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3-09-28 18:48欧瑞郭帅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文化

欧瑞,郭帅鹏

(1.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3.中原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红色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能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应对全球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击时,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1 红色文化概述

1.1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的工人运动、 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实践”[1]创造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财富, 它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理想”[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动力和民族精神”[3];是“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所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4];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5],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6];它“既包括革命年代和经济建设时期的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等物质载体,也包括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事件承载的革命精神”[7]。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特定时期、特定目标之下形成的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

1.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 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使其保持艰苦奋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可以有效消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红色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引领, 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文化自信, 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是对我国红色历史的宣扬与传承,而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8]。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外生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其由内而生的情感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

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对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困境。

2.1 红色文化认同不足

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红色文化”概念已成为历史,仅将“红色文化”当做历史遗产来对待,“一些人认为,红色文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了,是老一代的东西,应像老古董一样陈列在博物馆”[9],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现实性及未来性的典型表现。 首先,对“红色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清。 红色文化的创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它有特定的主体及特定的活动,同时它还有时间上的界限,即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开始。 它同时具有历史性、 现实性、未来性,从时间上来看,它是三者的辩证统一。红色文化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这些红色精神是一脉相承、 相互融合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其次,对“红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认识不足。整体来讲,红色文化包括物质表现形态和非物质表现形态, 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历史文物、纪念场馆等直接物质载体,有衍生出来的红色文学、艺术、影视等间接载体,同时还有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革命人物、事件、遗迹等承载的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不同时期的表现形态和价值理念保持着内在的传承逻辑。

2.2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研究深度不够、精品打造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等。首先,开发主体单位不重视。 地区开发单位仅将红色文化旅游作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只有经济思维,没有政治头脑。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系统思维,无法形成“由点连线,由线成面”的红色文化谱系。整体来看,开发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甚至有些开发部门为了地方经济利益,不分“青红皂白”“善恶是非”,将反面的历史人物、负面的历史事件一股脑地开发成“旅游景点”。 以反面教材进行正面教育未尝不可,但是呈现出来的做法及效果,让人大跌眼镜,影响恶劣。其次,社会参与度较低。社会中的“红色志愿组织”少之又少,没有形成有主导力的民间组织,政府指导性较强,社会的能动性不足,导致社会的参与度较低,无法调动、发挥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促进红色文化的开发、传播、普及等。再次,学校教学运用不充分。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建设上对红色文化运用不够充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存在于口号中,形式化过于严重,没有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更无法科学地、合理地、高效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 最后,大众认知不足。 由于社会的参与度不足,在大众认知中,“红色文化”作为官方文化应该是政府的问题,与社会无关,更与个人无关。 大众仅将红色文化当作众多文化中的一种, 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特殊的教育功能,进而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在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之间断裂,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2.3 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其进学校、 进教材、进课堂等尚存在不足,更不用说“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了。 首先,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搭建不健全。传统上, 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是由学校与红色文化所在地来搭建,在实际中这样搭建的平台也很多,但是不全面、不充分,一是并非所有学校都搭建了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二是搭建了红色文化教育平台的学校存在红色文化多样性不足,缺乏系统性。 其次,红色文化教育者队伍建设欠缺。在大多数人眼里,教育是学校教师的工作,其他主体仅是辅助、配合。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成长阶段, 学校教育毋庸置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将教育放在学校,又显得过于单薄、死板、片面,无法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多样性、浸润性,无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来讲,没有将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统一起来,没有形成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未能形成教育合力,红色文化教育者队伍薄弱。 再次,教育手段灵活性不足。 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形式枯燥单一,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果。 “长期停留在浅层次的宣传上、红色网站仅以展示为主,缺少互动设计”“没有重视大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求, 空泛的言辞说教”“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较少开展实践活动,更加缺少以红色资源为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 ”[10]最后,学生的积极性不强。 由于学校重视度稍显不足、社会关注度偏低, 导致现实中不能很好地运用红色文化的精神意蕴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教育过程中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没有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 很难真正让大学生切实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之中, 失去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应有的感染力、 号召力。 整体氛围导致大学生“想学无处学”,进而“消极怠工”,失去了对红色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2.4 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 而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社会上的分量稍显不足, 宣传力度欠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 缺乏专业的宣传队伍。目前,红色文化宣传主要由政府在重大红色纪念日推动,没有形成日常化的推进机制。社会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红色团队欠缺, 无法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高校校园里仅设定一些标语展示牌,未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不能发挥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 其二,宣传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主要通过红色影视剧、红色旅游、红色博物馆、重大红色节日庆典等,除此以外, 红色文化很少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形式单一且缺乏规律性、系统性,与其他文艺表演活动无二。 “红色”家庭利用不充分,无法起到应有的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普通家庭难以运用红色文化对孩子进行系统红色文化教育。

3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很多,有客观环境制约,也有主观人为因素。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1 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感、现实感、整体性

要让大学生理解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践行红色文化,必须从话语表达、代际沟通及空间融合这3 个重要元素入手,来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感、现实感、整体性。

3.1.1 要善于运用“话语表达”

“话语表达”要体现出可领会性、真实性、正当性、 时代性, 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运用最符合大学生话语接受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话语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频和行为上的共振,形成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众积极有效的互动态势。 将红色文化话语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红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进而真正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3.1.2 要善于化解矛盾

红色文化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形成了与每一个时代相符合的特定代表符号和语言习惯,代际之间形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然而,由于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不同时代的受众在面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馈,形成不同的社会认知,这样就形成了代际矛盾。 只有用“历史、现实、未来”相统一的视野,才能正确理解红色文化、防止变形走样,才能消解代际之间的冲突和隔阂,使红色文化基因能代代传承下来。

3.1.3 要有融合性思维

从全国整体性来看, 每个地区的红色文化都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精神传承性。 它们是连成一片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能为了突出红色文化的“地方特色” 而忽视全国各地红色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不能为了红色文化的“整体性”而忽视了“地方特色”的凸显。只有将区域性红色文化融入全国红色文化这个“整体性”之中,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示出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区域性”红色文化的发扬光大,为“整体性”红色文化添光加彩。

3.2 全面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对红色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整理、利用是宣扬其所承载精神的不二法门。

3.2.1 加强红色文化开发保护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强调对红色文化的责任担当,社会相关组织要参与进来, 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依法保护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 唤起保护红色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红色文化的合力。 其一,要重视红色遗产保护。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 其二,要重视“口述历史”。 进行实地调研,寻访亲历者,利用文字、图片、电子文本及影音制品等形式,创立红色家谱。 其三,要注重衍生价值开发。除了红色文化保护,还要进行红色文化的价值开发,不断挖掘其内涵和增加其附加值。充分发掘红色文化遗产的艺术、历史、教育和商业价值,打造以政府为主导,融合红色文化的古城、公园、影视城等一大批文化产业园。 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魅力,拓展其多方面的价值,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信[11]。

3.2.2 增强红色文化系统研究

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概念的科学界定,增强红色文化及其精神的阐释力, 对其表达形式进行“喜闻乐见”的创造,实现科学有效的传播。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小见大,正确认识“地域性”与“全国性”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地区之间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创建一套科学的、多层次的、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谱系。

3.2.3 打造红色文化精品系列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 红色文化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承载的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的表达形式不同。 所以在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时要考虑其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及展望未来意义。 其一,打造红色文化产品体系。 红色文化的影视剧、文章、歌曲和电脑游戏等的策划与开发, 通过资源优势和产品质量打造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以占领文化市场。 尤其是利用影视剧的优势制作更多的文艺作品, 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功能和教育意义。其二,构建红色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有关红色故事、遗址等方面的旅游产业,提升大学生活动文化宫的红色教育功能。着力打造完善的新型文化产业体系, 使红色教育与市场发展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双赢局面, 使大学生在文化体验中陶冶情操、接受教育、提升思想境界[12]。 其三,搭建重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促进地方重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整合, 建立区域红色文化教育的校地合作基地与研究平台。注重提高红色教育基地的参与性、欣赏性和体验性, 增强学校师生对红色文化的科研兴趣与实践参与度,不断提升其教育功能。

3.3 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力度

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 其身心都在成长发育期,其思想的可塑性很强。要想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必须从红色文化人才培养、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教育的方式方法着手。

3.3.1 加强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大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建立一套多方面、多层次、 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其生活学习的环境包括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在社会上要依托红色文化博物馆、景区、志愿团队等培养一批红色文化“专家”;学校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须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在社区要培养一批具有红色文化专业知识的管理服务人员, 使得红色文化能够很好地进社区;家庭则要畅通红色文化入家,烘托红色文化氛围。 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学校为主、社区辅助、家庭引导,“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形成一个联动机制, 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3.3.2 完善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首先,要充分“武装好”、利用好学校的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 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中,要将红色文化充分地体现在课程中、教学中,使红色文化进课程、入课堂。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空间。利用红色文化将图书馆、教室、食堂、办公室、宿舍等其他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红色空间”,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 将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相结合,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进而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最后,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发挥第二课堂价值,构建大学生参与机制。积极开展慰问老红军、老党员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通过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 使其能够在充分的社会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带领大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纪录片,引导大学生参观纪念馆、 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践行红色革命精神。

3.3.3 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首先,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要将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联合起来,各负其责,构建一个全社会的、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在此平台的基础上依托新媒体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其次,运用好新媒体。 善于运用抖音、微博、微信、微视频App 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深层的涵义,让大学生重新认识红色经典。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交互性, 在云端讲述红色故事,演绎鲜活历史,占领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阵地[13],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 使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系统化。以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方式宣传红色文化,让大学生群体了解和热爱红色文化[14]。 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红色文化, 践行红色文化精神。 最后,改革课堂教学。 运用新媒体,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加强课后交流互动、辅导,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活动等,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不是哪个单位或哪个部门就可以单独解决的。 它需要各个教育主体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要将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个人有机联合起来,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层面着手。政府部门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创新红色文化的宏观管理体制, 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加强保障,如经济手段、政策鼓励、法律法规保障、技术提升等,充分发挥计划、指挥、协调、监督等作用。社会要从中观层面打造优质的红色文化产品、产业等,打造一批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学、歌曲、舞蹈、影视、戏剧等作品。 学校、社区、家庭要分别从微观层面着手,学校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体系。社区文化建设要积极融入红色文化,创造红色社区。家庭要引导子女进行红色文化学习, 营造家庭红色文化氛围。 大学生个人要懂得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主动学习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在红色文化精神的引导下自立自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