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即墨地方组织的创建及活动

2023-09-15 11:56黄诚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摘要]本文通过时间和事件线索对中国共产党即墨地方组织的创建及早期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早期即墨共产党人活动特点和社会效果及其对即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表明在艰难岁月建立起来的即墨党组织在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在腥风血雨中能够绝境重生,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组织具有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即墨地方党组织;早期活动

[作者简介]黄诚,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科长,山东青岛 266200。

[中图分类号] D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4-0036-05

即墨,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中共即墨组织自1928年建立到新中国诞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和带领即墨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创造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青岛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即墨早期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在即墨传播和即墨籍党员革命活动的积极成果,在创建党支部、组织领导工农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一、即墨党组织成立前的社会环境

“即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故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县朱毛村处)而得名。近代,烟台、青岛于北南先后开埠,迅速崛起。即墨扼其通衢,区位交通优势依然。原为即墨县辖区的胶州湾是天然良港,湾口狭窄,入水处较深且有广阔的海面,适合作为军港。帝国主义对胶州湾垂涎已久,早在1896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梯尔匹茨亲自来胶州湾窥探。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翌年3月,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海面、潮平周边100华里、陆海总面积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51.7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之白沙河以南的地区(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和福海乡的一部分),使即墨最具发展潜力的“南乡”沦为德国的殖民地,这块地方即是后来的青岛市。从此,即墨开始由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帝国主义以控制关税为手段从经济上侵略即墨。从1865年开始,英国将经济入侵的魔爪伸向贸易繁荣的胶州湾。在金家口、青岛和塔埠头,均设立了东海关分关,胶州湾诸港的贸易直接或间接地为英国所控制。从当时的管辖范围看,青岛、金家口隶属即墨,塔埠头隶属胶州。这说明英国先于沙俄、德国从经济上开始侵略即墨。1914年,日本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地位,他们在山东掠夺矿产资源,大量倾销日产商品,把山东变为日本的工业市场。同时操纵青岛地方奸商包办盐业输出权,垄断青岛地区的盐业买卖。帝国主义操纵着即墨地区的经济命脉,即墨城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即墨人民完全丧失了经济自主权。

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废除“禁教”政策从文化上控制即墨。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强迫清政府废除实施了一百多年的“教禁令”。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后来的东正教的传教士们,披着救世主的外衣,宣扬西方普世观,实施文化入侵,以传教作掩护,从事侦察清政府国情的间谍活动,打探清政府政令,了解各地的物产资源等,为实施侵略作准备。帝国主义利用教堂、书院、医院等所谓的“慈善”场所进行殖民主义的文化渗透和奴化教育,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帝国主义不但用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对即墨人民进行直接压迫,还极力保持中国封建的剥削形式及其上层建筑,把即墨的封建势力和地主阶级作为统治和奴役即墨人民的工具,即墨人民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然而即墨人民并没有被洋人的淫威所吓倒,而是勇敢地站起来,组织起大刀会等群众组织和发动辛亥革命即墨起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势力,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们在即墨的统治。

二、即墨籍共产党员早期活动

(一)活动地域

即墨属青岛的近郊区。青岛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建立地方党组织较早的城市之一。1923年至1925年初,是青岛党组织的建立和青岛工人运动兴起的时期。早期即墨籍共产党员均在青岛进行活动,这是一个显著特点,对其原因分析如下:

青岛是一座近代工業海港城市,产业工人人数较多。第一代产业工人主要是随着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建设和兴办工厂企业产生的。1914年,青岛工人总数初步推算达1万余人,其中产业工人约有五六千人。之后,日本取代德国继续在青岛进行殖民统治,利用青岛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兴办工厂企业,尤其以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轻纺工业为主。1916年-1922年,日商先后兴建了内外棉、大康、宝来、钟渊、隆兴、富士等6大纱厂,雇佣工人约1.4万余人。此外,日本的经济侵略还涉及面粉、火柴、化工、机械、港口和铁路贸易等多个工业领域。至1922年,青岛工人总数约为4万人以上,其中产业工人约在2万人左右。青岛工人阶级进一步发展壮大。青岛工人阶级除具有工人阶级的一般特点外,还直接遭受德日殖民当局的残暴统治与欺压,德国当局为统治工人,制定的法规、命令多达180余种。工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罚款、开除,甚至惨遭逮捕,受尽酷刑。日本厂主更是要求工人每日劳动达12小时,纱厂工人在劳动中间没有吃饭时间,所以反帝的民族意识极为强烈,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即墨早期党组织初建之前,即墨的大批青年投奔青岛学习或就业。在青岛学习、就业期间,他们主动接近进步人士,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工人罢工斗争,并成为工人运动中的骨干分子。即墨籍学生许兴业被任命为青岛历史上的第一个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第二团小组组长。在团支部发展的33名团员,即墨籍的就有5人,分别是:在职业学校读书的林礼周,在西镇小学教书的王官赏、钟玉千和在四方机厂做工的于维功、刘书堂。在这批即墨籍的有志青年中,于维功、徐子兴、李兆歧是突出代表。1925年2月,中共青岛支部成立,邓恩铭任支部书记。这时期,即墨籍的于维功、徐子兴、李兆歧等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青岛工人运动中的骨干分子。

这些早期的即墨籍的党员,出身背景相似,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为主要任务,大多投身工农运动或学生运动,还利用回即墨的机会,向亲朋好友赠送或推荐进步书刊,提高了群众觉悟,推动了即墨共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大革命时期即墨农民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主要活动

1.参与组织青岛的工人罢工,推动反帝运动。1923年8月,中共青岛组成立。1925年2月,按照党的四大修改的党章规定,改称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在团员和工人积极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即墨籍的于维功、徐子兴、李兆岐等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青岛工人运动中的骨干分子。其中,于维功是即墨籍最早的共产党员。1922年,于维功考入青岛四方机厂艺徒养成所当艺徒工。1925年2月,由邓恩铭和纪子瑞介绍,于维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于维功便和邓恩铭、纪子瑞等一起筹划成立四方机厂工会,很快四方机厂有800余名工人被发展为工会会员,于维功被推举为工会执行委员。2月8日,胶济铁路举行大罢工,青岛四方机厂的工人在王尽美、邓恩铭和于维功等人组织发动下,同时举行罢工,历时9天取得胜利。1925年春夏期间,由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于维功等人组织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同盟大罢工。第一次同盟大罢工,于4月19日在日商大康纱厂开始,到4月底发展到总同盟大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有1.8万人。5月10日罢工胜利,各纱厂复工。复工不久,日本厂主不但不履行复工条件,反而勾结军警封闭工会,于是青岛各纱厂工人又举行了第二次联合大罢工。罢工发生后,日本政府一面派遣军舰开进胶州湾,准备登陆屠杀工人,一面强迫北洋政府出面镇压。5月29日,制造了屠杀青岛工人的“青岛惨案”。同年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于维功当选为委员,主持工作。7月23日,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第三次同盟大罢工。不久,罢工遭到军阀残酷镇压。一些共产党人被逮捕杀害,于维功等人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大批工人运动的领导骨干不得不离开青岛转移到其他地方,于维功等由党组织安排仍留在青岛坚持秘密工作。

2.领导即墨农民运动,提出明确的反封建口号。1924年1月,確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这为共产党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运动,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6年,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任命共产党员赵世恪为即墨农民运动特派员,到即墨筹建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赵世恪1924年秋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了,是较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他与王桂山、王克忠等人在西南乡建立农民协会6处。6月,即墨第十区(今华山镇)东皋埠村私塾教员王守孜,在本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农民协会提出“反对邪教”“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沿街张贴标语,进行社会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先后发展会员10余名。农会还建立了农民自卫队,进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没收土豪劣绅的斗争。农协运动如火如荼,时间持续了半年之久。9月,共产党员李兆歧和乔基金秘密返回即墨,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协同王桂山、赵世恪筹建由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即墨县党部。12月,即墨县临时党部成立,在李家西城村召开了代表大会。县党部成立后,针对军阀官府的腐败,发起了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藉以把农民运动推向高潮。他们组织人员沿街张贴标语,内容多是“不给张宗昌完粮”的口号和反土豪劣绅。此举震动全县,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抗税抗捐之风顿起,奉系军阀张宗昌闻报大怒,派其驻军镇压。后来,王克忠、乔基金被捕入狱,赵世恪、李兆歧转移外地,农民协会被迫停止了活动。

1927年冬,时任中共青岛市执委会委员、农民部长李兆歧被再次派回即墨从事农运工作。他在李家西城一带,组织农民积极分子,没收土豪劣绅的财物,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农民。由于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即墨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李兆歧改变工作方式,利用搞运输等形式暗中组织发动群众,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劫富济贫,为党组织筹集活动经费。即墨的农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农村的反动势力,斗争中提出的“反对邪教”“打倒贪官土豪”等口号,启迪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为即墨农村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发动盐工盐民开展盐价反垄断斗争。即墨沿海一带盛产食盐,历来由盐户自产自销,青岛永裕公司垄断了青盐的输出权,强迫盐户将食盐低价卖给永裕公司,致使许多盐户破产,盐工失业。永裕公司转手抬高食盐销售价格,农民要高价向永裕公司买盐,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对,形成了尖锐的阶级矛盾。1928年春天,蓝志政遵照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指示,与孙希朋、赵继速一起发动盐工和贫苦农民分别成立工会和贫农会,向永裕公司开展斗争。这次盐工盐民斗争,工会和农会联合组织了上千人的队伍,集结在永裕公司门前,高呼“反对永裕公司垄断输出青盐”“反对滥涨盐价”等口号,强烈要求食盐降价。永裕公司老板勾结官府和盐警对群众进行恫吓。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蓝志政便联合当地的群众组织“大刀会”同官兵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一举烧毁了马戈庄盐务局,杀死盐警29人。不久,这次盐工盐民斗争遭到镇压而失败,大刀会亦被驱散。

这次盐工盐民斗争,是即墨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工农联盟斗争,沉重打击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势力,充分显示了工农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

三、即墨党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发展

(一)第一个党支部成立

即墨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要从一位革命先驱说起,他叫蓝志政,曾用名蓝斌之,曾化名“蓝志皮”。他是青即地区学运、工运、农运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共即墨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蓝志政和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是同班同学。他们经常一起谈论社会之黑暗、政治之腐败,并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1919年,18岁的蓝志政考入北京大学,时逢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早有远大志向的他,积极投入到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并被推举为学生领袖之一,被同学们誉为“蓝大帅”。大学毕业后,蓝志政回到家乡。适逢中学同学邓恩铭来青岛进行建党工作和组织工人运动。为寻求救国之路,蓝志政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10月,盐工盐民斗争失败后,蓝志政和孙希朋持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介绍信,以筹建国民党即墨县党部的名义来到即墨,利用国民党上层的一些关系打入敌人内部,以“合法”形式建立党的组织。县长杨酉桂当即拨给500块大洋作为筹备经费,从县政府大院腾出了三间房子作为办公室,挂起了“国民党即墨县党部筹委会”的牌子,蓝志政任筹委会主任。从此,便以合法地位和身份秘密开展建党活动。经过考察、培养,他们在国民党的机关内部先后发展了12名党员(其中县党部筹委会2名,公安局2名,城阳国术馆2名,盐场4名),于10月20日秘密成立了中共即墨支部,推选蓝志政为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借登记国民党党员筹建县党部为名,积极联络爱国人士,发展党的组织。当时由于乐观地估计了革命形势,缺乏对少数发展对象的严格考察,泄露了党的机密,结果被其中一人向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告密。蓝志政等人觉察后,支部立即停止了活动,于同年12月离开了即墨。即墨第一个党支部遭受挫折的原因:一是受“左”倾主义“城市中心论”的影响,没能把党支部的活动基点定在农村,忽视了农村在即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农民才是党支部活动的基本依靠力量;二是对即墨革命斗争的特点认识不清,没能广泛地发动群众,组成工农联盟,缺乏对社会各阶层人士足够了解,使少数政治不坚定的分子混入党组织;三是对党支部的建立缺乏细致谋划等基础工作,急于求成,过早地暴露了目标。

即墨第一个党支部存在的时间短,但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它为即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唤醒了一批即墨的仁人志士,推动了即墨党组织的发展。

(二)即墨党组织早期发展

1934年,山东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各地的党组织在得不到中央统一指示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开展工作。即墨的共产党人在互不联系的情况下,分三条线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

1.最早的两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袁家屯支部、中共普东支部。第一条线是由中央北方局领导的,党的活动基点在袁家屯一带。1934年1月,共产党员徐達三遵照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回到原籍——即墨袁家屯村,进行建党工作,先后介绍本村的袁世清、徐正福和普东村的王玉田、孙志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介绍袁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党团合编为一个小组,由袁超任组长。8月,中央北方局又派魏思文(山西文水县人,1932年入党),黄秀芝(女,又名杨慎仙)来即墨与徐达三一同工作。魏思文在下普东村开设了一处“爱民诊所”,黄秀芝在袁家屯办起了一所小学,他们分别以行医、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发展了数名党员。当年,年仅14岁的袁超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成立了中共袁家屯支部,袁超任党支部书记,徐正福任组织委员,袁世清任宣传委员。9月,成立了中共普东支部,王玉田任书记,孙志温、王作传、王作松、王作书任支部委员。

袁家屯、普东党支部的建立,使这一带逐步成为党在即墨农村活动的中心。在徐达三、魏思文、黄秀芝等的具体指导下,相继建立了农民赤卫队、反税同盟会、职工会、妇女针线协助团、少年俱乐团等群众组织。党支部通过这些组织,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不断锻炼革命骨干,积蓄革命力量,使党组织在袁家屯一带得到迅速发展。

2.鲁东工委。第二条线是由上海中央局领导。1934年,胶东各地党组织秘密建立与发展起来,使党的影响不断扩大。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以禁止“红军势力发展和共产主义流言在农村传播”为名,委派张襄五任鲁东总指挥,驻军即墨、莱阳一带,对人民施以残暴管控,肆意屠杀无辜群众。活动在即、莱边区的王伟志,于1934年12月发起成立中共鲁东工作委员会,成员有王伟志、王中宣、殷吉丛、于化桥、殷书明5人,王伟志担任书记。工委成立后,与上海中央局联系,汇报了工委会的组成人员情况,请中央发给捷报及刊物,供同志增进党的认识及工作的参考,取得了活动经费,以经商为名,开展党的活动。例如组织即墨、莱阳二县成立抢盐会等群众团体。

3.信义中学党小组。第三条线是由中共莱阳党组织领导。1935年春,莱阳县立中学学生、共产党员吴青光、耿益(耿仁谦)和李研吾三人因闹学生运动被校方勒令退学,先后转入即墨私立信义中学和县立中学读书。12月,他们在莱阳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信义中学党小组和共青团支部,吴青光任党小组长和团支部书记。党小组成立后,发展了朱洪志、袁光伯等4名党员。他们经常在墨水河畔的锁龙墩处秘密集合研究工作。为发动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党小组将宋庆龄等1779人签名发表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油印出来,在即墨大街小巷广为张贴散发。当一二·九北京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消息传到该校,党小组立即将宣传品投入墙报箱内,让学生秘密传阅。同时,党小组通过墙报委员会起草电稿,发动全校学生讨论通过,并通电声援一二·九运动。党小组还组织宣传队到即墨街头宣传,扩大影响。

为更好地组织广大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春,在信义中学党小组的领导下,信义中学成立了反日救国会,并制定了反日救国会章程,发展会员50名,选举李贻先为会长,耿益为副会长。救国会成立后,经常在教堂举行反日救国演讲会,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促进即墨人民的觉醒。1936年夏,会长李贻先、副会长耿益毕业离校,张利运继任会长,继续领导学生开展反日救亡活动。

反日救国会是即墨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救亡群众组织,这一组织为即墨全面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起到了先锋和桥梁作用,成为全县抗日民主运动走向高潮的起点。

小结

中国共产党即墨地方组织的创建及早期活动,在历史实践中显示了她的力量和影响,唤醒了即墨地区先进分子的革命意识,使一批优秀的革命志士经受住了艰苦恶劣的斗争环境,积累了斗争经验,为党进一步领导即墨人民开展民主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