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里的“牛吃蟹”

2023-09-25 00:16郭晔旻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陈奂生狮子林重修

郭晔旻

明清以来,昆曲、弹词、小曲和小说里有许多说白和描写都使用苏州话。许多苏州话里的词汇,也可以在周围一些吴方言里见到,像“来三(行,在行)”与“白相(玩)”流传得都很广,几乎被看作是上海话的“标志”。当然,苏州話里也有一些名气不那么响的有趣词汇,“牛吃蟹”就是其中之一。

牛和螃蟹,都是江南一带常见的动物。牛用来耕田,螃蟹则是人们口中的美味,距离苏州城不远的阳澄湖,就以盛产大闸蟹著称。但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牛喜欢吃草,根本不碰荤腥,怎么会去吃水里的螃蟹呢?苏州话里又怎么会有“牛吃蟹”这个词儿呢?

原来,过去农村小孩放牛,往往会将牛牵至河岸边有嫩草的地方,让牛去吃草,自己则坐在柳荫下,与其他牧牛童一起玩耍。河岸边正是螃蟹的聚居地。螃蟹在岸边打洞,也喜欢藏在洞内,但有时候也会溜到河岸上。牛看见了螃蟹,就算想要吃它也吃不成,因为螃蟹横行,爬得很快,牛很难追上它。就算螃蟹停着不动,蟹脚上长着螯尖,也会刺痛牛舌。牛是不能吃蟹的,也是吃不了蟹的。所以,苏州话里的“牛吃蟹”,通常是用来比喻人们勉强去做不会做或者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作家高晓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了《陈奂生上城》等系列小说,里边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经典小人物形象,文中常出现“牛吃蟹”一词。在《陈奂生转业》里,作者便写道:“‘牛吃蟹!’吴楚骂了一句,‘这又不是河泥、猪灰,能随便要吗?’”显然,这里“牛吃蟹”一词表达的意思就是“要不得”。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勉强人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或者违反常规的事,都可以称之为“牛吃蟹”。

那么,苏州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牛吃蟹”的呢?这似乎已难以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词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早在民国时期,“牛吃蟹”就成为苏州人口中的“流行热词”。苏州园林闻名天下,其中的“狮子林”号称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之一。1917年,本地富商贝润生(建筑师贝聿铭的叔祖)收购狮子林并加以重建。今天的狮子林园貌,基本是贝氏重修后的格局。在这次重修中,狮子林还增添了不少景点,如燕誉堂、小方厅、九狮峰、见山楼等等。在其中的一处庭院里,更用太湖石砌成“牛吃蟹”的形状,就是反映“牛吃蟹”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成为了一处风景。如果有机会前往狮子林游玩的话,便可以看到形象生动的“牛吃蟹”了。

猜你喜欢
陈奂生狮子林重修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从文学到舞台,陈奂生人物形象的转变
——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云林清閟与狮子林仿建
勘误说明
图画与园林的互动—倪瓒(款)《狮子林图》及其清宫仿画研究
书 画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心理有特点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