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孵化载体量质提升策略研究

2023-10-07 08:01钟静茹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3期
关键词:镇江市众创孵化器

钟静茹

(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3)

0 引言

孵化载体作为承载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主体之一,镇江市在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省、市一系列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1],截至2022年年底,具有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6家、众创空间36家、加速器4家、众创社区6家[2]。孵化载体已经成为科技转化和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平台。但是,镇江市孵化载体建设中仍然存在专业化孵化载体不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创新、运行主体增值服务有待深化、政策推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镇江市孵化载体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镇江市创新载体提质增效提供支撑。

1 镇江市孵化载体发展现状分析

自1998年成立第一家孵化载体以来,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镇江市按照国家、省政府和科技部门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部署,科技孵化载体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增加,更在孵化能力、运营成效、发展动能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镇江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新动能作出了积极贡献。

1.1 建设规模逐步增长

2022年年底,镇江市科技创业孵化载体总量达91家(见图1),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44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省级孵化器21家,市级孵化器8家),孵化面积102.63万平方米;众创空间4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省级众创空间29家,市级众创空间11家),孵化面积12.03万平方米;省级加速器4家,孵化面积84.1万平方米。镇江市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在创新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人才引进、项目招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图1 2018—2022年镇江市孵化载体数量

1.2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围绕镇江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孵化载体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创富源”和“就业源”。2022年,镇江市34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参加绩效评价,其中有5家获得优秀(A类),15家获得良好(B类),评为优秀、良好的孵化器占参评总数的58.8%,合格率100%。镇江市13家国家级孵化器参加绩效评价,其中4家获得优秀(A类),9家获得良好(B类),评为优秀、良好的孵化器占参评总数的100%。近3年来,镇江市获得省级孵化载体绩效奖补资金总量保持在江苏省前5,镇江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众创社区入选2022年度省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

1.3 孵化能力逐步增强

1.4 孵化成效愈加突出

一批省级孵化载体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利用政策工具、金融工具、创业导师团队,为入驻团队和初创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服务,逐渐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转变,孵化载体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力持续提升,孵化质量和孵化绩效不断提高。先后培育出安卡新材料、泛沃科技、金海创科技、名通信息科技、金海星导航科技等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丹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通过构筑“创新链+产业链”服务框架,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载体链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满足创新创业团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目前,累计孵化160余家科技创业公司,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9家,企业研发中心5家,涉及新材料、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检验检测、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数量511项,累计承担国家、省部、市级项目32项,获得高层次人才项目29项,获得各级创业大赛荣誉28项,获得股权债权融资达2.55亿元,带动就业2 500余人。

1.5 服务环境走向生态化

各类要素资源、中介服务资源向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集聚,部分地区围绕企业成长阶段布局不同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类型,形成前后接力式的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打造以加速器、众创社区为基本形态的微生态环境。目前,镇江市共建有加速器4家,众创社区6家。孵化服务链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针对性服务,促进了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扩大了孵化企业的生态圈。

2 镇江市孵化载体具体做法及成效

2.1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导向

2021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科技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镇江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等“一揽子”政策意见,明确镇江市孵化载体建设的架构体系,将载体高质量发展纳入各辖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通过“政策拉动”+“考核推动”引导镇江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品牌化、链条化方向发展,推动载体提升质效与创建品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2 致力梯度培育,提升整体能级

发挥政府在孵化载体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动孵化载体分级分类发展。制定下发《镇江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开展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申报认定工作,加强梯度培育。引导孵化载体对照国家、省级孵化器认定、众创空间备案和众创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强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孵化成效。

2.3 注重品牌打造,推动示范引领

聚焦镇江“四群八链”主导产业统筹布局,强化市—辖市(区)联动,突出好中选优,组织开展“镇江市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镇江市科技企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工作,集中资源支持建设镇江大学科技园等4家市级重点孵化器、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平台等4家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活跃、配套功能齐全的孵化载体和为孵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发挥“标杆载体”“标杆平台”的品牌效应和引领作用,提高孵化载体整体发展水平。

2.4 坚持开放创新,释放创新活力

围绕科创企业成长需求,搭建平台、集聚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努力为科技企业孵化成长提供更多阳光雨露,厚植创新型企业发展沃土,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联合联想之星·星云加速器举办“镇江双百菁英”科技企业家特训营,培育综合性科技企业带头人;积极组织载体内企业和团队参加“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支持镇江高新区连续6年举办以“创响镇江才聚团山”为主题的“镇江高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

3 镇江市孵化载体发展不足

镇江市科技孵化载体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科技企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当清楚认识到,孵化载体在区域空间布局、专业培育能力、品牌效应塑造、综合服务效能、运营管理模式5个方面与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3.1 区域分布缺乏统筹,完整链条尚未打通

孵化链条中处于前端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以及后端的产业园区数量相对充裕,而在中间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加速器数量较少,目前,镇江市省级加速器仅4家,对科技企业的后期培育和服务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地区孵化载体由于规划所限,只能提供办公用房,缺少配套的中试、产业化用房,难以形成全链条支持,影响了一些落户项目的发展壮大和新招引项目的落户。

她真羡慕他,起码他还有爱,而且他爱的人已经不在。如果她还在,可能他们现在也成为了一对怨偶,可是她不在了,这样他的爱才得以永生。

3.2 专业培育能力不强,同质竞争依然突出

镇江市专业孵化载体占比较少,44家市级以上孵化器中聚焦和服务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专业孵化器只有9家;47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中专业化众创空间仅6家;部分地区对专业孵化载体布局缺乏总体规划与引导,未能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建设专业孵化器。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和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不足,镇江市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配置仅有丹阳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高性能合金材料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数不多的几家。

3.3 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品牌发展模式未成

镇江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目前仍处于探索长期可持续盈利之道的过程中,为业界所诟病的“二房东”模式依然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专业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效不优,创业团队认为性价比不高、愿意购买服务的不多,以专业化服务获取收益的模式较少,在此情况下,孵化载体亦难以仅依靠自身投入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因投资回报周期长,难以看到短期效益,且孵化载体自身投资能力相对较弱,以参与在孵项目投资后期退出获得收益的模式不多。多数载体“孵化+投资”的服务功能普遍较弱,自设种子资金体制不活,怕担责,往往“不敢投”;合作的市场化创投机构不多,“爆发式”项目少,往往“不愿投”。鉴于专业化能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孵化载体普遍可复制性不强,难以形成品牌发展模式。

3.4 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专业孵化人员不足

随着孵化载体行业快速发展,高学历、高履历、高技能的载体运营服务人才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缺乏职业化的专业营运人才,不能准确把握在孵企业的需求和痛点,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孵化服务,部分载体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孵化服务职业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5 优质项目招引不足,孵化成效有待提高

除镇江国际菁英创业大赛、“镇江高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开放平台外,镇江市大多数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均缺乏长期稳定的吸引、储备创业项目的端口,仍以传统招商渠道为主。项目招引渠道相对狭窄,导致载体难以匹配到既有孵化需求,又有孵化潜力的项目,尤其是垂直细分领域的产业项目。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疫情冲击双重影响,孵化载体内新入驻的创业企业和创新项目源有所减少,特别是优质项目源、企业源不多。孵化载体毕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周边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

4 镇江市孵化载体量质提升发展策略

4.1 做优增量与优化布局并重,完善空间布局

加快拓展孵化载体空间,支持润州区、京口区等主城区,利用诸如财富广场、老市政府大院、中级人民法院和环保人社部门老旧办公楼等存量闲置楼宇、老旧厂房改(扩)建专业化科技孵化器,实现中心城区孵化载体“扩容、提质和增产”目标,强化主城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破解主城区创新产业发展不充分的难题。

统筹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载体在市域内协调分布。结合镇江各区孵化载体现状和产业空间情况,统筹协调各阶段孵化载体在市域内合理分布。在满足各区域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在产业空间较为紧张的区域多配置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在产业空间较为充裕的区域多配置产业园区孵化载体,实现区域协调分工,建立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孵化载体畅通对接机制,注重优质创业项目跨阶段承接,提升对优质创业项目的黏性[3]。

4.2 综合载体与专业载体并重,丰富结构类型

围绕镇江市重点建设的“四群八链”,加大专业孵化载体建设力度,重点在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建设一批专业化科创孵化载体。各地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提升配套设施与环境,打造“产、城、人、文”交融,“宜居、宜创、宜业”的众创社区、创新街区[4]。

4.3 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并重,增强动力机制

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政策保障。要将孵化器建设纳入镇江市高质量考核体系中,引导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孵化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孵化载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入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等多种模式,参与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和运营。要优化科技孵化载体运营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管理团队和人才激励机制,在绩效评价、薪酬分配等方面实施分类管理,培育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的专业化队伍[5]。

4.4 平台搭建与环境营造并重,巩固支撑体系

积极搭建镇江市孵化载体联盟,建设镇江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图谱等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人才、政策、资本、信息等要素集聚和协同。发挥联盟等行业组织的协调促进作用,加强载体之间的经验交流、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建立与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知名创业孵化机构等的合作机制,促进创业团队、资本、技术向镇江流动[6]。

4.5 内部挖潜与开发合作并重,创新发展方式

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最优生态,需要系统打造载体平台和双创环境,持续优化双创服务体系,构建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要着力发挥市、区相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满足载体内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资金需求[7]。健全覆盖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从要素供给、公共服务、生活保障、文化氛围等多方面提供集成支持。

5 结语

通过分析镇江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机遇,总结孵化载体发展现状及取得成效,采用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形式,在对镇江市孵化载体存在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剖析的基础上,从优化孵化载体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类型、发展方式、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镇江市孵化载体量质提升的策略、路径和措施,并探索建立它们之间的协调互动机制,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在发展孵化载体方面提供具有可推广性、能复制性、强指导性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镇江市众创孵化器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镇江市老年大学校歌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
莫借众创空间之名装神弄鬼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
镇江市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