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长期全因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2023-09-19 01:50原瑞霞高佳敏张增磊路永政徐彦彦郭嘉城刘刚琼张金盈唐俊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因线图心源性

秦 臻,原瑞霞,高佳敏,张增磊,路永政,徐彦彦,郭嘉城,白 婧,张 力,刘刚琼,张金盈,唐俊楠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省心脏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郑州 450052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大数据中心 郑州 450052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 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中国成年人HCM患病率为80/10万;HCM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1]。研究[2]表明HCM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肾小球滤过率、房颤、猝死家族史等传统危险因素,然而HCM患者长期不良预后如死亡的原因仍然有待研究。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提出心源性猝死风险评估模型[3],但该模型具有较大争议,存在对高危患者识别能力不足、计算繁琐等问题[4]。本研究拟构建适宜中国人群、预测HCM长期全因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以便及时识别HCM低危与高危患者,指导临床管理以及制定治疗策略,降低HCM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HCM患者。诊断标准:依据心脏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左心室壁和(或)室间隔厚度≥15 mm[5]。排除标准:合并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伴左心室对称性肥厚、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左心室肥厚的疾病;随访信息不全。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346例HCM患者。本研究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为2020-KY-142。

1.2 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随访方式主要包括提取病例系统记录、门诊随访以及电话随访,直至发生终点事件或研究结束。本研究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每半年随访一次。

1.3 资料收集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实验室资料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erminal fragment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等指标。同时收集心电监护、24 h动态心电图等心脏电生理数据以及心脏彩超、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6.0以及R 4.1.1处理数据。采用Cox回归筛选HCM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 4.1.1基于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HCM长期(5 a、7 a)全因死亡的列线图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对原始数据抽样1 000次进行模型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采用ROCR和rms程序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效果。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346例中男217例,女129例;≥65岁88例,<65岁258例;133例合并高血压,34例合并糖尿病,87例合并冠心病,76例合并非持续性室速(NSVT)。截至2022年7月,35例发生全因死亡,其中30例为心源性死亡。

2.2 HCM全因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将单因素Cox回归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方程,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法筛选HCM长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血红蛋白、NT-proBNP、NSVT为HCM长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

表1 HCM全因死亡影响因素的Cox回归分析结果

2.3 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基于Cox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HCM长期全因死亡的列线图模型,结果见图1。

图1 预测HCM长期全因死亡的列线图模型

2.4 模型预测效果的验证内部验证,C(95%CI)为0.757(0.684~0.855),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图2)显示,HCM 5 a与7 a全因死亡发生率的预测值接近于实测值,表明模型预测能力较好。ROC曲线(图3)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预测5 a和7 a全因死亡的AUC(95%CI)分别为0.772(0.695~0.863)、0.818(0.707~0.933),表明所构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图2 模型对HCM 5 a(上)和7 a(下)全因死亡预测的校准曲线

图3 模型对HCM 5 a、7 a全因死亡预测模型的ROC曲线

3 讨论

2020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关于HCM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在初次诊断HCM时,临床医师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无创心源性猝死风险评估,此后每1~2 a进行一次[6]。然而该建议针对的人群以欧美人群为主,对中国人群及东亚人群是否适用仍存在争议。同时,对2 094名HCM患者的随访研究[7]发现心源性猝死风险评估模型具有高估低风险人群、低估高风险人群的缺点,同时对个体评估的敏感性仅为34%,易造成心脏起搏器过度使用[8]。通过简便指标对中国HCM患者进行长期风险分层,有望及时发现高危人群,指导临床管理决策以及制定对应治疗策略,降低HCM患者远期不良事件风险以及经济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LVOTG、血红蛋白、NT-proBNP、NSVT是HCM长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LVOTG一直是HCM的突出和可量化的特征[9],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左心室流出道阻塞,阻塞可引起左心室压力升高,导致壁应力增加、心肌缺血,并最终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左心室顺应性下降,进一步加重舒张功能障碍,同时增加心脏电传导不稳定性和猝死的易感性。目前有研究[10]显示LVOTG>30 mmHg的HCM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LVOTG>30 mmHg的患者进行进一步分层,发现LVOTG>50 mmHg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全因死亡风险。左心室流出道阻塞被证明是HCM急性心衰和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11]。同时,有研究[12]显示房颤合并左心室流出道阻塞的HCM患者预后差。HCM预后与血红蛋白的关系仍有争论,一项纳入全球34个研究共153 180例慢性心衰的荟萃分析[13]显示,心衰患者中贫血患病率为37.2%,除HCM合并心衰造成心肾综合征贫血外[14],LVOTG增大还会破坏红细胞,造成顽固性溶血性贫血,同时贫血代偿性增加肥厚心肌射血需求,引起心衰-贫血-加重心衰的恶性循环[15]。有学者[16]发现NT-proBNP水平可以反映HCM的预后,尤其与HCM的心源性猝死有关,其机制目前仍有待研究,考虑与左心室肥厚和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肾综合征相关。NSVT是HCM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患病率达20%~30%[17],本研究中NSVT患病率为22.0%,与上述研究相符。心肌缺血和心肌纤维化已被普遍认为与HCM患者的NSVT相关。此外,NSVT可能作为持续室颤或室速的诱发因素,进一步导致致命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18]。

依据上述4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显示:该模型对HCM长期全因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尚需扩大样本量和多中心验证。

综上所述,LVOGT、贫血、NT-proBNP、NSVT是HCM长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依据以上4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HCM长期全因死亡风险,有助于临床上早期对H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辅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HCM患者远期预后。

猜你喜欢
全因线图心源性
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直肠癌T分期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全人群补维生素D并非必要
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烧伤患者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28d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基于箱线图的出厂水和管网水水质分析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东山头遗址采集石器线图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stabilization condition for discrete time-varying stochastic system 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