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为师·为学

2023-10-08 15:44刘守旗
江苏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心理

刘守旗

少时不知时光短,年长更觉时如金。因缘际会,从大学时代起,我有幸跟随先生学习,后硕士,再博士,加之同处一城联系方便,在长达40 年的时间里,先生的许多研究活动我多有参与,受益受惠于先生的关心教诲更多。先生是教育大家,更是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师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育学,首先是人学。先生不仅学问高深,涉猎领域广泛,更重要的是,他注重以身立教、为师以德,其本身就是一本打开了的厚重教育学。

为人:“挂名的事,我从来不做”

2003 年,先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所邀,担任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七到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总主编。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因编写理念不同,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是难免的。有一次因一个学术观点问题,经多次沟通,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一天一大早,出版社打来电话沟通,但沟通并不顺畅,这时对方说了一句也许是实话但却令先生非常反感的话。意思是请先生担任主编,主要是看重先生的学术声望,希望先生不要过于较真。谁知听对方这么一说,在一旁的我发现先生非常生气,立马不客气地责问对方:“请问这是您个人的想法,还是你们社里的想法?”对方可能从语气上也觉察到了先生的不满,马上说:“班老请您息怒,这纯粹是我个人想法。”听对方这么说,先生也语气稍缓地说:“您这么说我不同您计较,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您,挂名的事,我从来不做。”说实话,与先生接触近40 年,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先生发火。就凭这句话,我觉得当年选择先生做导师,真是选对了!

是的,先生不仅正直,而且非常和蔼可亲。众所周知,研究生实行导师制,学生们常会以导师的姓来称呼“某门”或“某门弟子”。很自然地,我们常被称为“班门”或“班门弟子”。相对来说,我们师门内部的活动会多一些,这让其他师门的人非常羡慕,每次听到其他人羡慕的话语时,那种身为“班门”弟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见图1)。

图1 先生在梅花山授课(右二为先生)

为师:“训练和读研,只能二选一”

人生是由许许多多个偶然所组成。当然,从哲学上讲,偶然中蕴含着必然。1987年,我陪同学去报考研究生时,这个喜欢开玩笑的同学用抛硬币的方法让我也跟着报了名。有趣的是,我竟然还考上了。当时我报的是心理学而非教育学,只是因为当年报考教育学的学生全军覆没,黎光和、李伟、周桃平、连思源和我,分别被从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调剂到了教育学专业。当年招生简章里的导师共有3人,分别是鲁洁、丁沅和班华,一共招5 人。入学后不久,鲁洁先生召集我们开会选导师,黎光和、李伟选了鲁先生,我、周桃平、连思源选了班先生,丁先生因为有研究生,当年就没再带。至今我依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在鲁先生说完后,我第一个毫不犹豫地选了班先生。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对先生相对熟悉和了解一些。一是大学时先生教我们《教育学》;二是逢年过节先生总会到我们学生宿舍来走走看看,和大家聊聊天、叙叙家常,总感觉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因材施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是教育学上两个最重要的原则。大学期间,我的短跑成绩尚可,研究生入学后不久,有幸入选校田径集训队,备战当年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作为集训队一员,加班加点训练是常事。一天下午,正在训练的我无意中发现先生站在操场边。我以为他找我有事,就跑了过去。先生面带笑容地说:“守旗,你参加大学生运动会训练我不反对,但在训练和读研之间只能二选一,你考虑一下,不必现在就回答我。”听后,我几乎没做任何思考,立马回答说还是读研究生。之所以很爽快地回答,一是我知道即便坚持刻苦训练,以我当时的成绩,参加大运会估计也仅是陪跑而已;二是先生的期许,我们这一届是先生第一次带研究生,他当然希望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后来,我们确实也没让先生失望,都以较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了。如今想想,先生因材施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恰到好处。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虽然我算不上高徒,但先生是严师,这是毋庸置疑的,何况先生门下确实还是出了不少高徒的。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是大学毕业时先生给我的毕业赠言(见图2)。这句名言,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用这句话相赠,其用意可谓良苦。在他看来,学生尊敬和爱戴老师是必须的,但在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与追求真理发生矛盾冲突时,我们更应高举追求真理的大旗。与先生相处越久,我对这句赠言体会愈深。

图2 毕业赠言

在学术问题上,先生一直鼓励我们大胆质疑,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些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先生从不生气,总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在师生关系上,先生向来强调民主平等,因为他一贯主张“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的教育理念。2017 年6 月21 日,先生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在文章中,先生明确指出:“‘向学生学习’是教师从思想、专业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自觉教育者—自觉学习者的重要教育信念。”其实,先生不仅仅是在主张、坚信,更是在教育过程中在率先垂范、切实践行。他在《提高德性素养 享受道德人生——班华德育原理文集》的《序:享受道德人生》中这样写:“对我而言,能有今天的这本文集,是学习的结果。是向我的老师学习、向同行朋友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的结果。”一位大先生的豁达胸怀和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为学:“研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作为一位学者,先生一生中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概念或命题,如品德能力、隐性课程与德育、个性教育、班主任等。当然,有些概念或命题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为学界所接受。比如,心育问题提出后,质疑声不断。有人质疑它的可行性,如“心”能否教育,“心”是不是教育对象,心理怎么可以教育,意志、情感怎么教育,价值教育与心理教育要融合吗,怎么融合?有人质疑它的超前性,认为“心理教育对农村学校说太奢侈了,不可能实施,好比我们都是穿草鞋的,你要在草鞋上绣花,这是不可能的”。更有人质疑它的科学性。有代表性的是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期上发表的《“心理教育”质疑——简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悖论》,文章说心理教育“没有定义”“是一个虚假命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等。对这些质疑,先生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通过学术探讨或商榷的方式进行了回答。如对心理教育太过超前的看法,先生认为:“这位老师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仅农村,即使城市的学校也不是都有条件实施心理教育的。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教育没有意义,以后有了条件总是可以实施的。”对心理教育“没有定义”“是一个虚假命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的质疑,他说:“本人提供的定义不能被认可,还有其他更多的人提供了定义,绝不是‘没有定义’。”在列举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后,先生说:“不知以上这些著述有无心理教育定义,有哪些‘逻辑悖论’?能否回答心理系教授质疑的问题?”

先生一生中之所以能够提出许多独创性的概念或命题,与他的“研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理念密切相关。1998年秋天,我有幸进入母校读博。自入学起,我就认真思考博士论文的选题问题。后经与先生商量,决定研究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次年5 月借担任陈佑清博士论文答辩秘书的机会,我又请教了前辈专家,得到肯定。后陪先生在扬州梅岭小学听取课题汇报时,学校提及学生网上交友问题,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但是,在开题时有专家明确指出:“目前在我们国家研究这一问题为时过早!”怎么办?专家意见听不听?最终,还是先生一锤定的音。他认为,“研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具有超前意识,富有挑战性”。先生的鼓励对我论文选题的确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后我的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出版后还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的荣誉。我想,这既是对我个人的褒奖,又是对先生“研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理念的肯定。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作为人生的幸运者,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体会尤深。

猜你喜欢
教育学研究生心理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