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画舫录》看清代扬州城市移民群体

2023-09-19 07:53沈天依吴明霞
文教资料 2023年9期

沈天依 吴明霞

摘 要:《扬州画舫录》内容丰赡,生动描绘了17—18世纪扬州社会生活的各层面。其中所见移民群体有商人、文人、艺人、娼妓等,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等特点。究其移民原因,则可从扬州地理位置的优越、漕运的发达、盐业经济的繁荣、扬州城市发展带来的聚集效应等方面展开探讨。移民的迁入为扬州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盐业经济的繁荣,丰富了城市文化的精神基因,也对扬州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清代扬州 《扬州画舫录》 城市移民

《扬州画舫录》是清人李斗撰写的一部笔记集。李斗自序其书“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1]。此书细致描绘了17—18世纪扬州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清代鼎盛时期扬州文明的实录。清代扬州的繁盛与移民群体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对清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研究多聚焦于盐商、百工等特定群体,但将这些群体纳入移民概念来考察城市发展动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扬州画舫录》 (简称“ 《画舫录》 ”)为中心,试通过对书中所见移民群体的划分与考察,深入分析移民产生原因及其影响,从而为探究城市发展动因提供助力。

一、《扬州画舫录》所见移民群体

《扬州画舫录》细致描绘了17—18世纪扬州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了扬州繁华的城市面貌,其中所见移民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以盐商为主的大商人群体。“扬州繁华以盐盛”,清代扬州聚集了大量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又以徽州盐商为主要群体,其地位和力量逐渐超过晋商、陕商,民国《歙县志》说,“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2]。若说扬州在唐时的发展是“人物繁盛,悉皆土著”,那么明中叶以后,由于盐商,尤其是徽州鹽商的介入,打破了城市发展的传统动力机制,转为内外力量相结合的双重发展道路。[3] 《画舫录》中详细记载了如江春、马曰琯、鲍志道等徽商兴建园林、捐资助学的事迹,对扬州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影响甚深。

第二,书画名家等文人群体。《画舫录》生动描绘了当时活跃于扬州的文人群体。其中,著名的“扬州画派”有不少代表人物都是外来的移民群体。如《画舫录》所载“从事于画,涉古即古,脱画家之习”[4]的金农为浙江仁和人,杨法是“来扬州寓地藏庵”[5]的江宁人,汪士慎、李葂、罗聘等皆为徽人或祖籍安徽。除“扬州画派”外,书中还记载了移民扬州的其他书画名家。如“写生兼工山水人物,皆画之能肖”[6]的海州人吴焯;画作被“四方来求”的丹阳人丁皋、丁以诚父子。

第三,戏剧、曲艺等民间艺人群体。《画舫录》所见民间艺人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为戏剧艺人。为迎接南巡圣驾,官家或盐商蓄养戏班的风气逐渐形成。来自各地的戏曲名家、民间艺人纷纷来到扬州,使扬州成为当时全国的戏曲中心之一。如名角周德敷、马文观等皆是苏州人。[7]盐商江鹤亭自征的本地乱弹,由于“不能自立门户”,于是“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之类”。[8]二为曲艺艺人。扬州曲艺包括评话、清曲、弹词等曲种,扬州评话是代表性曲种之一。“扬州评话盛于江南”[9],书场多达数十个,其鼎盛离不开评话艺人的推动,如评话名家龚午亭就是一位“居扬州三十

年”[10]的移民。扬州清唱,大喉咙当时为最名的有“本镇江人,居扬州”的蒋铁琴、“居扬州有年”的直隶人高云从,小喉咙最佳的有苏州人张九思。[11]三为民间音乐艺人。书中详细记载了道教音乐“十番鼓”的传承情况,被“江鹤亭延之于家”的张九思及其师韦兰谷皆是苏州人,“至今扬州蒲钹出九思之

门”[12]。另外,还有如“善弄笛”的苏州人邬抡元,“妓家词曲,皆出于邬”[13]。

第四,名匠群体。“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14],《画舫录》详细介绍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建筑方面的名匠,如华亭张南垣、淮安董道士等,其作“至今称胜迹”。另有“来扬寓是园年余”的六安人叶梅夫,其种菊之法与“傍花村种法异”,对扬州菊花种植技艺产生了极大影响。[15]

第五,贩夫走卒、小手工业者、娼妓等底层群体。由于李斗擅撰“下之琐细猥亵之事”,所以《画舫录》中对底层群体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所见移民颇多。如许多“业南货”的小贩,“多镇江人”[16];宜兴丁四官开有惠芳、集芳等茶肆[17];河下街有“徽包店”以松毛包子闻名[18];吴县叶御夫开的装潢店,因“得唐熟纸法”,即使旧画损至千百片,“一入叶手,遂为完物”[19]。此外,卷九大量记载了来自各地的娼妓群体,当时将土娼称为“扬浜”,苏妓称为“苏浜”,苏扬两地并称,足见外来的苏州娼妓之多。如“卖为扬人作女”的杨小宝即是苏人,王天福之妾许翠为苏州常熟人。书中还记载了号为“飞仙”的江阴人徐二官、“以能扑跌名”的金陵人曹三娘等来自其他地区的娼妓群体。[20]

二、扬州城市移民的特点

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清代扬州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定居扬州,由此形成了庞大的移民群体。从《画舫录》的记载来看,这些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数量庞大。《画舫录》所见的移民职业各异,其中所提及的从事戏剧、曲艺的民间艺人就有百余人。寓居扬州的盐商、盐官具备雄厚的财力,同时也有极高的艺术消费需求,常常采用结交名士、豢养戏班、刊刻古书等文化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吸引了大批人才流向扬州。孔尚任曾说:“广陵为天下人士之大逆旅,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盖如百工之居肆焉。”[21]

第二,类型繁多。繁荣的扬州吸引了职业各异的群体移居扬州。扬州城市移民据《画舫录》可粗疏地分为五类:以盐商为主的大商人群体;书画名家等文人群体;戏剧、曲艺等民间艺人群体;名匠群体;贩夫走卒、小手工业者、娼妓等底层群体。形形色色的人汇入扬州,造就了扬州雅俗并具、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第三,来源广泛。从来源上看,扬州城市移民主要来自扬州府附近的地区,徽州、苏州、江宁、江阴、淮安、松江、杭州等地的人员纷纷涌入扬州。除周边地区外,扬州也吸引着四川、福建等较远地区的人群。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正是一位“久寓扬州”的福建宁化人。[22]

第四,影响巨大。清代扬州盐商将扬州文化推向巅峰。他们在扬州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广刊书籍,以雄厚的财力资助了“扬州画派”、各式戏班,其奢侈的花费促进了扬州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三、扬州城市移民产生的原因

清代的扬州吸引着周边地区乃至陕西等地的人员寓居扬州,其城市移民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扬州经济的繁荣对吸引移民起着基础性作用。地处运河、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是南北河运、东西江运等水路交通的总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清代对漕运的重视,促进了扬州的再次繁荣。两淮盐区的盐场规模和产量居全国前列,盐商通过运销食盐,积累了大量财富,以至于“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盐商出于提升社会地位和享乐等需求,竞相延揽各类有才艺的群体。以戏班为例,盐商蓄养戏班风气形成后,吸引汇聚了各地戏曲名家。但当盐业萧条,经济崩溃后,戏班失去原有的经济基础,便瓦解四散,逐渐向以上海为代表的新经济中心转移。[23]

第二,盐法对吸引移民起到了促进作用。清道光前,两淮盐区继承了明朝的纲盐制,其特点是官府进行监督管理,商收商用。清政府每年制定“纲册”,招商认引,纲册上的商人可以世代运销食盐,继承食盐运销权。该盐法使得扬州地区的盐商垄断了食盐运销,获得大量利润。在盐业高额利润的吸引下,各地商人纷纷来扬,以徽商为主体的盐商群体逐渐形成。

第三,扬州城市逐渐形成的文化聚集效应和包容开放的风气对周边甚至更远的地区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在经济繁荣和盐商推动下,扬州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文人才子、艺人术士、能工巧匠,进一步推动着扬州城市的繁荣,对周围城市甚至更远的地区产生着虹吸效应。仍以戏曲为例,四川名角魏三儿,不远千里也要前来投奔盐商江鹤亭。[24]另如“串客本于苏州海府串班”,当“扬州清唱既盛,串客乃兴”。[25]扬州实为清代一大文化高地,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包容开放的风气持续吸引着移民的到来。

四、扬州城市移民的影响

清代的扬州城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繁荣的经济、开放包容的风气吸引了大量人才,深刻影响着扬州的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第一,以盐商为主的移民群体对扬州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淮盐的运销带来巨额利润,繁荣的盐业经济孕育了富庶的盐商群体,为扬州城市发展注入了资金。汪中曾言:“向来山西、徽歙富人之商于淮者百数十户,蓄赀以七八千万计。”[26]《画舫录》记载:“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27]扬州盐商的巨额消费促进了扬州商业经济的繁荣,为市民生活和商贸经济服务的手工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蓬勃发展起来。

第二,扬州移民丰富了城市文化的精神基因。首先,城市移民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把两淮盐商对于清代学术的贡献与南欧巨贾对文艺复兴的贡献提到同等地位,认为“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28]。“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主要以功名、官位和文采取定威望与地位高下的社会”[29],盐商往往为文人所蔑视,被讥讽地称作“盐呆子”。即使盐商捐官提升社会地位,也被人作《陋吏铭》嘲讽,“才不在深,有盐则灵”[30]。于是,他们采取结交文士、广刊图书、兴办书院等形式,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更下苦功。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斥巨资重修梅花书院,聘请多位名师讲学授业,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盐商广交文士,促成了扬州诗文之会的盛况,如著名诗人王士禛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虹桥修禊。其次,移民对扬州城市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烹饪之技,家庖最盛”[31],盐商在饮食方面有着极尽精致的追求,名厨各展技艺、大显身手,这些菜品形成了现代淮扬菜的雏形。

第三,移民群体在扬州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一方面,移居扬州的富商巨贾,以雄厚财力广修名胜古迹、私人园林。如《画舫录》所见歙县汪氏的南园、贺君召的贺园等。再如江春所建的“康山草堂”,后被乾隆赐名为怡性堂,“仿泰西营造法”[32],是“我国18世纪除北京圆明园而外,仅知的一座仿照西洋的建筑物”[33]。扬州城市景观的建设还与皇帝南巡紧密相关,“各盐商穷极物力以供宸赏”,最终“计自北门直抵平山,两岸数十里楼台相接,无一处重复。”[34]袁枚为《画舫录》作序时写道:“长河如绳,阔不过二丈许,旁少亭台……自辛未岁天子南巡……赋工属役,增荣饰观,奓而张之……其壮观异彩,顾、陆所不能画,班、扬所不能赋也。”[35]从中可见扬州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都离不开以盐商为主体的移民群体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扬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公益出力颇多。如徽商余观德“创修小东门水

仓”[36],促进了城市水利设施建设的完善。盐商们还捐资修桥、修路,修浚“小秦淮”等重要水道。如江藩对“扬城街衢,或输己资,或劝义助,力为甃治,以便行旅,人皆颂德”[37]。此外,以盐商为代表的移民群体还多有救济贫困、施舍药物等义举。《画舫录》载,黄覆暹“延苏医叶天士于其家”[38],与其他名医一同考订药性,刊刻《圣济总录》《叶氏指南》等医书[39],为人称道,以至于“城中疾病多赖之”。

五、结语

《扬州画舫录》内容丰赡,生动描绘了17—18世纪扬州社会生活的各层面。其中所見移民群体有商人、文人、艺人、娼妓等,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影响巨大等特点。究其移民原因,则可从扬州地理位置的优越、漕运的发达、盐业经济的繁荣、扬州城市发展带来的聚集效应等方面展开探讨。移民的迁入为扬州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盐业经济的繁荣,丰富了城市文化的精神基因,对扬州城市建设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扬州城市繁荣的重要原因在于大运河是全国经济文化的大动脉。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为快捷实惠的海运与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运河的水运,扬州城市过去的发展优势逐渐消退。作为运河边的主要城市,扬州仍应充分利用运河发展旅游经济,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发展工业与区域协作的战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实现崭新飞跃。

参考文献:

[1]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4] [25] [27] [31] [32] [35] [36] [38]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10,42,53,47,129,131,257,254,256,199,40,240,17,27,267,207,201,43,132,255,148,253,270,9,195,290.

[2] 许承光.民国歙县志[M].石国柱,楼文钊,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1.

[3] 李正爱,罗文红.徽州盐商与扬州城市文化艺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11.

[10] 董玉书.芜城怀旧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94.

[21] (清)孔尚任.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M].济南:齐鲁书社,2004:1235.

[23] 赵昌智.扬州文化通论[M].扬州:广陵书社,2011:151.

[26] (清)汪中.从政录[M].上海:中国书店,1925.

[2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6.

[29]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23.

[30] (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5642.

[33] 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90.

[34] (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水窗春呓[M].谢兴尧,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72.

[37] 张海鹏,王廷元,唐力行.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137.

[39] 朱福烓.扬州史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