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代诉求:公众参与

2023-09-15 05:30任佳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评价

【摘 要】公共景观是城市的一张特殊“名片”,它展示着城市的风貌和个性,关乎城市的颜值、品位和内涵。城市公共景观具有公共性、参与性、艺术性等特性,它与城市公共艺术、城市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公共艺术、城市规划领域公众参与理论日趋成熟的当下,转向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必然选择。应当拓展公众参与渠道,给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创造更多机会,具体路径为:设计前:普及认知,广开言路问需求、征意见;设计中:加强交流,充分引导公众进行参与式设计;设计后:鼓励监督,让公众参与不同阶段的验收及评价。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落地,以打造更优质的城市公共景观。

【关键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公众参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190—04

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城市文化的特色符号,彰显着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理念、地域情怀。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如何让城市公共景观更美更好,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兴起了关于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关系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在公共艺术中如何维护公众的权益,如何引导他们参与,现代公共艺术出现的这一特征,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对公众利益与福祉的关注[1]。城市公共景观好不好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公众是否认同、接受、欣赏。因此,探讨公共景观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打破城市公共景观与公众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让公众参与,是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代诉求,也是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城市公共景观的本质与特性

城市公共景观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等作用。对城市公共景观本质及主要特性的探讨能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城市公共景观的重要性,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

(一)城市公共景观的本质

城市公共景观是物质空间实体与城市文化虚体的结合,构成它的物质空间实体包括园林、道路、雕塑、公共设施、历史遗迹等,这些物质空间既具有功能性,又具有艺术性。同时,这些物质空间又与城市文化虚体紧密相连,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文化。许多城市都有地标性的公共景观,这些沉默着的公共景观以其特别的姿态,恰到好处和无言的美,向处于这个城市的每个人讲述着独属于它的历史和故事,展示着城市曾经走过的历史、在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文化魅力和积淀的精神意蕴。某种程度而言,公共景观是城市的一种独特意象,是城市的精神表征,是人们感悟城市内涵的一种特殊方式[2]。

(二)城市公共景观的主要特性

要了解城市公共景观的特性,不妨先从了解“公共”的含义入手。这方面,汉娜·阿伦特认为“公共”一词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指的是存在于公共场合中的东西或事物,另一方面指的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这两个方面紧密相连[3]。哈贝马斯认为是公共领域的生成催生了公共性这个概念,如果没有公共领域,公共性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他还进一步指出正是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内,作为公共意见载体的公众形成了[4]。按照他们的观点,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作为个体的公众参与其中、发表观点[5]。二人的解释为我们了解城市公共景观及其特性提供了借鉴意义。从空间上而言,公共景观一定是处于公共空间领域的;从主体上而言,公共景观一定是人所建构的,是生活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人在公共景观所在区域内进行一定的生活和交往活动[6]。在此基础上,可以概括出城市公共景观的几个特性。

1.公共性

公共性意味着是公共、公开的而非私有、私密的。在公共空间内,各个个体之间的社会活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公共关系,公共性就是由不同个体构成的群体表现出的综合特征。而公共景观就是可以在有很多人参与和共享的公共空间内呈现的各种景观,这些景观不但处于公共空间,还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所以公共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性之一。

2.参与性

阿伦特、哈贝马斯都强调了作为个体的公众参与到公共领域的重要性,他们都认为公共领域体现的公共精神、公共意识,需要公众参与,进行理性化交流、可能性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对城市而言,公共景观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公众所共有的,他们的意识和精神是构成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的主体。因此,必须把公共景观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大众联系起来。

3.艺术性

城市公共景觀的艺术性包括几方面含义:公共景观应当具有审美价值,没有审美价值,公共景观的艺术性就丧失了根基;公共景观应当符合城市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应当能体现城市精神内核;公共景观应当能体现时代、社会的发展及与过往历史的联系;公共景观应当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公共景观应当可以为人提供视觉享受和精神享受。

二、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诉求的转变:转向公众参与

随着公众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随着各领域公众参与理论的不断成熟,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诉求。

(一)城市公共设计转向公众参与的理论依据

关于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现代诉求的转变理论研究较少,但是从公共艺术、城市规划等领域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中可以看出端倪。城市公共景观与公共艺术、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从各自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按照米文·夸恩的观点,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场所中的艺术”。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公共场所中的景观,而景观本身就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所以可以将城市公共景观看作公共艺术的一种;城市规划指的是按照城市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制定发展计划,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内容之一,其设计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制约和指导。因此,要了解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代诉求转变,不妨从公共艺术、城市规划的转变上寻找痕迹。

米文·夸恩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场所公共艺术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第一个阶段是以艺术家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艺术融入公共空间,人们可以进入其中参与欣赏评价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家通过与公众的交流协商建设公共艺术的阶段[7]。对于这种转变的原因,米歇尔指出“是因为公共生活的状况和可能性”而发生转变,即公共艺术必须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公共空间属性问题,二是公众接受度问题。他们观点的核心要义即在于公共艺术绝不能脱离公共空间、公众存在,公共艺术应当从张扬艺术家自我灵感、创作激情的艺术转向公众参与、彰显公共价值为主的艺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中公众参与理念的提出要追溯到1990年代,彼时学者们围绕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公众参与是否可能、是否合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此后关于公众参与的研究拓展到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合理性研究、公众参与方式研究等方面[8],公众参与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公众参与的实践也得以不断丰富。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属于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因此,理应响应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保护公众参与权。

(二)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转向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为什么需要公众参与,这是由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目标决定的,城市公共景观不是为了设计者而建,也不是为了供少数人欣赏而建,它是为公众而建的。因此,城市景观的设计者应当首先弄清楚公众需要什么的公共性景观,应当从公众共享的审美角度出发,给公众发表意见、讨论、欣赏和评价等机会,才能设计出真正为公众需要的公共景观。同时,公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公,也是最了解城市各种信息的一个群体,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他们可以为设计者提供综合环境信息、风土文化信息,可以让设计者更加了解城市特色,从而设计出更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景观。同时,通过与公众的交流,设计者可以真切地了解到公众的实际需求,并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公共景观空间、功能结构等设计,让城市公共景观的功能空间更加完善,实用性更强。

三、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具体路径

总体而言,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可分为设计前、设计中、设计后三个阶段,可以以这三个阶段为切入点,推动公众参与实践,提高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质量和效果。

(一)设计前:普及认知,广开言路问需求、征意见

1.普及认知

一是要普及参与知识,让公众知晓参与到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很多城市都在依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造出了具有示范性、地域性特色的公共景观,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比如深圳的深湾街心公园、徐汇跑道公园、广州恩施街等。要通过这些真切的实例让公众意识到城市公共景观不光是设计者的事,还是关系公众利益的事,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二是要普及公共景观设计的学理知识,要让公众知道公共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娱乐因素、环境因素、区位因素等多种因素,使其掌握公共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只有提高他们的素养,才能让他们在公共景观设计中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

2.广开言路问需求、征意见

可以线下到社区访谈的方式征求意见,向当地基层社区党组织等了解社区情况的组织和个人寻求协作,向社区不同群体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老人、青壮年、儿童等不同群体对城市公共景观的潜在诉求。也可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托当地有关部门平台、政务客户端等,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不同群体对公共景观中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观赏景观等具体要求。还可以面向专业的艺术设计人员,发放专题问卷,了解他们对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专业看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到各个社区举办座谈会,邀请社区居民讨论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方案,或举办咨询会,接受居民对公共景观的咨询。由专业设计者或专家学者向居民讲解那些成功的、具有典范作用的城市公共景观案例,引导公众掌握城市公共景观的理念、作用及营造方法,从而提出更适宜的意见。

(二)设计中:加强交流,充分引导公众进行参与式设计

1.加强交流

设计前的普及宣传工作,已经让公众对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有了初步了解,也让设计人员基本掌握了公众的情况,设计人员和公众之间已经具备了初步合作的基础。考虑到居民缺乏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方面的系统知识,设计小组还可以针对城市公共景观中景观小品、景观植物、活动设施、区域内活动区的规划等具体的设计事项向公众发出意向调研,或开启愿景投票,让公众发表意见。比如希望在公共景观小品中增加什么样的内容,是科普天地还是园艺展示台;在景观植物配置中,希望增加什么类型的植物,药用型、清香型、抑或瓜果蔬菜;在景观活动设施中希望统一配置,还是针对老人群体、青壮年群体、儿童群体分类配置。在这一环节,可以考虑由设计小组给公众提供一定指导,比如告诉公众公共景观区内可以设置多少个功能区,不同功能区主要承载哪些活动,让公众选择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区,希望增加哪些活动;告诉公众季节性短周期植物和长周期植物在保持景观特色的方面的作用,有哪些植物可以吸引益虫、益鸟,保护区域内生态平衡……通过一系列专业信息的融入,让公众了解景观配置、植物搭配等更多公共景观知识,从而为他们做出合理的选择创造条件。

2.充分引导公众进行参与式设计

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公共景观的具体设计活动中。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多,比如搭建线上“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体验”专区,通过3D场景,向公众展示城市公共景观在整个城市中的位置,将要发挥的作用,具体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的工作,让公众真正身临其境感受自己当前的居住环境,形成整体感知。同时,通过这个3D仿真场景,完成城市公共景观预想方案的公示。居民可以在仿真体验场景中全方位地体驗这些细节,并将自己在这些场景中获得的感受、希望改进的地方、自己的创意构思等都记录下来。在3D体验完成之后,公众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形成书面文字,交由设计小组统一讨论,设计小组对公众意见进行可行性、合理性等多方面的评价,最终决定是否采用,并将讨论结果告知公众。对公众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进行疏导,让公众知晓不同设计的优缺点、潜在的问题等,让他们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尊重、认同,为其后续参与营造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后:鼓励监督,让公众参与不同阶段的验收及评价

公众对城市公共景观的评价需要一定的参考指标,否则以简单的好或坏作为评价标准,对改进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及后期的营建活动参考意义不大。有很多学者设计了关于景观评价的指标,吕桂菊以乡村景观为评价对象,提出构建要素层和功能层两个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景观效果进行评价,要素层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景观的格局形态、水体、山体、植物景观、农业景观、文化景观、街巷景观等,功能指标层主要包括景观的可达性、便捷性、感染性、美观性、文化吸引力等要素[9]。李慧敏以长春市综合公园景观为评价对象,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确立了评价指标。她认为应当以美观性、生态性、功能性作为准则层,以这三个准则层为依据,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比如入口处景观的吸引度、公园内道路铺装的美观性、公园内驳岸、水面等的优美性、活动场地的实用性、活动空间的舒适性、多样性、数量的满足性、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小品的文化性、艺术性等具体指标[10]。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后评价中,可借鉴参考这些指标,设计大的目标指标和细化的子目标指标,形成全面评价城市公共景观的指标体系。鉴于城市公共景观的特性,考虑从公共景观的安全性、健康性、文化性、观赏性、生态性、创新性、示范性、舒适性、识别性等入手设计指标体系。同时,为了便于公众参与,可以围绕每个指标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让公众知晓每个指标所表征的意义。以安全性为例,安全性即评价城市公共景观是否安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可能会存在因为追求形式与功能而忽略危险隐患的设计,这些危险隐患可能会诱发人员伤亡事故、财产损失事故。可以让公众通过实地感受和观察,对公共景观铺装材质、景观小品及配套照明设施、道路设计等要素进行危险性评价。公众可以通过这些要素评价公共景观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因素,并将自己的评价结果反馈给设计人员。通过提供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为公众指明评价方面,让公众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从而获得更为具体的意见。具体操作上,可以鼓励各个基层社区选派公众代表,鼓励社会组织等参与到城市公共景观不同阶段的项目验收评价工作中,让公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四、结语

不同历史阶段和政治文化背景下,公共景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不同时期各个城市的公共景观与现代的公共景观必然存在差异性,这是因为城市公共景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特征。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力求设计能展示自身地域文化内涵和城市精神的公共景观。这就更需要重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因为公众是最了解城市的群体之一,他们生活在城市中,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目睹了城市风貌的变化。同时,他们作为城市公共景观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最有发言权。因此,现代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应当将公众边缘化,而应当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让公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景观设计中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借鉴,从而设计出更为公众需要、更能满足公众需求、更符合城市发展的、也更能展示城市风骨的公共景观。

参考文献:

[1]雷军良.冲突与共享:美国公共艺术中“公共参与”意识的转向[J].装饰,2017(9).

[2]田野.浅议城市公共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J].生态经济,2012(1).

[3](德)阿伦特,著.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王明杰,李晓月,王毅.西方学界公共性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4).

[6]李建盛.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J].北京社会科学,2020(11).

[7]Miwon Kwon.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M].Cambridge: MITPress,2004.

[8]周子航,张京祥,王梓懿.国土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体系重构——基于沟通行动理论的演绎与分析[J].城市规划,2021(5).

[9]吕桂菊,刘大亮.魯中山区乡村景观个性特质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19(2).

[10]李慧敏.长春市综合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9(22).

作者简介:任佳伟,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美育。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