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的优化研究

2023-09-17 11:03郑碧莲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优化研究质量监控研究生培养

郑碧莲

[摘  要]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过程管理的核心理念,结合当前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如何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进行分析,探寻更有效的过程化质量管控路径,讨论了完善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路,并以学位论文、课程教学、导师指导三个环节为例具体阐述了以培养环节为中心,多维度优化过程管理实践的设计。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过程管理  质量监控  优化研究

引  言

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提出了要落实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抓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强调培养单位要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多个文件聚焦“全过程”,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指明了方向,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也成为了研究生培养管理研究的热点话题。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教育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对如何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进行分析研究,探寻更为有效的过程化管控手段和路径。

過程管理内涵

过程管理源于经济领域,属于企业管理方法,后经学者反思整理,并综合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形成了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过程管理方法。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对过程进行管理,是一种通过周密设计并严格执行企业各业务过程从而改进企业绩效的结构化方法。过程管理通过识别系统活动的关键过程并对其控制和改进,将总目标细化为各过程的小目标,通过实现各个过程的小目标来达成总目标。过程管理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管理程序和重点集中于过程,并聚焦关键和主要过程。通过对实现目标整个过程的设计、控制和调控等,对目标实现各环节实施质量管控。二是建立过程评估监测系统并进行监控,依据监控反馈信息对实施过程进行改进。三是强调科学有效的过程设计,及时反馈信息和处理产生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可见,过程管理强调管理的过程控制和预防措施,通过过程问题的持续改进来保障质量。四是过程方法是管理的关键。根据ISO9000质量标准,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过程,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过程方法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和过程改进四个部分。过程管理的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四个环节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统一体,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作用,只有每个环节最优,才可能达到整体最优。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内涵及制度保障

1.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内涵

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是指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运用过程方法,结合教育规律,将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看作是由多个过程环节构成的,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来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输出质量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是在培养实施过程中,基于学科和专业特点,提炼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对其进行具体的过程管理设计,包括具体目标(阶段性培养任务及质量标准)和实施措施(合理的质量管控流程和制度),并对管理的有效性和质量进行监控,持续进行评估与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作出相应改进,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以期获得最优的培养效果。

2.制度保障: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

依照过程管理方法理论,过程管理包括了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四大环节,且各环节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只有做到每个环节的最优才能达到整体目标的最优。可以说,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涉及两大方面:一是通过高效灵敏的管理系统建立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实施;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与监督系统对培养活动进行质量评估和优化监控。因此,科学设计和构建聚焦过程化质量管控的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是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保障。

高校通过建立内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聚焦培养过程中对培养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关键环节(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导师指导、科研训练、专业实践等)及影响因素(管理水平、培养资源条件、导师以及生源质量等),确定关键管控节点和评估标准或指标,并通过定期开展评估与监督不断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便于分析,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过程管理的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四步骤的方法要求,本文将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分为三大系统模块,分别是管理组织系统、评估与监督系统、数据化信息反馈系统。

(1)管理组织系统

管理组织系统主要负责过程管理的统筹策划和组织实施。统筹策划,即在科学制定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任务要求及关键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各主要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设计,制定合理的管控流程和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由研究生、导师、教师、管理人员、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估、反馈、修正的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组织实施,即开展研究生培养质量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培养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推进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措施的实施,构建有序有效、学风良好,推动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育人环境。

(2)评估与监督系统

评估与监督系统服务于过程管理的监测与改进工作。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及时反映培养过程的状态、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培养结果,需要对关键环节的进度和质量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修正问题。高校应构建基于过程管理的质量评估与监督系统,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对实施过程和效果质量进行评价与监督,及时反馈问题并跟踪问题整改情况。

(3)数据化信息反馈系统

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和监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和监控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融合数据化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加强培养过程的管控和质量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对过程管理提供动态监测所需要的评估数据和决策依据,需要建立基于过程管理的数据化信息反馈系统,以便能够广泛、科学、高效地收集反映研究生培养活动中的各类动态信息,包括教师教学、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督导督查、专家评估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纠正偏差,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效开展。这些管理工作的实现迫切需要高校内部建立数据化信息系统来支撑。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较复杂的工作。目前,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实施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围绕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的三大系统模块,从管理组织、评估与监督、数据化信息反馈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

各高校构建了一定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过程的管理也日益重视,但受限于研究生文化积淀、培养环境条件和管理队伍水平等因素,管理体系和机制仍旧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培养层次类别多元化的需求。在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表征可概括为三大类:一是过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细化,在关键环节控制方面存在制度不全或监管未落实的问题。二是制度执行不够扎实,有些管理工作存在应付和流程化现象,未能如实反映问题和督促改进,削弱了对质量效果的管控作用。三是学校内部分级管理和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强化。当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管理重心仍然在研究生院,但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多的管理主导权被下放至二级培养单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级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监督二级培养单位的管理执行情况是高校需要统筹设计的方向。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积极组建善于调研分析、敢于创新改进、长于组织执行的管理团队,构建全面协调、高效运行的管理系统。

2.评估与监督方面的问题

对研究生培养过程活动的科学评估与优化监督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面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大众化、培养层次多样化的现实需求,高校在评估体系建设的创新优化和监督反馈的执行实施方面仍有待强化。

评估内容和标准创新不够,跟不上质量管理要求。一方面,评估标准多限于结果的量化指标,缺乏动态的质性评价。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仍多拘囿于传统的量化结果考核方式,如对研究生的考评多依据学业成绩、发表论文和竞赛等,对导师的考评则基于在研项目、科研成果、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案例获奖、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率和抽检合格率等可量化的科研和教学成果。缺乏对导师指导过程、教学过程、课程建设过程等环节的评价标准及监测依据,有待建立基于过程监控的评价标准和管控方法。另一方面,对培养参与者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奖惩制度不够合理,缺乏对建设过程投入和付出贡献者的奖励,缺乏对不作为主体的追究问责机制。

监督执行力度和覆盖范围有限,问题反馈和整改情况缺乏跟踪,监督反馈工作有待走深走实。高校督导组多倾向于检查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课堂听课、审查课程考核情况等常规性教务工作,缺乏对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科教或产教融合教学、教学效果及反思等的监督,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等环节的监管不到位,过程质量监控执行不够扎实。高校对学位论文在开题、中期、评审和答辩等各环节制定了管理办法以管控论文写作质量,但部分二级培养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未能严格按照评估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问题反馈和改进完善,有待学校层面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

3.数据化信息反馈服务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聚焦学位和学工管理过程中的流程化信息,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作用确实微乎其微。不少高校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化管理跟不上质量发展需求,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系统,未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实施对各个关键环节的动态化信息采集、反馈和监控,难以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果的科学管控。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的优化

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给高校的培养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不管是“双一流”建设、交叉学科尖端科研创新培养,还是就业导向的普适化教育,都需要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上进行扎实研究和持续优化,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方面,充分发挥培养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优化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强数据化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推进规范管理和监控,为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管理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和条件支撑。另一方面,以培养环节为中心,多维度优化过程管理实践。在各环节管理实践中,聚焦特定培养环节,综合考虑所有涉及该项活动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设计以优化过程管理。

1.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

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学位点层次、学位类别等因素,针对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科研训练、专业实践等培养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需求,围绕管理组织、评估与监督、数据化信息反馈三大系统,完善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设法实现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进而实现培养质量目标的最优化。结合上文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三点优化思路。

(1)贯彻“三全”管理,优化管理队伍,健全管理系统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涉及多部门、多人员且相互间关系较为复杂,需要相关参与人员共同参与、积极协作。高校应强化培养主体责任意识,不断更新理念,贯彻“三全”管理思想,实现“全过程”“全员”“全因素”的质量管理,共同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合力推进其有效实施。如构建研究生院、学科点、学院三级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所有培養参与者的能动性,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有效联动校、院、导师、教师等的育人管理和服务功能。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优化,尤其需要高校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能紧跟形势发展,及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加强调研分析和组织管理,健全过程化管理系统,整合多方资源力量,持续优化管理组织和执行监督。

(2)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强化监督与改进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评判过程,高校应基于过程管理的质量管控理念,健全优化涵盖研究生培养各个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评估模式和指标体系。首先,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纯量化指标评估模式,增加基于动态化监测的质性评价内容,如增加培养过程中指导行为的常态化监测和评价反馈。其次,通过优化奖惩机制完善对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把导师的育人成效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列为导师考评的重点内容,对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优化等过程中的投入给予相应激励,对不作为的导师、教师和管理者按照规定提出处理意见。

建立完善的督导工作机制和办法,强化研究生院、学科点、学院三级督导组功能,有效落实其对培养活动的监督作用。加大对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实施情况和质量效果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加强对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实现评估反馈与优化监控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闭环以保证质量效果。

(3)推进数据化信息管理建设,助力过程化信息反馈

高校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服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跟踪管理数据化信息系统,将动态化、共享化的信息管理功能与服务功能融合,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高校可实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各关键环节实施更科学全面的专项监控,提供立体丰富、动态共享的信息资源。一是为管理监控提供详实的数据,为质量评估和决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状态的有效跟踪与反馈,培养参与者可根据反馈结果对教育内容、培养方法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二是追踪研究生各方面的动态过程,对研究生个体进行预测或预警,从而促成研究生自主进行个性化学习。三是为服务师生教学、导学等培养活动提供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并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教学和指导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优化。

2.以培养环节为中心,多维度优化过程管理实践

根据过程方法的逻辑思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不仅要理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还要识别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因素,将活动和关键因素作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管理。因此,在过程化管理实践中,以各培养环节为中心点,挖掘其中所关联的关键因素,可以让参与者对各培养环节的质量管控因素和工作职责要求形成更条理化、更全面的认识,对各因素间的关联性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促进全过程、全员、全因素的联动管理,进而多维度优化培养过程管理实践。下面以学位论文、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三个关键环节为例,具体论述多维度的过程管理实践优化。

(1)学位论文管理:扎实落实多重监控,严控问题整改反馈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高校应严格开展学术规范和学术质量教育,引导研究生和导师全过程重视论文质量,严格执行对学位论文在开题、中期、评审和答辩等各环节的质量管控措施。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督促作用和培养单位的管理监控作用,细化各环节的质量把关,落实对学位论文从前置性准备到答辩全过程的多重质量监管,形成质量监控与反馈闭环机制。

强化前置质量控制。在研究生选题前为其提供论文规范写作和创新研究方面的专业训练。开设优质的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类必修课程,为学位论文写作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有效落实经典文献阅读制度,引导研究生从入学前开始阅读文献,并在论文选题前开展文献调研等训练,引导研究生理清选题方向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开题质量。

发挥学校的督導监督作用。组织人员合理监督二级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各环节的实施管理和质量监控情况。督促导师认真指导和审核研究生的开题和论文。督促评审小组、答辩委员等参与者实事求是提出问题和建议,杜绝非学术性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控制开题一次性通过率、实施末位审慎制或二次答辩等措施,保证论文过程化质量管理落实到位。

严控问题整改反馈。落实对评审后整改反馈的监督管理,严控各环节的修改与审核工作。严格督促导师和研究生重视问题意见并认真落实论文整改工作,提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评审的整改率,杜绝研究生“闯关”思想和侥幸心理。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及时对论文进行修改,对照评审意见分条列出明确的整改回应,对修改过程和结果作出说明,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信息系统。相关数据可对导师、研究生、二级培养单位、学校和相关外校人员开放,作为质量评估和决策的依据。

加强对导师指导行为的监测与考评。对导师学位论文指导行为要严格监测和考评。一方面,实行导师指导工作纪实制度,通过数据化信息系统记录和追踪导师指导实施情况,及时向导师发出提醒,落实导师指导频率和质量,预防导师要求不严、指导过少的问题,保证导师能及时指导研究生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另一方面,制定相关问责条例,将论文质量和导师考核、招生指标挂钩,对论文盲审存在的“不合格”情况,按规定减少招生指标或取消招生资格。

(2)课程教学:加强全链条质量管控,优化奖惩调动积极性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根基。传统的学生评教和督导听课等对于质量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督导要求高校建立和实施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教学质量管控,落实对研究生教学活动过程和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开课前,教学团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文献和授课方式等各项内容进行具体商讨和敲定,组织导师组或专家组对课程设置进行评审。教学过程中,组织二级培养单位、学科点、学校督导开展不限于随堂听课的过程化监督评价,组织研究生及时提交学习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课程结束后,组织研究生进行课程教学评价,教师提交教学总结等文字材料。

充分利用数据化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管理相关功能模块,实现教师、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和督导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互动和意见反馈。例如,允许教师上传课程资料和教学安排信息,跟踪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反馈,实现不同模块授课教师之间的教学安排与进度互通、学情共享等,保证模块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允许研究生通过信息化平台在线提交学习反馈,并与教师进行必要互动,为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通过数据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研究生、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互通和管理跟踪。

通过合理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投入与研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持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科教和产教融合教学。对坚持投入优化课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依据投入付出程度给予其一定的认可和奖励。同时,对二级培养单位在课程教学质量管控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评,保证二级培养单位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3)导师指导:实行导学过程常态化管理,强化导师育人的考核导向

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校职能部门、二级培养单位和导师应共同致力于建立导学过程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要求与考核,督促导师切实执行导学职责。

根据研究生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由二级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制定导师指导行为和导学活动实施的过程化监管制度。一方面,指导导学团队制定常态化的内部交流和反馈机制,将师生沟通和联系制度化。另一方面,对导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文献阅读研讨会、学术沙龙等的开展实施过程化管理和监督,以督促导师积极投入导学工作并给予研究生切实的指导,督促研究生认真参与导学活动提升能力素养。

借助数据化信息系统收集导师指导过程的动态化交流反馈信息,实现对培养过程的常态化监控。在系统中开发相应的导学模块,发布导学指南和任务安排,提交和查阅总结记录等文字报告,促进研究生的自我学习总结和导师对研究生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有效反馈。同时,为对导师指导行为的考核和育人成效的评估提供事实基础,为导学相关问题研究及改进提供依据。

强化导师育人的考核机制,将导师的导学工作表现和育人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重要考量指标纳入导师职称评审、岗位考核等评价中,引导导师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责任。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特色,明确导向目标和考评要素,并要求二级培养单位制定考评细则、保证落实配套制度。同时,高校要辅以绩效衡量奖惩手段,奖励考评结果为优秀的导师,激发导师第一责任人的工作热情,对没有达到培养指导要求的导师给予警醒或抵消相应部分的绩效。

结  语

强化对研究生培养各个关键环节的过程管理,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研究生培養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最直接主体,必须创新和完善基于过程化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精准把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点,有效优化过程管理实践,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he future of six sigma[J].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2002,30(4):56-63.

[2]刘绍勤.论高校教学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62-65.

[3]Janette K. Bombardier. Product defect redu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M].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and Workshop.Boston:IEEE,1992.43-48.

[4]龚晓明.卓越绩效模式中的过程管理[J].中国质量,2005(8):8-13.

[5]聂红隆.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控制[J].职教论坛,2007(8):33-34.

[6]段秋枫.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与监控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5):56-60.

[7]耿殿明,辛波,孙金红.基于TQM视角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保障研究[J].大学教育,2013(20):6-7.

[8]颜廷锴.“双一流”背景下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2,8(15):34-38.

[9]王雷华,韩霞.“双一流”视野下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4):165-170.

猜你喜欢
优化研究质量监控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国内外做法与经验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
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浅议我国公路监理在质量监控方面的科学措施
交通治堵环境下电子商务城市物流配送优化研究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练习设计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