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沉浸式”作文教学探析

2023-09-28 10:47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沉浸式创设作文

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 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学科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促进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和“双减”背景要求之下,教师要以对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学生写作学习的目标和全过程[1]。 尝试以更加科学的作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尝试将“沉浸式”作文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教者的精心设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科素养。

一、“沉浸式”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沉浸式”理论于197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沉浸式”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只要能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就能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2]。

应运而生的“沉浸式”作文教学便是将“沉浸式”理论应用于作文教学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教师通过多维度的情境活动创设将学生带入一种“无它”的“沉浸式”写作氛围、写作情绪及写作思维等状态中。 在这样的写作状态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充分、自由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体验、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学生能够不脱离“沉浸范围”,保持较高的个人情感饱满度和思维活跃度进行创作。

“沉浸式”作文教学关键点在于教师情境的设置,它要求教师把握一定的“情境活动”创设要素,通过生活情境、任务挑战、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专注在自己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成长体验的平台。具体操作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二、具体可感的情境设置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情境化、实践性、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建议教师通过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抓住契机,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或者拟真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感官上的多维沉浸体验,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引发他们的思考与感悟。

(一)情境创设的话题

教师可以尝试围绕生活、社会、文学作品,通过故事创设、课堂游戏活动创设、模拟话题场景创设、运用多媒体的环境烘托、道具辅助等方式给学生情境代入感。 情境话题内容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创设。根据此前我们的情境创设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第一类为令学生感到快乐、兴奋的事。 如,学生曾经经历的有趣的游戏、激烈的比赛、过节日时的民俗活动、让自己感受到成功喜悦的高光时刻、旅游中的见闻等。 第二类为学生自己独有的、有新奇的体验的事。 如表演舞台剧、第一次滑雪、第一次模拟飞行体验、第一次植树、出乎意料的实验等。 第三类是受到外界影响而自身发生改变的事。如得到原谅、受到帮助的时候等。第四类是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现场或者在课堂之前有目的地开展真实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创造“代入感”。 第五类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二)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创设情境的过程特别强调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就需要通过增强情境的趣味性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创设举办“关注身边人,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讲述生活中的微感动VLOG 制作大赛”这样的情境,要求学生创作相应文案作为旁白,并在短视频网站发布,完成“学会记事——以‘感动’为话题写作”的单元写作主题;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写作单元“写人物抓住特点”来设计写作情境任务:评选你心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请每一位同学分别以学生、老师和校领导或者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心中“最受欢迎”的一位老师投票,让学生通过写推荐信的方式,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与评述,并选出几名学生作为学校评委会委员,评委会委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最后请担任评选委员的学生说出他们根据推荐信评选出的“最受欢迎的教师”,为什么评选这位老师,没评选上的推荐信落选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根据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出写人物抓住特点的方法:通过典型事件抓住细节与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等。 接下来,让没有评选上的学生再次对自己“推荐信”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进行二次评选,同时可以更换二次评选的评选委员进行点评。

“沉浸式”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情境活动的创设和引导,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未曾发现的真善美,引领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未曾关注到的细节和感动。情感和情绪从“无”到“有”、从“浅”到“深”的过程就是他们情感得以丰富、对生活感知得以深化的过程,就是他们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

三、职责明确的角色定位

“沉浸式”作文实施的第二大要素,就是能够在情境设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职责明确的角色定位。

(一)扮演好角色

学生只有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 拥有自己的角色,并努力扮演好角色,才能够真正沉浸其中。 这里需要教师运用“角色赋予”方式,让学生拥有个人话语权和角色控制感,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性格、心理特点以及设置情节中的氛围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 为了使学生始终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中“沉浸”而不“游离”,乐此不疲,实现既定的任务,必须要职责明确,任务清晰,才能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比如在“评选你心中‘最受欢迎的教师’”的课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选出的“学校评委会委员”同学的评审要求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赋予角色的情况下,有方法有能力地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 再比如“有创意地表达——《不一样的爱》”的课例中,敲定主编的人选时,需要选择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如语文小组长这样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够在小组内起到组织和引领的作用,学生也信服。同时,教师要明晰角色扮演者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确主编的任务是编辑稿件,并根据学习目标对稿件进行筛选,教师要指导具体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提高,完成挑战任务的信心,最终引领学生获得完成任务的满足和快乐。

(二)全程性沉浸

“沉浸式”作文强调沉浸的全程性,即写前沉浸、写中沉浸和写后沉浸。写作活动之前、之中、之后都需要教师尝试创设情境任务, 使学生能够保持沉浸的忘我投入状态,强化其沉浸状态的保持度。写作学习活动之前侧重与情境任务的代入与学习内容的引导,写作中的情境创设更多地针对个别写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困难的学生。写作后的沉浸主要是指反思、修改的过程,需要学生再一次进入“沉浸”状态中,回看写作成果。 教师讲评作文的过程同样是“写后沉浸”的过程。 例如:“有创意地表达——以《不一样的爱》”为例(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第三、四课时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1.写前沉浸

毕业季来临,班级要出一期“毕业纪念刊”,这次作品的征集目的就是要收入“毕业纪念刊”,请同学们以“编辑”的身份,修改调整他人的创意表达作品,分享自己对写作的认识。

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称之为“写前沉浸”,即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前, 先将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角色分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 将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实现写前即沉浸在情境中。

2.写中沉浸

导入:本次特刊稿件要求我们要确保质量,精益求精。今天我们就围绕着一位编辑的作品进行研讨,一起帮她修改稿件,力求让每位编辑的作品都能更上一层楼。

①作者心语。典型作品的创作者围绕自己作品的写作思路、主题表达、“创意表达”技巧的运用进行自述。

②编辑交流。全场编辑针对典型作品自由抒发阅读感悟,涵盖优点和不足。

③主编评审。主编围绕“创意表达”的四个方面进行专业点评,给予修改建议,总结修改方法,示范细节修改。

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写中沉浸”,作为主编的教师和编辑们针对投稿者的部分作品进行评价, 并给予修改意见,示范方法,同时对写作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启发, 力争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找到定位,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定位提升自己, 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3.写后沉浸

④编辑修改。 由主编牵头,请全体编辑结合修改建议和修改方法,对典型片段进行修改。

⑤改稿分享。 自由分享自己修改的文稿,总编给予评价和指导。

⑥作者感悟。 典型作品的创作者谈自己的收获。

⑦总编总结。 总编针对本次改稿会进行总结,布置各编辑对自己的文稿进行修改。

通过写后沉浸这一环节, 学生不仅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还知道自己做什么,怎样做,教学达到了反思修改的目的,教学效果明显。

幸福的写作课堂应该是施教者与受教者都能沉浸其中, 欣喜地看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带来的教学成果,这种满足感是教育者的幸福;同时,学生也能在课堂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经历由迷茫到清晰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喜悦感,实现学习的快乐,进而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猜你喜欢
沉浸式创设作文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