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2023-09-23 15:08苏星鸿赵闫含
观察与思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文明人类

苏星鸿 赵闫含

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问题,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面向新的百年历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激发文明自觉,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以推进人类文明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党合作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和人类文明精华的总汇,实现了人类文明理念的革命性变革和历史性飞跃。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立时代之潮头和发思想之先声,以新文明理念创新了文明理论,塑造了新时代的文明精神,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引领人类文明迈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我们要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研究,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逻辑、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

一、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伟大创造,内生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中,创造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层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在理论层面也创造了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对于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出场逻辑的探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范式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中来考察。

(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理论产物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产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明思想为根本理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主要理论根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在理论来源,以人类文明精华为外在理论借鉴,在积极推动“两个结合”以及人类文明精华本土化的过程中实现综合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来讲,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就是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最为重大和艰巨的实践问题,就是以新的文明理念创造新的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占据着人类文明发展真理和价值的双重制高点,其真理内容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遵循,其价值目标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追求,为研究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理想的价值目标。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人类文明发展普遍规律指导下,不仅基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文明逻辑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同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于共产主义现代性建构揭示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规律,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文本中,阐释了以人的文明为核心的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理念,尤其是从“人对人的依赖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文明形态以及表征两者关系的文明理念创新,构成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文明理念创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普遍性原理特殊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特殊性原理普遍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形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结合过程。作为超越中华文明道德精神和西方文明理性精神的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开展马、中、西对话提供了基本前提。但是,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与融通,所谓贯通,就是两者在形而上层面的深层次结合,所谓融通,就是两者在形而下层面的生活化结合。以道德的内在超越为诉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基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和提升其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根本依据,它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内在契合性与外在通约性,因而能够实现融会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

广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作为人类文明的总汇,本来就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论。以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为聚焦点的西方文明理论,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哲学等不同角度,对人类文明出路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性思考,为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丰富理论资源。因此,聚焦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西方优秀文明理论的开放交流与深度对话,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出场的应有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开展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以我为主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

(二)回答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实际问题的时代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把问题中的文明和文明中的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在本质上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而不是以体系构建为诉求的文明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回答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实际问题的时代产物。这里所说的当代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都是来源于当代人类文明实践的重大文明理论问题,同时又是在重大文明理论指导下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回答当代人类文明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出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14 页。从世界历史来看,当代人类文明发展遇到的总问题,就是“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这一问题在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就物质文明而言,主要是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向着互利共赢方向发展,不断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二是就政治文明而言,主要是在人类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的问题;三是就精神文明而言,主要是如何构建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解决文化危机和人的精神家园迷失问题;四是就社会文明而言,主要是解决资本逻辑造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问题;五是就生态文明而言,主要是解决人和自然共生,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六是就人类文明发展目标而言,就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事关人类如何摆脱现代化困境,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人类文明的发展未来取向。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就是在回答这些“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的时代课题中产生的,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格局的重构,实现了人类文明叙述方式和话语体系的历史性变革。

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实际问题,表现在中国就是当代中国文明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在深刻回答当代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在深刻回答当代中国文明发展问题。当代中国文明发展问题,就是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就物质文明来讲,主要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物质需要;二是就政治文明来讲,主要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就精神文明来讲,主要是提高社会文明素质,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四是就社会文明来讲,主要是构建社会主义治理共同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就生态文明来讲,主要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六是就造福人类文明来讲,主要是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这一系列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就是在回答这些“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大课题中产生的,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性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人类发展图景的创新。

(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是实践构建和理念构建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实践构建是理念构建的现实基础,理念构建是实践构建的思想先导。无论理念构建还是现实构建,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中创造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理念,同时在新的文明理念指导下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创新,其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

面对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复杂性、现代性问题,任何一种实践模式和发展道路都不会作出满意的解答。因此,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过程中必须走综合创新道路,在博采众长中成一家之言,在海纳百川中发时代先声,形成具有人类文明发展普遍性和中国文明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内容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和过程的长期性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坚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把“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内容,把走和平发展的文明道路作为基本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基本任务,在实践层面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超越、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性发展,构建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化形态、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文明形态、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的最新形态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凸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样本和中国精神。

一个国家和地区选择什么样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模式,这是文明发展最为根本、最为基础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取决于历史和现实共同造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深受文明理念的内在制约。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①《列宁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445 页。同理,没有科学的文明理念作为指引,就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就此而言,文明理念创新是文明创新更为实质的问题。把文明理念创新作为习近平文明观出场的内在逻辑,一定程度上对于深化其出场必然性也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因为:一是有利于拓展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出场逻辑研究的视野。从文明理念变革的视野反思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逻辑,不仅为其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可以为其理论研究确立新的时代课题。二是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范式的转型。相对于“以马解习”和“以习解马”等已有的研究范式来讲,从文明的维度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具有研究范式变革的意义,对于实现这一思想解读范式变革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有利于通过“文明术语”革命实现文明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创新。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34 页。文明理念创新实质,就是“文明术语”革命,以此为中心阐释文明变革的内在学理,能够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供全新思路。

二、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科学内涵及原创性理论贡献

人类文明每一次根本转型和重大发展,都离不开文明观的思想先导和知识变革。文明观是理论形态的人类文明意识,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塑造新的时代精神和构建新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观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理念,这些原创性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提出的原创性文明理念,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百年历史中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价值观是文明的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立足人类立场,在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价值问题过程中提出的,它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倡导的所谓“普世价值”,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相容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今时代人类历史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人类历史进入剧烈动荡期,其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436、475 页。人类何去何从,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日益增多,人类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时代。西方国家搞新冷战,逆全球性而动,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单边主义,变本加厉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意识形态划界搞所谓的“普世价值”渗透,把西方国家的特殊价值包装为“普世价值”向全世界兜售,加剧了人类文明的冲突和全球格局的动荡。因此,从西方国家的“价值陷阱”中摆脱出来,构建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诉求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22 页。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产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价值表达,是破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稳定与冲突、进步与代价、传统与现代、多样与统一、必然与选择等矛盾的价值遵循。“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436、475 页。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人类历史前进方向,代表人类文明进步要求,代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符合人类发展历史趋势,因此,它为人类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价值导向,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价值指南,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价值根基,这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战略意蕴。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价值资源,“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8 页。,不仅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具有内在契合性,而且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具有本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要求,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推动人类创造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令人神往”的新文明。我们要积极推进“两个结合”,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其中具有跨越时空价值的价值理念、道德资源和人文精神发掘出来,彰显其对解决人类文明问题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批判和超越西方“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民族形式和当代中国表达,同时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价值理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在社会层面倡导的价值原则回答了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的价值准则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这既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化张扬,又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包容性,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性、历史性、真理性、开放性,在回答当代文明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时代课题中实现了有机统一,是具有最大普适性的先进价值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就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意义的过程。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上述五个方面涉及人类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共同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整体架构,其中持久和平是前提、普遍安全是保证、共同繁荣是基础、开放包容是境界、清洁美丽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475 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提供了共同利益、共同权利和共同责任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理念指引和文化理想,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朝着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和平合作的方向不断前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人类文明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科学预判、蓝图设计和文化构想,是通达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为立场,以全世界人民为实践主体,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物质基础,以人类命运为最大公约数,是不同文明应该共同追求的共识性文明,即超越具体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直接等同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不同于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本质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是世界各国人民应该携手共建并正在构建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文明理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目标就难以实现。就此而言,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大变局中焕发真理光芒,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风云变幻,不能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沧海横流,不能阻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破浪前行。时下,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全球变革进入动荡期和加速期,人类文明何去何从必须作出正确回答。世界各国人民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国际社会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后疫情时代应对共同风险和挑战的必由之路。面对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共同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和面向未来,将以更开阔的格局、更高远的志向、更坚定的行动同各国携手前行,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世界人民的一边,努力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最大的确定性,为引领人类文明走向光明未来贡献中国力量。

(三)人类文明交往新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41 页。这一关于文明交往的重要论断,揭示了当今时代人类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首先,平等是文明交往的前提基础。平等是一个历史性、具体性的范畴,反映着地位和权利的同等性,是对阶级差别和专断特权的否定。任何一种文明都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都有自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59、258 页。辩证地来看,不同文明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完全不同;每一种文明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因此,不同文明应该在平等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展理性、平和、有效的交往,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那种片面扩大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把人类文明划分为三六九等,搞文明中心主义和唯我独尊的做法,是背离人类大道的霸权之举,势必以失败而告终。

其次,互鉴是文明交往的内在要求。互鉴就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文明交往需要“各美其美”,否则就容易丧失文明的主体性和自信心。同时,文明交往需要“美人之美”,否则就是失去文明发展的必要资源和外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59、258 页。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不利于文明交流,闭关自守和照抄照搬同样不利于文明互鉴。不同文明只有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交流互鉴,才能丰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彰显不同文明自主发展的权利,扩大不同文明创新发展的空间,开辟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再次,对话是文明交往的必然取向。对话就是基于文明多样性和平等性基础上化解分歧、解决矛盾、达成共识的过程。当前,世界动荡不安的基本原因是利益的诱惑、狭隘的认识偏执和对极端主义的追求,解决这些深层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对话而不是对抗。对话带来文明进步,对抗导致文明退步。只有坚持不同文明的建设性对话,文明的正义力量必然会造福人类,人类文明必将向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62、259 页。文明的冲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死胡同,文明的对话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阳关大道。通过对话互相学习,才是解决人类文明发展难题的最好方式。在对话中,不同文明应该超越现实利益左右、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积极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治理和普遍安全提供共同价值基础。

最后,包容是文明交往的基本方法。包容就是在坚持自身文明主体性的基础上容纳他者、吸纳异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融合发展的文明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62、259 页。尊人即尊己,只有尊重和珍惜其他文明才能获得其他文明的尊重,为自身发展提供和谐、和平的文明发展生态。包容即发展,只有包容他者才能使自身文明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提供重要动力。包容要求我们坚持自主、平等、尊重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多向、进步的价值取向,克服定于一尊和囿于一隅的狭隘做法,倡导海纳百川和五湖四海的发展境界。包容要尊重文明传播和发展规律,打破文明壁垒,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克服文明优越,坚持自主立场,坚持面向世界,坚持择善而从,坚持求同存异,坚持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共同建设“美美与共”和“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反映人类进步的范畴,文明新形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3-14 页。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必然,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伟大创举。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具有解答当代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价值,而且蕴涵解答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价值,因此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实践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价值指南,两者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其基本内涵就是由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决定的“五个文明”的有机统一。其中,物质文明是中心和基础,政治文明是方向和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和指南,社会文明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是根基和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架构,反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事实形态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诉求,反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价值形态的基本规定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的最新形态、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文明最高形态,上述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14 页。,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形态,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的辩证逻辑,折射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超越中的伟大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的最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方面学习人类所创造文明的优秀成果,一方面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文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776、140 页。,坚持以人民逻辑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站在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现代文明最高形态。

三、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在本质上是新的文明哲学,它作为新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当今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不仅具有反映时代精神、解释世界的功能,而且具有塑造时代精神、改变世界的功能。正如所马克思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776、140 页。。为此,我们应该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文明实践为基础,在“两个大局”内在互动带来的人类文明格局深刻变革中,进一步探析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实践要求,用其更好地指导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一)激发文明自觉

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首先要激发文明自觉。文明自觉不仅包含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高度自觉,也包括人们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主动作为的高度自觉,是客观规律自觉和主体能动性自觉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历史发展逻辑,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和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树立历史自觉,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先机,坚持和拓展“五个必由之路”,使新时代的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开创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文明自觉的必然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的三件大事,即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00 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的百年历程,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继续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继续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文明自觉,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综合创新,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坚定文明自信

文明自觉是文明自信的前提,文明自信是文明自觉的保证。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关键要坚定文明自信。坚定文明自信主要包括坚定文明历史的底气自信、坚定文明实践的志气自信和坚定文明价值的骨气自信。

坚定文明历史的底气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源自于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文明自信的底气所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理想追求和最丰富的精神财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文明在历经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化,在兼收并蓄中守正创新、历久弥坚。“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71 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具有内在契合性,必然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提供有益启示。

坚定文明实践的志气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我们文明自信的志气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1 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伟大实践是当代人类文明实践中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意味着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和为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承担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而且承担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崇高使命。因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胜利,必将实现中华文明复兴,同时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造福世界人民,引领人类文明迈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境界。

坚定文明价值的骨气自信。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这是文明自信的骨气所在。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基本经验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政治价值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9 页。人民至上就是把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旨归。我们坚信,在人民至上理念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必将以其科学的历史伟力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范例。

(三)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重点要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积极统筹两个大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制度性话语权等重大理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要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主张“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①《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240 页。,打破西方国家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欺贫的霸权道路,走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外交新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通过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通过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通过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通过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打破阻碍人类文明交往的各种障碍。“一带一路”倡议是落实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努力把“一带一路”打造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开创区域合作的新范例,开创不同地区文明和谐发展的范例。构建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坚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总之,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新发展观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坚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全球安全共同体;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新合作关系构建全球合作共同体;坚持平等、协商、对话、包容的交往观构建全球交往人文共同体。通过这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人类谋和平,为世界谋大同,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外交目标,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价值诉求和意义关怀。

(四)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构筑了中拉文明对话论坛、中欧文明对话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对促进不同文明对话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确立了建立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发展目标,为此提出了四点重要主张,即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亚洲各国开展文明交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国责任担当和天下情怀。

面向未来,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要更好地构筑人类文明交往平台,促进不同层面的、不同领域文明交往的制度化。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看来,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之前的人类社会都是人类文明的史前期,人类文明都是在对抗中进步的,资本主义文明就是这种对抗的最高阶段。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恰恰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人类历史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矛盾交织叠加,不同文明冲突复杂尖锐,人类文明何去何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我们要努力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平台的制度化发展,提高人类文明治理体系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明治理能力。

(五)加强政党合作

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政治保障是加强政党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①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 页。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而且也是为人类谋和平和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2017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倡议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得到与会政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20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同来自160 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等领导人和各界代表共聚“云端”,探讨“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的主旨讲话,深刻阐明了在人类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当口,“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424 页。。大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共同倡议》,与会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致表示,愿继续同中国共产党加强交流合作,为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1 页。这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新形态文明人类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