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丧葬玉器文化及其艺术特征研究

2023-09-23 12:00程潇
东方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摘要: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玉器的使用至关重要。两汉时期,受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得喪葬玉器的生产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金缕玉衣是中国古代最为珍贵、最具代表性的丧葬玉器之一。文章以商丘博物馆收藏的金缕玉衣为例,探讨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征,进而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丧葬玉;金缕玉衣;文化遗产

一、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产生背景概述

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图1)的制作时间为两汉时期,此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西汉经“文景之治”后,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玉料的大量引入奠定基础,丧葬玉文化也随之出现。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作为一件丧葬玉器,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丧葬文化的发展。汉人相信玉石具有驱邪和祛病的功效,认为它们是山川灵气的凝聚体,能够聚天地之精华。由于受西汉黄老道家思想以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影响,古人认为长期佩戴玉石还能够使人得到超脱和升华的机会。随着贵族们对永恒来世的追求日益迫切,他们开始寻找能够保护尸体不腐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玉衣这种既能突显墓主人身份地位,又具备防腐功能的丧葬器应运而生。

在汉代,玉衣是帝王和位高权重之人丧葬殓服的最高规格。据记载,金缕玉衣采用金线编织而成,而其他的玉衣则使用银线或铜线来制作,分别被称为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1]。其中,汉代帝王下葬时所使用的殓服被称为“珠襦玉匣”,形似铠甲,由金丝连接而成,也就是世人熟知的金缕玉衣。古人相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因此将其视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象征。《汉书·杨王孙传》中提道:“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后汉书·礼仪志下 》记载,皇帝死后“黄緜、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饭唅珠玉如礼。”这种奢华的丧葬服饰在汉代展现了帝王和显要人物的尊贵地位,也体现出当时丧葬礼俗的华丽与独特[2]。

二、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

(一)制作工艺

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于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永城市芒砀山黄土山一号汉代石墓室,其结构包含六个部分,分别为上身、袖子、手套、裤筒、鞋和头罩。该玉衣长1.83、宽0.45、臂长0.9米,总重量约为5.4千克。它的制作非常精细,由大量玉片拼接而成,再用金丝编织。为加强其结构和形态,玉衣周边使用红色织物进行边缘锁边。除了锁边的细节,裤筒处还裹有铁条进行加固。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金缕玉衣的整体美观度,也增加了其结实耐用的特性,锁边和铁条的运用更凸显了金缕玉衣作为汉代丧葬礼仪的顶级规格和品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寄托了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未来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这件金缕玉衣在头部设计有玉眼盖和鼻塞,而在下腹部则设置了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这些细节的设计不仅凸显了它的华美和精致,还体现出对逝者尊贵身份的关怀。玉眼盖和鼻塞的加入,象征着逝者在来世中能够享受明亮的视野和畅通的呼吸,而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的设计,则体现了对逝者尊严和隐私的尊重,以及对来世生育繁衍的祝愿。

金缕玉衣通过这些细腻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充分展现其作为汉代丧葬礼仪载体的高贵之感和独特价值。金缕玉衣的脸盖上刻画出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形状,展现华丽的面容,仿佛具有生命力一般,栩栩如生。而其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的设计则赋予了金缕玉衣优雅而威严的轮廓。这些精心雕刻和巧妙设计的细节,无论是在美学还是象征意义上,金缕玉衣都堪称顶级的艺术品和文化瑰宝[3]。

据统计,这件金缕玉衣是一件由2008块黄玉片编织而成的丧葬器,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113年至公元前140年,每一片玉片经过精心的手工抛光、打磨和雕刻等一系列工序,然后用金丝线缝合在一起。缕丝的材质为金缕,其精密的编织技艺,与黄玉质地细腻坚硬、纹理清晰、色泽温润的特点相得益彰。在制作过程中,匠人采用杆钻或管钻的技术,在玉片的不同部位上各穿出3到5个直径为0.1毫米的小洞,以便丝线能够穿过,其中最小的锯缝只有0.3毫米(图2a)。

(二)艺术特征

1.玉衣

从材料结构的角度来看,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的形制是完整的玉衣,它由头、身、手、腿、脚等部分组成。玉片的编缀方法为采用金丝全身施玉,这是玉衣的普遍制作方法,其是从局部玉衣发展出来的。玉衣编缀的玉片受到玉料的限制,因为整块的大形玉料是很难找到并运输的,加工起来也有难度。而有规律的小型玉料容易得到,且可以进行单独加工,然后再组织起来用以覆盖全身。玉片的形制不会是圆形和三角形,一是因为难以打磨加工,二是由于玉块形状不规则难以扩展成比较严密的整体,所以玉片的形状多为规则的玉块。

从外观装饰与美学角度来看,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的主要装饰图案为龙纹和凤纹,以及神兽、人物和花鸟等各种图案,这些图案都极具艺术价值。通过现代考古技术的修复,我们发现金缕玉衣的原始颜色可能是素面或是白色、青绿色,甚至有些玉片偏黄。事实上,玉片本身的色泽就是金缕玉衣最出彩的装饰之一[4]。金缕玉衣不仅展示了当时最高水平的雕刻和制造工艺技术,更彰显了统治者所推崇的审美观念。通过金缕玉衣这一瑰丽的艺术品,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对仪式与美学的追求。

2.玉塞

玉塞也叫玉窍器,包括塞眼、耳、口、鼻、下体,故也被称为九窍器。在西汉初期,玉窍器已经具备完整的形制了,但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从金缕玉衣考古情况来看,目前发现的全套九窍器为数不多。比较完整的有河北满城刘胜墓以及徐州九里山刘和墓出土的玉塞,共计九件,这些玉塞恰好是九窍器的形制,包括头部、颈部、肩部、胸部、腰部、腹部、臀部、大腿和小腿九个部位,每个部位都有一个开口,象征着人体九个重要的窍穴。这些玉塞不仅在形制上十分完整,而且在雕刻技艺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们的纹饰精美细腻、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人体各个部位的形态和特征。其余大部分金缕玉衣只有两三件玉塞。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出土时发现有眼塞两件、耳塞两件、口塞一件。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图2b),耳塞为八角锥体形或圆柱形(图2c)。到西汉末年,口塞形状已发展为蝉形(图2d)。蝉在中国古代具有幻化升仙之意,古人用其入葬,可谓“幼蝉入泥”,终有一日可以脱壳而出,成仙飞升。这种对逝者的良好祝愿,也使得两汉时玉蝉随葬之风盛行。

三、两汉玉衣工艺美学特征

(一)两汉玉衣的历史背景

汉朝建立初期,政府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整顿,国家实力不断壮大,这一背景为贵族的丧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各阶层对玉器需求的不断扩大,玉器市场逐渐蓬勃发展,同时激发了玉加工品样式的增多和品类的创新,并推动了玉器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这也是导致两汉时期“厚葬热”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金缕玉衣的存在,不仅反映了贵族社会对丧葬礼仪的重视,更展示了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和经济产品的影响力[5]。除此之外,汉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玉石、玉器及制作工艺,为玉衣的出现与制作提供材料和设计工艺,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工艺精湛的玉制品,为玉衣的出现和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思想上,汉朝统治者尊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汉书·元帝纪》中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意思是说汉朝的治国理念以霸道和王道为主,这种思想对于汉代工艺美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以写实艺术为中心的特色逐渐得到确认,突出气魄、神态和风度,展示了雄浑刚健、开阔包容的大国气象和威严。

(二)两汉玉衣的工艺之美

金缕玉衣是汉朝特定阶层使用的丧葬玉器,彰显其当时的地位和价值,体现了汉代最高水平的雕刻、金银等技艺,同时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所推崇的審美观念。每件玉衣的细节,因身材、审美和地域等因素而不同,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体现出高度精雕细琢的工艺美术水准,无论是每一块玉片还是每一缕金线的制作都十分精细,将汉代文化的美学观念发挥到极致,每个部位的转角弧度自然流畅、精美非凡。这些玉衣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此外,玉衣还搭配了展现汉代工艺美术风格的丧葬玉窍器——玉塞、玉琀和玉握。由于时代原因,刘胜墓所配备的玉塞等物并未雕刻纹饰。但从西汉中期墓葬出土的精致小巧的玉器可看出,其风格更加逼真自然,采用“汉八刀”雕刻手法的艺术作品,追求活灵活现。编织紧密纤细的金线、打磨精细的上等玉片,以及雕刻精美的玉塞套组,这些元素汇聚在一起组成玉衣,无论从近处还是从远处观察,都能感受到其温润晶莹、整体效果协调且一致的质感。因此,相对于实用价值,玉衣更像是两汉时期的一件艺术品。

四、总结

两汉时期金缕玉衣不仅在技艺上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对逝者尊重和追思的体现。商丘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制作精细、用料考究、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并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料,同时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高度发展和创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汉代丧葬玉文化及工艺美术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莉.两汉诸侯王墓玉器中的葬玉美术代表——金缕玉衣初探[J].艺术评鉴,2017(10):154-155+125.

[2]宗时珍.关于西汉王侯敛葬玉衣的思考[J].南方文物,2019(03):285-291.

[3]罗泽原,朱先梅,李安妮.两汉时期丧葬玉衣及其美学特征——以满城汉墓金缕玉衣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14):42-44.

[4]郑绍宗.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J].河北学刊,1985(06):67-71.

[5]刘尊志.西汉诸侯王墓敛葬玉衣及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11(04):39-45.

作者简介:

程潇(1995—),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