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改造—以巫山“两江四岸”工程为例

2023-10-05 03:01张强强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巫山两江滨水

张强强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335)

引言

长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事业日益受到重视。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因此,长江的滨水保护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急需得到解决。

1 长江大保护背景研究

1.1 长江大保护面临的问题

在长江大保护中,我们面临一系列滨水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长江上游水库群水体动能不足,生态系统被严重割裂,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下游及入海口大量集聚海洋沉积污染物,滩涂、湿地等重要生物栖息地和繁育保护区面临着生态退化风险,部分水生珍稀物种也面临着生存危险。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水体环境污染、河道粗放整治、滩涂垦殖、过量捕猎等工业与农业活动,对长江岸线的侵占不仅减少了生物栖息地面积,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干扰,长江干流的岸线遭到过度侵占、粗放开发、低效利用,局部江段岸线合理使用情况和水域生态环境的问题突出,长江资源承载能力透支、生态体系逐步退化[1-2]。

1.2 开展巫山“两江四岸”工程的必要性

巫山位于重庆东北,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必经通道,是巫山—奉节—巫溪及巫山—神龙架—宜昌两个黄金旅游三角形的中心交汇点。巫山作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主城区重点推进“两江四岸”城市提升、生态修复及游憩功能建设,彰显“山城江城特色”。

巫山“两江四岸”岸线生态治理工程正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全面提升巫山的整体综合竞争能力,建设高品质城市空间及一流滨水岸线。

2 长江沿岸城市滨水空间改造的意义

2.1 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

滨水空间生态提升与整治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滨水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滨水界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在沿岸新建生态绿地,在实现生态补偿的同时,体现了一种现代化气息的都市滨水景观面貌,体现了城市软实力。

2.2 提供公共活动场所、补充城市空间

滨水空间修复能够扩大、恢复城市水岸空间的生态绿化与亲水活动场所,体现城市水景观多彩多姿的环境形态的同时,补充城市在都市绿洲、水生态空间方面的缺失,给人们创造了集会、交流、娱乐的场地,增强城市滨水景观的整体舒适感。

2.3 促进现代城市振兴、增加就业岗位

滨水空间的综合改造能直接拉动建材行业,并进一步激活相关产业,产生了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地段沿河空间的提升改造,改善了投资环境,提高了土地价值。同时,吸引旅游客源,创造了大量服务就业岗位。

2.4 倡导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河流治理法等环境整治技术,已在欧美和日本获得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滨水空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有力方法。

3 设计原则

3.1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文明新时代,对“巫山两江四岸岸线生态治理工程”的生态建设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设计范围内复合的生境系统,将成为巫山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未来的长江不仅仅是人类的长江,更是鱼类、鸟类等动物及植物的长江,构建生物命运共同体是未来长江环保的重要趋势。

3.2 开放共享原则

滨水岸线已从生产与交通导向转向人民共享、公共开放导向。”巫山两江四岸岸线生态治理工程”设计范围内的城市滨水空间将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是体现城市人本、品质、特色三位一体的重要窗口。

3.3 江城联动原则

滨水岸线关注两岸功能的互动与链接。“巫山两江四岸岸线生态治理工程”要注重沿河功能与城市腹地之间的协同与联动,一体化考虑区域交通、业态、便民服务设施等,塑造可包容多样特色活动内容的滨水空间[3]。

4 巫山“两江四岸”城市滨水空间改造分析

4.1 本底分析

巫山“两江四岸”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大可能让自然空间发挥更大作用,“如何保护和修复江岸生态环境,如何创造江与城融合的活力岸线,如何塑造地域特色表达场地文化内涵”成为此次设计的核心议题,需做足本底分析[4]。

4.1.1 自然本底之水文地貌

工程设计范围内的水文地貌,主要以湾、半岛为主。其中湾主要分布在龙潭沟大桥区域等,缺乏亲水设施,亲水性尚待提高;半岛主要分布于红叶酒店区域,拥有良好的观江视线。

4.1.2 自然本底之动植物分析

巫山县珍稀动物有金丝猴、白唇鹿、大鲵等。有各种三叶、杜仲、辛荑、银杏、红豆、珙桐、三尖杉等。野鸟100 余种,

有豺、狼等走兽5余种。珍稀植物有三叶、杜仲、辛荑、银杏、红豆、珙桐、三尖杉等。

4.1.3 人文本底之文化资源

工程设计范围内,主要包含神女文化、巫文化、诗歌文化三大文化。其中,神女峰、神女溪等为神女文化承载体系的组成部分;巫文化作为上古时期人类创造的一种远古文化,历史悠久;诗歌文化体现在白居易、李白等诗人创作留下大量不朽诗篇,逐渐成为巫山主流文化之一。

4.1.4 人文本底之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以长江与大宁河深切为最,形成了世界级著名江河峡谷;区域内局部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高山平湖、陡坡深谷、船形山、湿地沼泽等多种特殊地貌。以神女峰为代表的“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更是闻名海内外。

4.2 巫山“两江四岸”改造理念

4.2.1 回归自然,保育鱼鸟栖息的江岸生境

滨江消落带区域设计重点是修复江岸环境,对硬质护坡护岸进行生态软化及整体覆绿,培育并保护鸟、鱼、草等动植物生境,维护长江生态文明示范水文“标本”与自然“乐园”。

4.2.2 回归人民,复兴多维活力的魅力场所

洪水位以上区域是本次设计重点打造具有巫山特质的人文魅力场所,借助“三大文化”,重塑巫山滨江的多元文化生活,复兴巫山魅力多彩的活力水岸。

4.2.3 回归城市,勾勒有机生长的互动江城

通过滨水地区的触媒激活,划定江岸城之间的发展联系廊道,带动沿江腹地的更新与生长,将城市与江岸有机链接,构建滨江而兴、全盘皆活的江岸城样板[5]。

4.3 人工化建设与人类活动使环境受到影响

设计场地内西坪码头,割裂了沿线江岸,且硬质面积大,设施陈旧,降低了整体景观效果。沿岸大面积的硬质护坡,隔绝了岸与水的联系,并降低了滨江带的整体视觉效果。

4.4 市民活力足,缺少安全的游憩空间

场地内部局部区域已形成步行路径,但多处存在断头路,且缺乏必要的慢行道路,尚待贯通。缺乏必要的观景平台和休憩设施,使用舒适度较低。

4.5 确保行洪的刚性条件,限定了空间塑造

长江沿线消落带高差大,且丰水期江水流速快,导致位于消落带的景观设计无法像普通场地景观设计一样呈现标志性构筑物、低抗冲击力的栈桥、外挑的平台等景观。

4.6 现有大桥人行道影响骑行的舒适性

龙门大桥、巫山长江大桥等处河口宽度大且有通航要求,从经济效益性上不能为慢行道单独架设桥梁,慢行道只能借用现状桥梁跨越。现状桥梁两侧的人行道宽仅约1.5 m,且桥面高程较高连接的慢行道纵坡较大,影响骑行的舒适性。

4.7 沿岸建筑物与慢行贯通存在冲突

游客码头、红叶酒店、古城码头段,建筑物紧邻河岸且与市政道路之间的空间局促,如何合理布置慢行道贯通方案减少对现状建筑物的影响是本工程的难点。

4.8 岸坡陡峭、地质条件复杂

部分路段岸线陡峭只能通过架空桥的形式布置慢行道;部分路段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慢行道需采用抗滑桩等措施确保岸坡稳定。

5 巫山“两江四岸”工程应用

5.1 建造生态景观

场地设计秉承生态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融合生态科普体现与生态休闲于一体。规训游憩空间和路线,以低干扰的手法塑造生境、科普体现和游憩场所。对六类岸线进行分类处理,绿化美化16.6千米滨江岸线,“破硬增绿”同时,整治污染源,对生态单元进行保护和修复。利用生态手法,对排水口进行处理,打造为生态湿地。增设十八处景观眺望点,360度多维环视岸线景观[6]。

5.2 文化彰显

构建以长江文明、宁河文明、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巫山“两江四岸”核心文化体系,以“怀古—变迁—叹今”为序列,选取场地主要区域,重塑场地景观,打造六大主要景观节点。

5.3 慢行贯通

完善滨江道路体系,构建弹性道、亲水道、活力道三级道路体系。贯通慢行系统,增加下江口,打通腹地道路,加强周边联系,进而引入人流。改造现有西坪码头为生态公园,优化旅游码头,打造码头主题文化空间。增加滨江亲水空间,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与互动。

5.4 配套优化

完善场地配套,增加服务设施,提升滨江游憩体验舒适感。增设三级驿站,提供公共卫生间、自行车停车位及商品售卖等服务。在主要景观节点,利用场地空地,扩大现有停车面积,以满足未来新增的停车需求。

5.5 生态工程运用

以河流治理法为代表的河流环境整治技术,有机结合于巫山“两江四岸”工程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事实上,生态整治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有力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

6 巫山“两江四岸”改造效果

6.1 人居环境提升

“两江四岸”滨水区整治建设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市民的居住条件,在沿岸新建了一批由小高层和多层组成的新型公寓,不但让人们搬进了新居,并且人均住房面积也大大增加,同时小区条件也大为改观,体现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现代化气息的都市滨水景观面貌[7]。

6.2 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丰富城市空间提升

江岸的整治与修建扩大了水边空间的绿化,大大提高了滨水的生活条件;使现有城市水中景观的天然形态,重新恢复为多彩多姿的城市景观,从而建立都市绿洲,完善水中景观,补充城市空间方面的缺失,增强对都市景观的舒适感,同时提供了城市亲水空间。在岸边建立各种功能的公园和景观节点,成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给人们创造了一个集会、交流、娱乐的好场地。

同时,利用城市河流防护林,结合都市森林工程,串联、疏通了城市区域内的各类水体,使其形成与森林系统紧紧衔接,又彼此连贯的水林网-河系网,从而形成了具有天然优势的都市亲水环境。

6.3 促进巫山城市建设、就业机会增加

滨水区的综合改造直接拉动了城市更新各行业,也进一步激活了城市旅游服务的发展,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未来,特别是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沿河土地因整治工程而大量升值,通过大面积拆迁复兴了传统暂缓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了第三产业,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直接间接效益巨大。同时,由于对滨水区的改造与开发,不仅吸引了旅游客源,还将大量的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8]。

7 结语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非常关键的一道生态防线,保护一江清水,建设“美丽长江”是我们的责任。文章基于“巫山“两江四岸”岸线生态治理工程”这一项目契机,对巫山“两江四岸”进行本底分析,并运用生态优先、开放共享、江城联动等大保护理念进行了城市滨水空间改造提升,作为修复长江流域城市岸线的生态系统、强化城市景观、激发滨水活力、提升城市形象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期对滨水空间改造有更为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巫山两江滨水
巫山一段云·情寄天涯
“重庆.两江之星”新型智能亚轨道火箭成功发射
醉美巫山赏红叶
医者颂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巫山
桂林市两江四湖规划布局研究与探讨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