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尼亚夫斯基D 大调波兰舞曲

2023-09-20 09:46邢丽娟
戏剧之家 2023年25期
关键词:双音泛音夫斯基

邢丽娟

(浙江交响乐团 浙江 杭州 310024)

《D 大调波兰舞曲》(Polonaise in D Major)又名《华丽的波罗乃兹》为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根据其祖国波兰的乡土舞曲——波兰舞曲为基础创作的炫技小提琴乐曲。

一、创作背景

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是继帕格尼尼之后欧洲著名的小提琴家,也是19 世纪前半期小提琴浪漫主义炫技派大师,被人们称为“小提琴家的肖邦”,他的演奏是法国艺术技巧和波兰民族气质的结晶。

1835 年7 月维尼亚夫斯基生于波兰华沙南部的卢布林城,幼时便从母亲弹奏的钢琴作品中了解熟知了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很多作品,在其音乐文化生活中深受波兰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这为他后期的创作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学习阶段堪称神速,据记载他六岁爱上小提琴,开始深入学习,到8 岁已能成功完成四重奏的演奏。1843 年,年仅8 岁的维尼亚夫斯基被巴黎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之所以说“破格”是因为巴黎音乐学院当时规定不招收年龄未满12 岁以及外籍学生,而且已有拒收后来的“钢琴之王”12 岁的李斯特入学的先例。入学后维尼亚夫斯基不负众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经过三年的刻苦练习,在11 岁的毕业演奏中他以惊人的演奏技巧和远超自身年龄的成熟的音乐表现力、感染力演奏了意大利作曲家维奥蒂(G.B.viotti)的《第十七小提琴协奏曲》,并且获得毕业比赛的第一名。

1848年在演奏之余维尼亚夫斯基开始尝试音乐作品的创作。1949年又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第二年同样以第一名学成毕业。之后维尼亚夫斯基在其十年的巡演中,演奏和创作风格日趋精湛。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仅限于小提琴作品,他的作品深深地根植于波兰民族音乐的土壤,得益于自身精湛的小提琴技艺和专业的作曲技法,维尼亚夫斯基把小提琴华丽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与波兰民族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莫斯科的回忆》《传奇曲》《圆舞曲随想曲》等一批优秀的小提琴作品。《D大调波兰舞曲》是作者早期作品,是其1952 年在法国巴黎巡回演出期间创作的一首融合了众多小提琴华丽技巧的作品,1853 年首次出版,题献给它所尊敬的作曲家里平斯基。

二、作品风格

(一)创作风格

波兰舞曲(Polonaise)又被译为波罗乃兹,波洛内兹或波洛涅兹,是一种3/4 拍子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它起源于16 世纪以来波兰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演变过程中成为贵族们在舞会上常用的舞曲,常具有庄重,华丽的波兰贵族气息,也具有炫技成分在其中。后来成为作曲家们广泛运用的音乐体裁。

这首《D 大调波兰舞曲》就是以波兰民间舞蹈音乐元素为创作基础,具有波兰舞曲所固有的3/4拍子。曲风强壮、奔放、快速、充满激情,演奏技术丰富多彩,段落之间衔接紧凑,充分表现出了圆舞曲的华丽和流畅。

作为一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技巧大师,维尼亚夫斯基在其作品中极力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演奏技巧,并将小提琴左右手复杂的演奏技术相结合,充分挖掘了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可能性,至今都令演奏者感到惊艳。同时将技术与音乐内容相结合,他的技巧性创作并不是流于表面,更不是技巧的生硬堆砌,而是在炫技的同时充分表现了音乐的旋律性,表达了作曲家真挚的情感:时而奔放、洒脱、欢快,时而深邃、哀婉、极富感染力。展现出了浓郁的波兰民族音乐风味,使演奏技巧与音乐内涵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曲式结构

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三段体的复三部曲式,全曲分为三个部分。

A 部分(1-60 小节)由钢琴使用简洁的附点音符作为引子,引出小提琴演奏的强烈跳跃热情的主题旋律,第一主题音区跨越很大,跳跃又充满着力量,第9 小节连续三次大跳立刻将小提琴右手对运弓的控制技术华丽展示出来,紧接着第11 小节二弦高把位的泛音使左手从一把位一跃而上再大跳回到低把位结束,充分考验了演奏者按音的准确度。短短8 个小节的第一主题就简单直接,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向世人展示了小提琴左右手的高难度技巧。在音乐风格上使用了波兰舞曲典型的音乐音型,同时在技术上直接点题了“华丽”二字。b 段则在华丽的技术上继续升华,由一组连续的和弦奏出,在10 个小节中接连运用了连续和弦、连续抛弓、右手拨弦等诸多技巧,在正激烈的时候突然热闹的演奏被泛音旋律打断,在技术上这是对演奏者控制力的很大考验,在音乐上突然出现的泛音犹如热闹的街市上突然出现的闲适的口哨声,营造出了别具特色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

连接部由钢琴奏出,在调性和音乐风格上做出自然地过渡和转折引出中段。B 部分的音乐主题与呈示部有着明显的区别,c 段由明亮的D 大调转入到更加内敛的b 小调,主题深沉、抒情、充满着歌唱性的旋律,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由小提琴G 弦奏出,音色更加深邃醇厚、更加丰满,就像男低音的深沉吟唱摄人心魄又激动人心,又时而略带伤感。充分体现出了古老的波兰舞曲高贵庄重的音乐气质。中间的高音旋律也使用八度音型增加了音响上的厚重感和饱满度,使音乐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释放。紧接着第二主题歌唱性旋律通过两组相似的旋律模进和两组低音与泛音的高低明暗对比引出华丽的第一主题,又回到了快速明艳热情的音乐。d 段从D 大调主音开始音乐更加轻快,如小鹿奔跑般不断前进。通过装饰音、连顿弓、自然泛音、人工泛音等技术的巧妙运用增加了乐曲技术的难度,也使这一部分单纯轻快的音乐在音色和音乐表现上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连接部是由小提琴自己奏出的,右手的运弓突然松弛下来,用右手的连弓搭配快速地左手按指奏出流畅舒适的旋律,再由激烈的双音段落过渡到第一主题。再现部对A 和B 部分的主题进行了再现和升华,连续不断的大跳音程以及和弦与泛音不断的音响刺激使音乐比之前更加激烈,更加充满了紧张感,两组分解八度的运用不断把音乐推向高潮,使音响更加激励紧凑。结尾段落十度双音的运用更是将音乐推向了最高点。紧接着的一度主音增加了音乐的结束感,乐曲在高潮中结束。

三、主要演奏难点

这首作品虽然不像协奏曲有很长的篇幅,但小而精,涵盖的演奏技术也非常丰富全面,对演奏者的左右手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大跳换把

笔者认为跨多把位的大跳音程是这一作品对演奏者左手的演奏提出的第一大挑战,对左手大跨度位置音准的快速精确地变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非常考验演奏者换把音准的基本功。如作品第一主题中第11 小节到12 小节从一把位跳到十四把位泛音再跳回低把位,要求演奏者按音的位置非常精准,而且在A 部分,第一主题一共需要演奏四遍,对于演奏者音准的把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如第97小节从一把位跳到八把小字三组B 再逐渐下行。又如乐曲中部出现的几段G 弦演奏段落则对演奏者同一条弦换把的音准精确度提出了严峻考验,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如何在演奏中一下找准音准的位置,需要演奏者在一次次的练习中练出更高的把握性,并且在演奏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发挥。

(二)各种双音的运用

作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华丽舞曲,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双音这一弦乐器极具代表性的技术。有人说双音是小提琴技术的一个分水岭,三度音程、六度、八度、十度以及音程分解全部都在乐曲中进行了完美运用,全面考验了演奏者的双音功底。在一片漆黑没有参照的指板上快速变换,还要同时按准特定的两个位置,这无疑给左手的音准增加了双倍的难度。三度在日常练习中是音准比较不容易拉准的音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使两个音听起来更加和谐;八度则属于最容易被听出音准错误的音程,以低音为准两个音需要像同度那样完美契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十度,十度是许多演奏者的难点,练习时需要以高音为准,固定好高音位置以便于手指伸张,食指向低把位伸张到准确位置。十度虽然和大部分普通八度一样指法不变,但其音程跨度更大,需要手指有更大的张力,而且音程更为复杂不容易准确,需要仔细聆听调整。

乐曲中的双音都是极其快速的,并没有因其音准的困难就降低了演奏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奏者更加重视双音的流畅性练习。在注重双音的两个音彼此间“纵向关系”准确的同时,更加注意每个双音之间“横向关系”的准确和快速,也就是要保证双音旋律线的准确流畅。

(三)泛音的巧妙运用

之所以说是巧妙运用,在笔者看来这首作品的泛音不但体现了泛音本身的技巧,更被巧妙运用在两种技术戏剧般的冲突当中。例如,乐曲第21 至30 小节人工泛音的段落突然出现在激烈的和弦的段落之后,就犹如层峦叠嶂的山峰后突然在人们眼中的一片波光淋漓的平静湖面。这种冲突不仅仅是音乐上的,更体现在演奏技术上,前边和弦的演奏需要左手手指同时按好四个音,右手臂向下转动将四个音快速几乎同时拉出,压力过大会很难听,压力不够又不能把中间的琴弦压下去,要恰到好处,每个音的演奏都需要手臂不断转动。后边的泛音则需要弓子运动得非常平稳和缓慢,这样一张一弛从弓的快速准确切换突然转变到稳定平静的控制需要演奏者练出很强的控制力。同时左手按弦也需要做出完美配合,按指由实音变换到虚实的配合。再如106 和114 小节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的加入,不但大大增加了小提琴的音域范围,而且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使这一欢快段落显得更加灵动。

(四)连顿弓与双音的巧妙结合

连顿弓的运用是维尼亚夫斯基技术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并且他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分弓、顿弓,而是想用同一弓把几十个音演奏出非常清晰的顿挫感。维尼亚夫斯基对于连顿弓的贡献也得益于自身在当时独特的握弓方式,他的握弓是指第二关节更加压紧弓,右臂手肘会抬得很高,这样会使运弓压力增大更有紧张感。连顿弓就是建立在右臂肌肉紧张的基础上的,慢速的连顿每个音发音要有力而结实每个音发出后手臂放松,如此循环;快速连顿弓则来不及完全放松。作品中两次连顿弓都是伴随三度双音和十度双音进行的。这两种双音本身就是音准最难的双音练习,再配上连顿弓无疑左右手的技术都需要先单独进行充分练习,再进行配合。

(五)跳弓

小提琴的跳弓有控制跳弓还有自然跳弓,控制跳弓是利用弓本身的弹性和人为控制,把弓从空中抛下再反弹形成的跳音,每一弓都形成抛物线,需要控制好抛物线的高度和角度。自然跳弓则是一种快速的根据弓自身的弹性产生跳跃,这种跳跃幅度很小,一般运用在快速的段落。本曲以控制跳弓为主,如乐曲第9 小节,这句结合了跳弓与大幅度的跨弦,配合不当会使弓子在琴弦上失去控制,无法与左手配合。弓段以中弓或中下弓为宜,音与音之间不宜跳得太高,否则不好控制,可以先慢速练习,右臂放松,找到最适宜的弓段、高度、力度和运弓感觉,才做到快、准、清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其学习之路没有捷径可走。笔者在演奏的过程中深感维尼亚夫斯基的这首《D 大调波兰舞曲》是一首艺术价值与技术价值极高的作品,在此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见微知著,共同提升小提琴演奏技术,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但笔者水平有限,如在研究或行文方面出现错误,烦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双音泛音夫斯基
小提琴泛音演奏的原理与实践
权方和不等式的一个推论及其应用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罗科索夫斯基(下)
罗科索夫斯基(上)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
谈谈笛子的泛音
今天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