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动泵推注肿胀液在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行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2023-09-16 08:39江志虹王世材冯冬青秦泽琦蔺新红
护理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蠕动泵消融术射频

江志虹,阎 军,王世材,冯冬青,秦泽琦,蔺新红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030000;2.太原市中心医院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项慢性渐进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浅静脉的瓣膜功能不全,从而引起静脉血回流障碍、静脉压力增高,早期以浅静脉曲张、腿部沉重、肿胀感和疼痛为主要特征,影响病人肢体美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严重可导致顽固性溃疡、血栓形成甚至截肢,将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及生命周期,导致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1-3]。早期的静脉曲张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弹力袜治疗后改善;但静脉曲张进展出现水肿、色素沉着、下肢酸胀劳累等临床症状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进行干预。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高位结扎剥脱术、大隐静脉腔内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大隐静脉腔内微波消融术、大隐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以及静脉注射泡沫硬化剂等[4-7]。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微创治疗,尤其是大隐静脉腔内射频消融术,以切口小、康复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替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成为绝大多数病人首选的治疗方式[8-9]。但在手术应用推广初期,因射频消融局部高温会出现灼热、疼痛和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为有效改善病人症状,提高手术效果,需在射频消融前进行充分的肿胀液注射,将血管和组织隔离,排空大隐静脉内的血液,避免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冷刺激会为组织部位降温,大大减少射频所致静脉及周围损伤,减少出血,减轻疼痛、肿胀[10-12]。现有的肿胀液给药方式为超声引导下在大隐静脉主干周围多次经皮注射,病人反映术中穿刺次数较多、疼痛感明显,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术后肿胀液压力分布不均,体验感较差。肿胀液由手术护士配制供给术中皮下注射,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围术期护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将蠕动泵应用于肿胀液的注射中,探讨肿胀液应用方式的改善对病人术中体验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1 月—2020 年10 月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大隐静脉腔内射频消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按照下肢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级(CEAP)标准分级为C2~C5级;年龄18~80 岁。排除标准:大隐静脉术后复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病人(长期卧床或制动病人);严重下肢缺血,踝肱压力指数<0.8;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感染病人,不能耐受手术者;有深静脉血栓及髂静脉受压史。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0 例(105 条患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病人,并将病人分为人工推注组(40 例、52 条患肢) 和蠕动泵组(40 例、53 条患肢),双下肢静脉手术病人取严重一侧进行评估。病人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设备与材料

6F 微穿针(REF G12423)来自美国COOK 公司。蠕动泵来自PreFluid 公司的Model MP300。肿胀液配制:碳酸氢钠注射液0.25 g、盐酸肾上腺素0.5 mg、利多卡因注射液0.4 g、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肾上腺素、利多卡因与碳酸氢钠联合应用,有助于减轻疼痛、减少出血和增强麻醉效果[13-14]。

1.3 干预方式

所有病人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超声定位隐股静脉结合部及膝部大隐静脉主干,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6F 微穿针在超声定位下穿刺成功,置入血管鞘,置入ClosureFast 射频消融导管,在超声定位下将导管沿膝部大隐静脉主干至隐股静脉交界远端2 cm 处固定导管。在超声引导下,沿导管组织间隙周围大于1 cm 处注入肿胀液。肿胀液注入充分后,头低脚高位,启动射频消融。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充分做好围术期护理及记录。A 组40 例病人行人工推注肿胀液,推注方法:穿刺针连接20 mL 注射器反复多次抽取肿胀液,注射间隔4~6 cm,穿刺次数8~10次。B 组40 例采用蠕动泵推注肿胀液,推注方法:肿胀液装配于蠕动泵,连接穿刺针,注射间隔6~8 cm,穿刺次数4 次或5 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

采用视觉模拟法来描述病人术中及术后的疼痛程度,无痛和剧痛之间采用100 mm 标尺,分为10 个等级,由病人在线上最能反映疼痛程度之处划交叉线。其中,0 分代表无痛;1~3 分代表轻微疼痛能忍受;4~6分代表病人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 分代表病人有强烈的疼痛难以忍受,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及睡眠。

1.4.2 手术相关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从消毒铺巾开始计时,手术结束时间以纱布和自黏绷带加压包扎好时间截止,单位为分钟(min);手术过程中记录术中出血量和穿刺次数。

1.4.3 皮下血肿发生率

术后超声诊断有无皮下血肿,记录两组病人发生血肿的例数。

1.5 资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组成员收集病人临床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在手术前收集,于术中及术后3 d 进行疼痛评分;3 d 后拆除纱布及弹力绷带换药,超声评估皮下血肿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本研究手术指征的病人80 例,所有病人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和CEAP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围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及疼痛比较

两组病人均获得随访,无失访病例。蠕动泵组术中穿刺次数、手术时间、疼痛程度与人工推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及疼痛比较[M(P25,P75)]

2.3 两组皮下血肿发生率

术后3 d 人工推注组发生3 例皮下血肿,蠕动泵组未发生皮下血肿。

3 讨论

静脉疾病是我国常见的医学问题之一,但关于提升静脉曲张护理效率和病人护理舒适性的文献较少。肿胀液由手术护士配制供给术中皮下注射,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围术期护理的重要研究内容[15-17]。本研究主要探讨蠕动泵在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病人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蠕动泵的应用并随访相关数据建立了一个以证据为基础的预防性策略,探讨其对病人手术适应性及静脉曲张手术护理效率的影响。

3.1 蠕动泵的应用有助于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蠕动泵组病人术中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人工推注组,手术时间短于人工推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蠕动泵的应用可以加快手术进程;同时,穿刺次数的减少和手术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病人对手术的适应性,也减少了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3.2 蠕动泵的应用有助于减轻病人围术期疼痛

本研究将肿胀液通过蠕动泵更加均匀注射入曲张静脉的组织间隙,避免了手工推注不均产生的局部包块,也降低了穿刺针移位形成血肿的风险,能更好地排空大隐静脉内的血液,进一步降低了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风险,肿胀液注射部位均匀覆盖大隐静脉,大大减少因肿胀液流动性不均所致的射频过程中部分静脉及周围组织的灼伤,减轻术中疼痛[18-19]。蠕动泵组术后随访中病人的疼痛感也较人工推注组明显减轻,可见蠕动泵的应用通过改变肿胀液压力的分布及穿刺次数也会提升病人的术后舒适感。

3.3 蠕动泵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手术适应性

本研究邀请医师对人工注射或蠕动泵使用中的可操作性、体验感及推广进行客观评价,发现蠕动泵应用后经过一次穿刺后肿胀液分布范围更广,不需要20 mL 注射器反复抽取肿胀液,不仅减少了反复穿刺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了人工推注中穿刺针移位的可能;手术安全性提高,医生操作也更加便捷。

3.4 蠕动泵的应用有助于提升静脉曲张治疗的护理效率

手术伤口导致的瘀青和肿胀需要局部换药消毒并覆盖辅料,穿刺的减少使得局部护理更加简洁、高效;虽然本研究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善,从人工推注改变为蠕动泵缓慢推注,但蠕动泵的注射过程中肿胀液在人体组织内压力分布更加均匀,病人术中及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通过对病人进行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和局部冷敷止痛就可达到止痛效果,减少了镇痛药的应用;操作过程中无须使用20 mL 注射器反复抽取肿胀液,大大减少了穿刺的次数以及人工推注中穿刺针移位的可能,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病人舒适度,并发症的减少也明显提升了静脉曲张治疗的护理效率。

4 小结

使用蠕动泵进行肿胀液的注射应用于行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的病人中,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术中及术后疼痛,明显提升静脉曲张治疗的护理效率。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样本量较少,将来还需进行扩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蠕动泵消融术射频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蠕动泵结构优化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一种便携式野外在线固相膜萃取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
蠕动泵流量的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