有一件天下少见的稀奇事,在江南双荷乡中心小学,大门被木条钉得死死的,几百个师生每天从又窄又脏的侧门进出。是谁不让社会主义学校开大门呢?是住在学校对面的林阿贵。(《小校长怒砸校门》徐凤清)

这林阿贵何许人也,竟敢把学校大门钉得死死的?这就是故事的一个悬念。再来看这个开头:

人世上,鬼是绝对没有的。但说来也怪,最近,石库门的永福村却确确实实发生了一桩“鬼”讨债的奇事。起初,我也不相信,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哪来什么鬼呢?但是,实地调查后,嗬,“鬼”讨债还真有其事呢!今天,我就来讲讲这桩事情。(《石库门里的故事》黄宣林)

人们都知道鬼是不存在的,但作者一上来就言之凿凿,“鬼”讨债真有其事,而且还是在他“实地调查”后,那么他将要讲述的这桩故事,有谁会不想听呢?

以上就是两种进阶版的“鳳头”,分别以能抓住读者的一个场景和一个悬念开头。再回顾一下之前的两种基本版故事“凤头”:一是以事件背景或人物身份开头;二是故事一开篇,事件就开始了。加上两种进阶版,一共是四类故事的开头。

不过,这四种开头方式只是一个大概的归纳,其实有些故事开头是杂糅型的,可能故事开篇发生的事件里,包含了故事背景和人物身份,也可能在开篇一个不同寻常的场景里,已经包含着引人入胜的悬念。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是不会拘泥于“凤头”的形式的,根据每个故事的不同,量身定制不同的开头,就像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故事开头也有七十二种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如何最高效地抓住读者,最迅速地进入你要讲的故事。

三、且看“豹尾”横扫

接下来我们来看故事的结尾。

1.大家都知道大文豪苏东坡,他有一个金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意思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故事的结尾也是这样,顺其自然,当止则止,既不能生截硬断,也不能画蛇添足。一篇故事,如果是最常见的经典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那么,在高潮之后,故事自有适当的篇幅收尾,就像一条缓缓下落的抛物线,落到最低点时,结束得自然而然。

举个例子:

第二天早上,安所长带着文物来到敬老院交给瞎婆,瞎婆颤巍巍地用手摸着那些宝物,说:“为它们,我无端丧失了两个亲人。现在我虽说孤身一人,可在这里不愁吃不愁穿,生活上也有人照料,往后的日子不会有啥后顾之忧了,这几件文物,安所长,就请你替我捐献给国家吧。”(《古怪的瞎婆》海生)

古怪的瞎婆为何古怪?谜底揭开之后,读者理解了故事的主人公,主人公也为自己和珍藏的宝物安排好了归宿,故事自然结束。

再比如:

老易悔恨也好,哭喊也罢,终究不能唤回黄县长的生命,只是黄县长那截假肢留下来了,老易用一块红绸布包着它,供放在值班室的写字台上,每天,老易都要打开来,用一块白布轻轻地擦拭……(《只想握握你的手》魏柏林)

逝者已去,徒留下误解与遗憾,而作为关键道具的假肢,也在结尾处彰显了其存在的作用与意义。

2.有一类故事,会在最后甩出包袱,将故事情节来一个180度的大反转,给读者以极大震撼。这类故事的结尾,就要卒章亮底,戛然而止。比如大家都较为熟悉的一篇著名小说,莫泊桑的《项链》,就属于这一类。玛蒂尔德为了偿还被自己弄丢的名贵项链,辛苦还债十年,美丽的容颜不再。终于,她攒够了钱,还清了债务,当她再次见到项链的主人时,主人说的一句话也是小说的最后一句:“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故事戛然而止,无须再描述玛蒂尔德的反应,读者都能想象得到,那将是怎样的错愕、痛悔,强烈的反转力量和情绪都留在了故事结束后的空白里,余味深长。

来看这样一个结尾:

有一天,我帮郑乡长打扫房间,看到了床底下那天夜里他喝剩下的半瓶酒,我知道郑乡长酒量有限,生怕他再喝醉了骂人,可扔了吧,还有那么小半瓶,挺可惜的,我想,不如我把那点酒喝了。我拧开瓶盖,一喝就愣了,原来那根本不是酒,是水,一瓶凉水啊!想起郑乡长那天晚上赤着脚、光着身子在雪地上摇摇晃晃的,我的眼泪就吧嗒吧嗒掉了下来……(《雪夜醉酒》李雪峰)

可以想象,之前郑乡长喝醉了“酒”发酒疯,骂了不该骂的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结尾“我”发现那瓶酒里装的居然是水,则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类“卒章亮底”的结尾对整个故事的结构要求较高,前面的情节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层层推进,这样结尾在反转时才能有力,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如果故事里有一个独特的概念或主旨贯穿前后,那么这类故事在结尾时就可以采取前后呼应,加深主题的方式。举个例子:

斜眼三的话也算没错:火车通了,白虎岭一带很快就“活”了,富裕了。过去,山民们连百元一张的钞票都没见过,而三年后,钱包一个个都鼓了起来。山民们这才完全信了斜眼三的话,他们感谢新山神的功德,天天有人进庙朝拜,香火不断……(《白虎岭的神》风神)

这个故事,开篇就提到了白虎岭这个地方传说有特别灵验的山神,“山神”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情节发展的推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结尾处,点出由“旧山神”到“新山神”的转变,使得整个故事结构圆融,首尾呼应,也深化了主题。

总体来说,一般的故事多以第一种方式结尾,即“顺其自然,当止则止”。以人物行动或语言的结束,而自然而然地结束,是故事最常用的方法。不过作为编辑会有一个发现,就是一些作者在这时会“手痒”,忍不住想要抒情,比如故事结束以后,感觉还不过瘾,再来一段:“夜幕下(此处省略××字景物描写),他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好像那天空中的星星……”我们看这段话,和故事情节并无关联,只是纯粹地借景抒情,那么作为故事编辑,我会毫不留情地把它删掉,因为这是“画蛇添足”。

猜你喜欢
凤头乡长悬念
妙绘凤头,巧描豹尾
凤头
巧在开篇设悬念
凤头赢得百媚生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