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托如山

2023-09-23 18:14吴永煌
伊犁河 2023年4期
关键词:独库天山烈士

吴永煌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这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给陈俊贵的颁奖词。《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大型品牌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陈俊贵史诗般的传奇也由此为世人所知。

一句生死的嘱托

“人是躺下的路,路是竖起来的碑。”这是乔尔玛烈士陵园的碑文。

1979年9月,为了支援新疆发展交通事业,陈俊贵所在的部队奉命从北京转战新疆,参加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的天山独库公路大会战。这条连接南北疆的公路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该路段全长562.25公里,数万名官兵奋战历时4年,终于在1984年全线通车。它的贯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先后有168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长眠在天山深处的乔尔玛。

40年后的2019年7月27日,陈俊贵到乌鲁木齐参加新疆模范退役军人表彰大会,接受了国家颁发给他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证书。下午在宾馆接受笔者采访时接了一个电话后,他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实在对不起了,我现在就得走。明天我要接待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我老班长郑林书家乡来的亲友,打老远的湖北过来。”晚饭也顾不得吃,陈俊贵就连夜坐火车赶到奎屯,搭了辆顺风车,回到坚守了34年的乔尔玛。

郑林書是这批特殊客人的骄傲。他们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瞻仰乔尔玛烈士纪念碑和祭奠郑林书。陈俊贵接待他们时感到格外亲切和激动,他指着陵园里那片坟茔说:“老班长郑林书就是这些英烈中的一位。时至今日,许多往事都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可班长壮烈牺牲的那一幕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也不能忘怀。”

那是1980年风雪交加的一天,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1500多名官兵被暴风雪围困在零下30多度的天山深处,面临着寒冷冻死和断粮饿死的危险,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也被肆虐的大风刮断。为尽快与40公里外的施工指挥部取得联系救援,班长郑林书立即奉命带领副班长罗强、战士陈卫星和陈俊贵前往山下部队请求救援。

他们带了1支防备野狼侵袭的手枪和20多个馒头。寒风呼啸,风劲雪疾,在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的雪山上,他们手牵着手,连走带爬,艰难前行。

刚走了一半路程,陈俊贵已感到体力透支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班长,休息一会儿再走吧。”

“不行,停下来可能就是死亡!”班长拉着他艰难地继续前行。

他们轮换着在前面蹚雪。

天色渐晚,积雪没膝,盘山的便道上根本无法分清哪是路面、哪是悬崖,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深山峡谷。深夜的天山气温骤降,刺骨的寒风劲吹不停。

他们借着雪光,顺着电线杆,边摸索边往前走。

往哪儿走?天亮了,世界一片茫茫雪原。他们迷失了方向。

一天一夜,两天两夜,他们后来仅靠吃雪充饥,终因体力透支到了极限,不得不找到一个大石头喘息一下。他们走到大石头背风处,一屁股跌坐在雪地里。班长拿出最后一个馒头托在手心,看着大家。大家眼巴巴的,本能地抿了抿冻紫的嘴唇。

“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陈俊贵是新兵,年龄又小,馒头让他吃。”情急之下,班长郑林书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

“不,班长,分四份。”陈俊贵说

“这是命令!万一不行,你得活下去,你得完成任务!”班长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命令说。

望着在寒风中被饿得面无血色却只能吃雪的战友,陈俊贵顿时感到手里的馒头重如千斤,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现在路更难走了,大家跟着我。”班长望了望四周,吃力地站起来走在了前面。

班长一直坚持在前面开路,终因体力不支倒下了。他断断续续地对大家说:“我——我可能走——走不出了。”过了一会,班长又用最后的力气指着附近的山,说:“死了,就埋在那里,永远看护着这条路。你们活着,一定到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父母,报个信……”班长就这样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是班长临终的最后嘱托。陈俊贵感到班长的这句嘱托远比那个千斤重的馒头还重千斤。

陈俊贵和战友含泪用冰雪掩埋班长后,继续向前赶路。可没走多远,副班长罗强也无声无息地倒下了。陈俊贵和战友陈卫星掉下山崖,被哈萨克牧民所救,才有机会把施工官兵被暴风雪围困的消息报告给了指挥部。

1500多名战友得救了,可22岁的班长郑林书、21岁的副班长罗强却永远长眠在积雪覆盖的天山上。

陈俊贵和战友陈卫星因严重冻伤,在医院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治疗,但腿脚还是留下了重度伤残,俩人成为一级残废。

一次执着的抉择

1984年初,陈俊贵荣归故里,回到了家乡辽宁沈阳郊县辽东。

在那个年代,退伍兵们大部分都选择了转业这条路。陈俊贵也不例外,他在县文化局的一家影院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同年,他与情投意合的孙丽琴结成百年之好,算是正式有了个家,从此生活步入正轨。

一天,陈俊贵放映《天山行》的时候,电影中的一格格关于天山的画面,让陈俊贵这个东北汉子的心情一下子又沉重、脆弱起来。

电影的意境和自己多么相似啊!陈俊贵暗自感慨。

他想起了班长临终的话语,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影响其一生的抉择:“我要重回天山,我要守护老班长的英魂,让其安息长眠。”

而在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的爱人已经怀胎八月有余。“昨天的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陈俊贵和妻子孙丽琴说了重回天山守灵的决定,孙丽琴听后很伤心。

“这……?”妻子对他突然冒出的想法一筹莫展。这工作,这家,这院,还有即将来到世界的腹中的孩子。

“我还没有完成老班长的嘱托。”陈俊贵对妻子说。

沈阳,东北最大的城市,辽宁省会,国家工业重地。

乔尔玛,天山深处一个险峻的山隘,新疆独库公路的出山口,偏僻寒冷、少有人烟的山窝。

沈阳与乔尔玛相距四千公里。四千公里牵着沈阳和乔尔玛。

“一句嘱托就这么重要?”

陈俊贵坚定地说:“老班长的这句嘱托,远重千斤,胜如天山!”

单位和同事的挽留,家人和邻里的劝阻,都没有动摇陈俊贵的决心。这就是军人的秉性!在县路政大队工作的妻子孙丽琴还是选择支持丈夫的决定,答應等孩子出生后跟他一起去乔尔玛。

半年后,陈俊贵攒够了出行的路费,踏上了去天山的旅程。临行前,陈俊贵承诺孙丽琴三年后就回来。

陈俊贵是军人,有股雷厉风行的作风。他们毅然辞了工作,撇下了家业,带着还在嗷嗷待哺的儿子,踏上千里返疆之路。

从辽宁到新疆是四千公里,辗转到了乌鲁木齐,还要坐班车往西走两百多公里,再在天山北面搭顺风卡车穿越险峻的天山,到达山南的乔尔玛。

回到浴血奋战了5年的乔尔玛,陈俊贵心重千斤。

老部队没有了,也不知道去向,只有一片被牧民的羊只踩踏和风雨冲击得狼藉一片的土坟。死寂的乔尔玛!

当他终于找到老班长的墓时,深深的愧疚之情侵袭着他的心,思念的泪水奔涌而出,那天他和班长说了一整天的知心话。为了弥补愧疚之情,能离班长近一点,陈俊贵在离班长坟墓最近的一个山坡上安了个简陋的家。

陈俊贵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每天临睡前对着天空与故去的战友们说说话,一晃三年就过去了。三年间,陈俊贵越来越放不下他的“战友”,对和妻子约定回家的承诺也就逐渐淡忘了。孙丽琴几次问他的归期,可陈俊贵总是支支吾吾。

这是多么艰苦的三年。

孙丽琴何尝不心情沉重?荒无人烟的大山,一片死寂的坟墓;朝夕相处的丈夫穿着满是补丁的旧衣服,与野人无异。

“三年守孝也到了,还是不回?”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孙丽琴看着神情凝重的丈夫问。

“如果不是班长,埋在那里的可能就是我。我的命是班长给的!”陈俊贵动情地抹着眼泪说。

屋里沉静了好一会,沉得感觉原本就低矮的屋顶都要压灭煤油灯微弱跳动的火苗,静得针掉地下都会听到“当啷”巨响。

“那,我和孩子也继续留下吧。”孙丽琴打破沉静说。

陈俊贵把疑问的目光转向妻子,将信将疑地问:“你也留下来?”

妻子点了点头,说:“咱们老家农村有句老话,月亮围着太阳走。你不走,我就不走。”

陈俊贵一下子哭了,抱着妻子什么也没有说,双手抚摸了几下妻子的后背,又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泪花模糊了灯光。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这是唐代李白《赠友人》里面的一句诗。

相知相爱的夫妻二人就这样坚守着乔尔玛,守护着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一个迟到的长跪

对于陈俊贵来说,2005年10月的一天是一个迟迟到来的日子,也是苦苦寻找的一个难忘的日子。

原来,陈俊贵只计划在新疆待上三五年,找到班长的父母完成班长的遗愿后就回辽宁老家,可谁知一待就是20多年。

当他决定开始寻找班长的父母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班长家的详细地址和父母的姓名。因为他和班长仅仅只相处了38天,只知道他是湖北人,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到哪里去找班长的父母呢?于是他又返回当年部队的驻地新疆新源县,本想着在老部队能寻找到班长家的地址,可谁知老部队在独库公路竣工后便迁移并编入武警部队的序列,听说去了东南沿海。尽管他在当地费尽周折,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他找得好苦。但他不甘心,也很用心。

“儿子,你到部队去就会感到什么叫战友情。”陈俊贵拍拍儿子陈晓洪的肩头,又嘱咐了一句,“在乌鲁木齐当兵,给我好好留心一下我的老部队。”儿子是按照他的愿望参加了武警部队,来到了乌鲁木齐。临行前,陈俊贵没有什么其他交代的,只对儿子说了这番话。

一天,儿子在街上看到有位老同志穿的衣服和父亲曾经穿过的一模一样,三步并作两步走,赶上去打听,原来是参加独库公路建设的老兵,有一批老兵集体转业到了乌鲁木齐火车西站。儿子兴奋地赶紧告诉父亲,又按照父亲的要求前去询问,还是没有问到老班长家的地址。

就在陈俊贵寻找班长父母无望的时候,老战友陈卫星和烈士罗强的父亲从广东来新疆为老班长他们扫墓,陪同前来的部队干部带来了老部队的消息。他很快与老部队取得了联系,部队的领导不但告诉了他老班长家的地址,还派专人陪他一同到湖北拜访烈士的家人。

临出发前,他专门赶到班长的坟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班长。在湖北罗田白莲乡,他见到了老班长郑林书的姐姐。她告诉他,班长参军后只探过一次家,还是因为父亲病重。父亲去世后,家人怕影响郑林书工作,始终没有告诉他。所以,直到郑林书牺牲时也不知道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其母亲也于2003年去世。当陈俊贵来到两位老人的坟前时,悔恨的泪水顿时流了下来。他悔恨自己没能早点看望班长的父母,悔恨自己永远没有机会替班长尽孝。

他伫立在老班长父母坟前,仰天长叹:“老妈妈、老爸爸,孩子来晚了!今生今世,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你们不要牵挂,我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他先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双膝跪下,一连三个长长的叩拜。

这是一次迟到的长跪,是一次翻越了千山万水的长跪,是一次奔波几千公里的长跪。

现在,他可以告慰班长的是,班长的嘱托,他已完成;可以告慰班长父母的是,今生今世,他将永远守候着班长,班长永远不会孤单。

从湖北回来后,陈俊贵对妻子说:“现在你也来了,也用不着我回老家陪你了。”

妻子原想丈夫了了这两件心事,该带她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可听丈夫这话里有话,一脸疑问地看着丈夫。

这些年,妻子跟着陈俊贵在乔尔玛吃的苦远远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因为他的腿在部队受过伤,干不了重活,一时又找不到工作,一家人的生计只能靠妻子打零工来维持,还要为他治疗冻伤的后遗症,家里的日子经常是朝不保夕。在那些年里,虽然经常只能靠喝粥吃咸菜果腹,也曾因凑不齐孩子的学费遭人白眼,可她不离不弃地陪着陈俊贵,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可现在……

“我要一直守候着班长的英魂,因为自己的这条命就是班长救的。”陈俊贵很深沉地说,“老班长的父母在世时,我没能尽到孝,现在不在世了,我要把这份孝心尽给老班长,不能让他孤独。”

知夫莫如妻。通情达理的孙丽琴看丈夫那副深沉的样子,很理解丈夫的想法,抹了一把泪,转而坦然一笑,说:“我自己既然来了,就再没有离开的打算,就陪你守在乔尔玛,守着老班长,守着我兄弟。”

到今年,这一守就是30多年。这一守,陈俊贵已是花甲之年。

一次感人的寻亲

“乔尔玛烈士纪念馆的建成,了却了我这一生的又一心愿。”在乔尔玛烈士纪念馆竣工仪式上,陈俊贵如释重负地说。2008年12月,尼勒克县再投资60余万元,建立了烈士纪念馆,并于2009年7月开馆。

为纪念在筑路工程中光荣献身的英烈们,尼勒克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修建了乔尔玛烈士陵园,纪念碑碑座正面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在筑路施工中光荣献身的指战员英名。而今,乔尔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成了当地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党员模范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巍巍天山埋忠骨,英雄豪气贯长虹。

曾经,有位牺牲战友的亲属告诉他;“我们的孩子在那边牺牲,你在那里守护他那么多年,我们见到了你,就和见到了我们的孩子一样。”这句话,让陈俊贵夫妻俩一宿都没有睡着。

“曾经我们都在一条公路上战斗过,今天,我还活着,我的战友却没有机会为父母做顿饭。我想有生之年,到这些战友的家里去看望他们的亲属,我有这个义务和责任。”这些年,帮助战友找到亲人的心愿一直盘踞在陈俊贵的心间。通过各种途径,他已经帮助80多位烈士找到了家人,但是仍有80多位战友的亲人不知道在何方。

时间不等人,陈俊贵也明白时间的紧迫:“我们两口子快60岁了,我们或许还能找10年,但这些战友的父母不会等我们。我们帮不了什么忙,只能尽全力完成这些牺牲战友的心愿。”

2019年5月,今日頭条和新疆伊犁乔尔玛烈士陵园合作,帮助陵园内安葬的尚未联系上亲属的烈士寻找亲人。今日头条“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组与陈俊贵取得联系后,他非常高兴,希望能借助今日头条的力量,让这些牺牲的战友都能回家。

因为风沙、暴雪等恶劣、艰苦的环境,当年很多工程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他们的亲人还没有被找到。陈俊贵决心要替那些曾经在这里默默付出、牺牲的战士们寻找家人。

千山万水总是情。在得到中央电视台5万元资助下,陈俊贵夫妻俩过祁连、翻秦岭、越长江、走雁荡,开始了一次感人肺腑的寻亲之行。

7月2日,首批通过央视寻人栏目、今日头条“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伊犁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努力下找到的烈士亲属,从山西省、甘肃省及四川省赶到位于尼勒克县境内的乔尔玛烈士陵园,在这里,祭奠他们为了修筑独库公路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亲人。

林亮就是首批找到的烈属之一。在过去33年里,林朝富是林亮在心里描摹了无数遍的父亲。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母亲为数不多的描述,勾勒出林亮心中父亲的形象。33年后,父子之间终于迎来了首次“相见”。

在父亲墓前,林亮认真地看着墓碑上刻着的字:林朝富,六支队一机连副班长,四川省仪陇县人。1986年4月牺牲,时年26岁。林亮泣不成声地说:“爸,我们来看您了,妈妈把我养大了。姑姑们都说,我长得和您一般高,一般结实。”

……

早在中国革命艰苦岁月时,毛主席就说过:“掩埋好同志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如今,中国的辉煌有着当年修建独库公路的将士的付出。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辉煌,需要红色血脉的传承。

2008年,陈俊贵让大儿子陈晓洪给兰州军区写信,建议改扩建独库公路。

兰州军区暂停缓了其它项目,特批了这项艰难的工程;特批陈晓洪从野战部队转入武警部队,参加乔尔玛独库公路改扩建工程;特批当年修建这条公路的老部队重返天山乔尔玛,再修独库公路。

2017年,独山子公路局也特批转业到该局的陈晓洪调往乔尔玛烈士陵园工作,接过陈俊贵的接力棒,继续守护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

同时,陈俊贵也请独山子公路局把中专毕业的小儿子调往乔尔玛公路道班,守护这条父亲和前辈浴血奋战修建的公路。

现在,只要天气可以,已花甲之年的陈俊贵都会来到乔尔玛烈士陵园,摸摸这块墓碑,擦擦那块墓碑。只有到陵园去看望下战友,他才能觉得踏实。他说:“不去的话,总觉得缺点啥东西。”离开时,他也总会仰望那矗立在天山上的烈士纪念碑。他感觉那纪念碑愈加高耸屹立,在阳光和积雪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实际上,他——陈俊贵也已铸就了人生的一座高大的丰碑,在我们生活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猜你喜欢
独库天山烈士
天山雪莲
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天山雪鸡
独库公路 令人魂牵梦绕的最美公路
天山深处的公路
冬季独库公路“骆驼峰”云海风情
天山月
向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