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警性预防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风险系数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3-09-20 07:30潘海萍何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17期
关键词:风险系数示警出院

潘海萍 何平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无锡 214000

重症肺炎是指在心肺功能障碍或附加风险因素基础上,肺部在特殊病原微生物侵袭下发生炎性病理性反应的疾病,多以呼吸困难、嗜睡烦躁、体温升高等症状为临床典型表现,若不及时加以手段控制,还会引起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等全身系统炎症,据统计,疾病致死率可高达20%~50%[1]。临床常采用机械通气、胸部物理治疗等手段,有效清除下呼吸道内部分泌物,提高肺部顺应性,改善肺功能状态[2-3]。但由于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加之辅助呼吸治疗措施属于侵入性操作,极易增加感染风险,若未能联合使用合理、科学的护理管理手段从旁协助,不仅延长了患者疾病恢复周期,严重时还会威胁其生命健康[4]。通过对重症肺炎患者采取高效、及时的防控护理措施,利于降低患者风险系数,提高呼吸肺功能水平[5]。以往常规护理措施忽视了患者在疾病进展与恢复过程中潜藏风险,导致临床护理效果不理想。而示警性预防护理将临床诊断进行标准化分、定量评估,并依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不同风险示警分级,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6]。本文通过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示警性预防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干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6.33±3.42)岁,病程(7.45±1.36)d,呼吸频率(35.26±1.41)次/min,收缩压(83.26±1.45)mmHg(1 mmHg=0.133 kP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1例、大专及以上19例,血尿素氮(8.23±1.44)mmol/L;参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6.42±3.51)岁,病程(7.39±1.43)d,呼吸频率(35.33±1.43)次/min,收缩压(83.33±1.37)mmHg,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2例、大专及以上18例,血尿素氮(8.33±1.41)mmol/L。纳入标准:(1)经由血气分析、痰菌试验、X线、血常规等检查,符合《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重症肺炎诊断标准[7];(2)首次就诊且年龄>18岁;(3)血尿素氮≥7.14 mmol/L、呼吸频率≥30次/min;(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脑、心、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2)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者;(3)合并抗生素类药物过敏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1)伦理审查第(Y-17)号]。

2.方法

组建护理干预小组:主要包括重症医学科总住院医师1名、临床护理管理经验>5年护士长1名、临床护理经验>3年科室责任护士3名等。组织小组护理人员进行对重症肺炎疾病发生发展、并发症、临床技能操作、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集中学习、培训、训练等,培训周期为5 d,结束后采用科室自制培训考核问卷,满分为0~100分,>85分者即为达标,可参与临床护理工作。(1)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观察周期为入院1 d至出院前1 d。①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对患者呼吸、体温、血压、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进行密切监测,每当发生异常,立即采取相应解决措施;②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始终处于新鲜状态,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温度为22~26 ℃,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③呼吸道护理:遵照医嘱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口腔清洁、雾化等护理措施,每天至少2次,每次吸痰时间<10 s;④营养支持:对患者自身机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喜好,指导其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高蛋白、高纤维食物,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少食多餐;⑤康复锻炼:指导清醒无人工气道患者进行缩唇式呼吸、有效咳嗽咳痰训练,1~2次/d,每次训练持续时间为15~20 min,若为昏迷或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予振动排痰,2~3次/d,每次持续时间为15~20 min。(2)干预组实施示警性预防护理措施。观察周期为入院1 d至出院前1 d。①加强风险意识:在给予常规护理培训的同时,讲解重症肺炎患者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与操作流程,并根据护理人员进行头脑风暴,总结重症肺炎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②风险示警评估标准:责任护士借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氧合指数(OI)、X线胸片浸润影、24 h分泌物形状及量、白细胞计数(WBC)、体温5项评估条目,分数越高说明风险系数越高(表1)。③示警性预防护理内容:Ⅰ级示警为护理人员下呼吸道分泌物每隔3 d检测1次。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将重症肺炎疾病病因、典型症状、危害性、药物服用剂量方法、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等疾病相关内容,借助图文结合、有声视频或PPT等宣教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讲解,并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Ⅱ级示警为护理人员下呼吸道分泌物检测每隔1 d进行1次。雾化吸入操作时,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体位,头向左或向右侧偏,雾化面罩距患者口鼻3.5 cm,每次雾化时间10~15 min,在其咳嗽过程中,护理人员手掌呈空杯状,对患者后背部进行右下至上、由外向内的轻柔连续叩击,协助其将呼吸道内部痰液完全排出;Ⅲ级示警为护理人员调控输液泵速度控制在100 ml/h左右,严密监测记录患者自身液体出入量。每天进行1次下呼吸道分泌物抽样检测,动态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等变化情况,同时确保患者在治疗恢复期间,机体营养摄入与代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根据患者饮食爱好,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增加猕猴桃、苹果、菠菜等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每日饮水量增加至2 000~2 500 ml,提高机体代谢能力,多进食动物肝脏、木耳、黑芝麻等益肾补气、平喘纳气的食物或瘦肉、大枣、山药等滋补肺气化痰止咳的食物,3~5餐/d。对于不能自主进食患者,可经胃管进行鼻饲液输注的方式,每次间隔时间为2~4 h,鼻饲液量由初始的200 ml逐渐累积增加至300~500 ml,每次鼻饲结束后,应用20~30 ml左右温开水进行导管冲管,避免食物残留发生变质感染。护理人员按需对患者进行吸痰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动作轻柔、准确、快速、无菌操作,精准控制每次吸痰时间<15 s,避免过度吸痰造成患者缺氧,插管深度在15 cm左右,自上提拉、左右旋转,每隔2~4 h进行1次。告知患者家属重症肺炎在恢复期间存在的并发症,如出现呼吸困难、气促或面色苍白时,需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或给予强心药物制剂纠正。患者出现腹部胀痛时,考虑出现消化不良或便秘,给予胃肠减压或禁止食物摄入。

表1 风险示警评估内容

3.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1)风险系数:责任护士于入院1 d、出院前1 d,借助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主要包括年龄≥65岁、呼吸频率≥30次/min、尿素氮>7 mmol/L、舒张压≤60 mmHg或收缩压<90 mmHg、意识障碍5项条目,每项条目计1分,总得分为0~5分,分数越高说明肺部症状越重,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0.874[8]。借助肺炎严重指数(PSI)对患者风险系数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住院护理、年龄、实验学检查、基础疾病、体格检查5个方面,共20项条目,每项条目满分为7分,总得分为20~140分,分数越高说明肺炎程度越重,Cronbach's α系数为0.845~0.912[9]。(2)呼吸肺功能:责任护士于入院1 d、出院前1 d,对两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正常范围:>83%)、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范围:80~110 mmHg)、最大通气量(MVV)(正常范围:>80%)、用力肺活量(FVC)(正常范围:>83%)进行对比分析。(3)并发症:责任护士对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损伤、营养不良、胃肠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风险系数(表2)

表2 两组重症肺炎患者干预前后风险系数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重症肺炎患者干预前后风险系数情况比较(分,)

注: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示警性预防护理措施;CURB-65为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PSI为肺炎严重指数;与同组入院1 d对比,aP<0.05

出院前1 d 84.43±5.33a 88.21±5.32a 2.749 0.008组别干预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 CURB-65入院1 d 3.33±0.21 3.36±0.28 0.469 0.641出院前1 d 2.03±0.12a 2.19±0.21a 3.623<0.001 PSI入院1 d 132.36±10.42 132.33±10.39 0.011 0.991

入院1 d,两组患者风险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前1 d,干预组CURB-65、PSI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呼吸肺功能(表3)

表3 两组重症肺炎患者干预前后呼吸肺功能比较()

表3 两组重症肺炎患者干预前后呼吸肺功能比较()

注: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示警性预防护理措施;FEV1为1秒用力呼气容积,PaO2为动脉血氧分压,MVV为最大通气量,FVC为用力肺活量;1 mmHg=0.133 kPa;与同组入院1 d对比,aP<0.05

出院前1 d 85.23±1.42a 84.41±1.41a 2.244 0.029组别干预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 FEV1(%)入院1 d 72.33±1.26 72.41±1.35 0.237 0.813出院前1 d 84.24±1.42a 83.49±1.33a 2.111 0.039 PaO2(mmHg)入院1 d 52.42±1.43 52.53±1.41 0.300 0.765出院前1 d 86.21±1.33a 85.32±1.42a 2.506 0.015 MVV(%)入院1 d 78.45±1.33 78.38±1.42 0.197 0.845出院前1 d 85.35±1.42a 84.33±1.44a 2.762 0.008 FVC(%)入院1 d 74.26±1.23 74.39±1.42 0.379 0.706

入院1 d,两组患者呼吸肺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前1 d,干预组FEV1、PaO2、MVV、FVC指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并发症(表4)

表4 两组重症肺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参照组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

讨论

1.降低风险系数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示警性预防护理措施在降低重症肺炎患者风险系数中效果较为显著(均P<0.05)。可见,通过增强护理人员自身风险警惕防控意识,动态监测患者体温、呼吸及症状变化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解决措施,减轻自身肺部感染症状,加速机体的早期改善与恢复,降低患者风险系数[10-17]。

2.改善肺功能水平

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呼吸肺功能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均P<0.05)。这表明通过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早期呼吸肺功能康复指导,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潴留,促使OI恢复,提高呼吸肌与肺功能水平[18]。分析原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有助于增加患者腹膈肌上下浮动频率,强化呼吸肌收缩舒张能力,促使机体肺部气体容量得以扩张[19-23]。同时,有效咳嗽咳痰可将呼吸道内痰液进行完全排出,预防肺不张的发生,提高机体呼吸肺功能水平[24-26]。

3.减少并发症发生

此外,研究还发现,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参照组(P<0.05)。由此可见,护理人员通过及时吸痰,确保患者呼吸道内始终处于清洁状态,在科学合理膳食饮食的借助下,维持代谢吸收功能得以早期恢复,保证机体营养始终处于均衡状态,避免患者因病情过量消耗自身能量而产生营养不良与压力性损伤[27-30]。为患者病情恢复提供支持,协助患者取较为舒适的半坐卧位或头高脚低体位,缓解患者腹内脏器压迫,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31-33]。

综上所述,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示警性预防护理措施,使患者风险系数水平降低,呼吸肺功能恢复,并发症降低,在推动医院、科室经济持续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贡献声明潘海萍、何平:实施研究,采集数据,起草文章,统计分析,指导,支持性贡献

猜你喜欢
风险系数示警出院
犬在搜索训练中 示警常见问题分析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浅谈气味搜索训练中口令“非”和无奖励的使用
浅析搜爆犬跟随示警的训练方法及要点
浅析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影响、发展方向与风险
基于信息熵和未确知测度理论的供应链风险系数定量测度模型研究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