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文笔迹特征实验研究

2023-10-08 07:04陈丁文
中国司法鉴定 2023年4期
关键词:德宏笔迹笔顺

陈丁文

(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文件检验鉴定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854; 2.云南警官学院 刑事侦查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此外还散居于临沧、思茅、保山、楚雄、玉溪、红河等地。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语在历史上没有形成全民通用的共同语,只有各不统属的方言。 一般认为傣语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两个主要方言,也有学者将傣语划分为四种方言,即德宏方言、西双版纳方言、红金方言和金平方言。 傣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即傣文),属于拼音文字。 但由于各地区的使用不同,傣文又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哪文(德宏)、傣绷文(瑞丽、耿马、临沧等地)和金平傣文(也称傣雅文)[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进行了改进,就是现在西双版纳傣族和德宏傣族人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傣文,称为新傣文。现通行的新傣文主要有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两种,国内使用范围较广的是德宏傣文[2]。

德宏傣文,又称傣哪文或傣那文,使用该文字的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德宏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玉溪市等地[3]。这些地区的傣族人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交流和使用德宏方言较为常见,在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及使用的文件材料也经常出现德宏傣文笔迹。 正因如此,在当地的各类刑事诉讼、经济纠纷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案件中经常涉及德宏傣文笔迹检验与鉴定的案件。 而遇到此类案件时,公检法和其他执法部门因没有可供参考的检验鉴定的方法或技术标准,很少通过委托司法鉴定来判定其真伪,主要通过如证人证言或证据链,以及其他物证等断案。 因此,开展对德宏傣文笔迹的检验与鉴定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德宏傣文笔迹为研究对象,对德宏等地傣族人民书写形成的傣文字迹的笔迹特征开展实验研究,获得德宏傣文笔迹的特征变化规律,为德宏傣文笔迹检验与鉴定打下坚实基础。

1 德宏傣文的形体和书写规则

1.1 德宏傣文的字母与形体

德宏傣文属于拼音文字,来源于古印度字母。老傣文有19 个辅音字母、45 个元音字母,没有声调符号。现行使用新傣文有30 个字母(辅音字母19 个,元音字母11 个)和5 个声调符号[4]。

1.1.1 辅音字母

1.1.2 元音字母

1.1.3 声调符号

德宏傣文声调有6 个,除第1 声不标声调符号外,其他均有声调符号,即声调符号有5 个,如表1所示。

表1 德宏傣文声调符号表

1.1.4 字词组合

德宏傣文的字或词语组合方式为:辅音字母和单元音、复合元音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常用同一字母表示同音位,也用几个字母表示同一音位,根据需要加上相应的声调符号。

1.2 德宏傣文的基本书写规则

德宏傣文的书写规则和其他拼音文字的书写基本相同,即:一个字母有几个笔画时,按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书写。

在四线三格中的书写规则:所有声母(辅音)书写时都占中格;单韵母占上中两格;单韵母占上中下三格; 单韵母占中下两格;韵尾字母占上中两格、占中格(图1)。

图1 德宏傣文字母书写格式与规则示意图

在非四线三格中的书写规则,则参照四线三格的书写规则,文字布局时行款为横式排列,从左至右书写,以音节为单位,音节之间有空格、词与词不连写。

2 实验设计

2.1 材料制作

为了全面分析德宏傣文笔迹特征,制作的笔迹材料尽可能覆盖傣文字母和声调符号。通过咨询傣语的语言专家,笔者请专家将“目前,在案件中常见的书面语言材料,如恐吓信、匿名信、煽动材料、反动标语、电子邮件、短信等。”内容翻译成德宏傣文作为实验材料。

2.2 研究对象

根据笔者在德宏傣语地区的调查,通过对工作生活中使用德宏傣文的人群进行分析,选取不同的性别、年龄阶段、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人群共48 人作为书写德宏傣文笔迹的研究对象,其构成如表2 所示。

表2 研究对象情况表

2.3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首先,将实验材料打印出来,请当地从事傣文教育的老师或大学生志愿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傣文培训交流,让实验对象熟悉这些傣文后,按照平常的书写习惯书写上述傣文笔迹,按正常书写速度、较慢书写速度和加快书写速度各写三遍以上,在必要时有大学生志愿者给研究对象听写。 然后,将上述收集的傣文笔迹实验材料按照性别、年龄阶段、文化程度、职业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并扫描存档。 其次,根据笔迹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参照笔迹特征的类型和特征分析方法,对实验材料的傣文笔迹特征进行分析与标识特征。 最后,依据笔迹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对笔迹样本所反映出的概貌、布局、笔顺、搭配比例、运笔特征等傣文笔迹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的性别、年龄阶段、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德宏傣族人群书写的傣文笔迹特征进行分类收集整理统计,找出不同性别、年龄阶段、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德宏傣文笔迹特征变化规律。

3 结果与讨论

3.1 德宏傣文笔迹的概貌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德宏傣文笔迹的概貌特征是指从整篇傣文笔迹来看其整体风貌。 其是书写技能与书写动作习惯的综合表现形式。 笔者通过对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分析,发现其概貌特征主要表现为文字的书写水平、字形等特征。

3.1.1 书写水平特征判断依据及类型

德宏傣文笔迹的书写水平高低没有明晰的界限,衡量书写德宏傣文书写水平高低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比较:(1)字母(含声调符号)是否书写规范;(2)单个字母结构是否严谨,搭配比例是否均匀、合理;(3)组合字母(含声调符号)的字间组合位置布局和搭配比例关系是否相符;(4)运笔是否流畅有力、自然;(5)全篇文字的大小、间隔、布局安排是否适当。

3.1.2 字形特征表现形式

根据笔者在傣族群体中收集的傣文笔迹样本材料中的检验分析,发现有些傣文字母中元音字母端头高于或低于中间字母,而且这些端头笔画出现向左或右“甩头”的现象,类似不同形态豆芽的形状,俗称之“豆芽傣文”[5-6]。

3.1.3 德宏傣文笔迹的概貌特征变化或分布规律

(1)书写水平特征变化规律。 书写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书写人书写傣文的书写动作熟练程度。 通过对傣文笔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校大学生(尤其学民族语言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服务窗口的上班族书写水平较高,可能跟他们经常接触和运用傣文有密切关系;少数年龄较大的农民因之前在寺庙里专门学习过傣文,其书写水平相对较高;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学习和使用傣文较少,其傣文书写水平较低。

(2)字形特征分布规律。 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 所示,大部分人的傣文笔迹字形特征为“豆芽”长度适中和斜形的“豆芽”傣文,有一部分人写成较长或较短的“豆芽”傣文,少数人写成“胡须状”、折形“豆芽”傣文。 这些现象说明,绝大多数人都按傣文书写规则书写,少数人则偏离甚至脱离书写规则出现明显个性特点的书写习惯的字形特征。

表3 “豆芽”傣文笔迹类型分布情况表

3.2 德宏傣文笔迹的文字布局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德宏傣文笔迹的文字布局特征是指书写的傣文字迹在纸面上的结构分布特点,其是从整篇傣文笔迹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由个人书写空间安排习惯和书写运动习惯决定的[7]。 其主要包括字间和行间的距离、字行与格线的位置关系、分段开头位置关系等。

3.2.1 字间和行间的距离类型及分布规律

在书写傣文时,有些人喜欢将傣文的字母(或字词)与字母(或字词)之间距离、行间距离安排得较近,有些人则喜欢安排得较远。 前者属于松散型笔迹,后者属于紧密型笔迹,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字间距和行间距适中笔迹,即为正常间距类型笔迹。根据笔者对收集的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分析,大多数人(占78%)书写的德宏傣文笔迹的字间距和行间距较为适中,只有少数人出现较窄(占10%)或较宽(占12%)的字间距和行间距,这与汉字笔迹布局特征分布规律一致。

3.2.2 字行与格线的关系及分布规律

按照德宏傣文书写规范,在有格线的信签纸上书写时,傣文字母主体部分沿着下格线书写,有些元音字母露出上端头的笔画并在两条格线之间,有些字母露出下端头的笔画并向下穿过下格线。 笔者在研究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中发现,绝大多数人(占83.5%)都按书写规范书写,少数人(占16.5%)不按书写规范要求而在格线上随意书写。 例如,有的人在两条格线中间书写,与上格线或下格线保持一定间隔;有的人压着格线书写。 字行与格线的关系特征也是书写人书写习惯的表现,一旦形成后比较稳定,即使在伪装笔迹中也不容易被注意,我们在德宏傣文笔迹检验中可以充分应用此特征。

3.2.3 分段开头的位置关系及分布规律

按照德宏傣文书写规范的要求,段落首行应空出两个字位,即缩进两个字位。 笔者在研究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中发现:大多数人(占76%)都按书写规范书写,分段开头位置缩进两个字母位;少数人(占24%)不按书写规范要求随意书写,分段开头位置要么分段没有缩进、要么缩进三个字母以上。

3.3 德宏傣文笔迹的笔顺特征

德宏傣文属于拼音文字,一个字或词组按正确拼音自左向右顺序书写,一般不存在字母书写先后颠倒现象。 因此,德宏傣文笔迹的笔顺特征主要是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书写时的笔顺特征。 根据是否符合傣文笔顺书写规范,德宏傣文笔迹的笔顺分为规范笔顺和不规范笔顺。

3.3.1 规范笔顺的特点

规范笔顺是指按德宏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书写规则书写的笔顺。 它包括书写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时笔画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书写顺序以及笔画之间的先后书写顺序。 德宏傣文的硬笔书写顺序参考毛笔体书写顺序,笔者通过仔细分析傣文字母书写顺序发现,其书写顺序的特点为:自左向右、自上而下、先外后里顺序书写;主笔画“∣”在右边时按顺时针书写,主笔画“∣”在左边且下端头带有“勾”时按逆时针书写、上端头带有“勾”时按顺时针书写;圆形或半圆形按逆时针书写。

3.3.2 不规范笔顺特征变化规律

不规范笔顺指不按照德宏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书写规则书写的笔顺。 笔者对收集的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德宏傣文笔迹不规范笔顺的特征变化规律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形。

(1)快速书写或连笔书写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时笔画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书写顺序不同导致的不规范笔顺,如图2 所示。

图2 快速书写或连笔书写时导致不规范笔顺图

(2)书写多样性或书写速度不同带来的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书写时笔画之间的先后书写顺序不同导致的不规范笔顺,如图3 所示。

图3 书写多样性或书写速度不同导致不规范笔顺图

3.3.3 笔顺特征分布规律

通常,绝大多数人(占81.7%)遵守傣文笔顺书写规范,即按正常笔顺书写,只有少数人(占18.3%)在书写个别德宏傣文字母时不按照书写规范书写,特别是在书写速度较快或连笔较多的傣文字母书写中,出现傣文字母的不规范笔顺,这就形成了不同人之间的笔顺差别。 不规范笔顺在德宏傣文笔迹中出现率较低、稳定性强,且不易被伪装或摹仿,是辨识书写人傣文笔迹和区别他人傣文笔迹的重要特征之一。

3.4 德宏傣文笔迹的搭配比例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德宏傣文笔迹的搭配比例特征是指单字母、拼音字或词、声调符号或数字等在笔画、字母之间的结构关系方面的特征。根据笔画、字母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比例关系,此特征分为搭配特征和比例特征。

3.4.1 搭配特征变化规律

搭配特征是指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笔画或字母之间交接部位及相对位置间的高低、远近方面的特征。 德宏傣文笔迹的搭配特征变化规律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1)字母或声调符号的笔画交接部位和相邻笔画之间搭配距离表现各异。 不同人在书写德宏傣文笔迹时,傣文字母或声调符号的笔画交接部位交叉或相连接位置的高低、远近关系表现各异,如图4所示。

图4 笔画交接部位和相邻笔画之间的搭配距离

(2)字母(含声调符号)之间的搭配位置关系因不同人的书写习惯发生变化。 不同人在书写德宏傣文字或词时,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的书写格式和搭配位置的配置方面,大部分人(占76.3%)较接近规范要求,少数人(占23.7%)不按书写规则要求,甚至明显地脱离规范要求而呈现出较高或较低、较远或较近的特殊搭配位置关系,如图5 所示。

图5 字母(含声调符号)之间的搭配位置关系

3.4.2 比例特征变化规律

比例特征是指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笔画或字母之间的大小、长短、宽窄的比例关系。 笔者对收集的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德宏傣文笔迹比例特征变化规律有如下两种情形。

(1)字母笔画长短、大小、宽窄的比例关系因写法和书写速度不同存在明显变化。 如图6 所示,不同人在书写同一个字母(含声调符号)时,因写法和书写速度不同,对笔画的长短以及形成的相互关系有不同的表现。

图6 德宏傣文字母的笔画长短、大小、宽窄的比例关系

(2)字母(含声调符号)之间的大小、宽窄比例关系因写法不同存在明显变化。 在基本遵循德宏傣文的字或词拼写规则和书写规范基础上,不同人因写法不同,在字母之间的大小、宽窄方面具有自己的习惯特点,如图7 所示。

图7 字母(含声调符号)之间的大小、宽窄比例关系

3.5 德宏傣文笔迹的错别字特征

德宏傣文的字或词是由字母按照德宏傣文拼音规则组成,在书写字或词时,由于拼写错误和一些字母字形相近出现错别字。 笔者对收集的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进行仔细研究,发现错别字特征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声调符号使用错误产生错字和字母字形相近错用别字这两种情况。

3.5.1 声调符号使用错误产生错字特征

声调符号使用错误的错字特征,是指德宏傣族人民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傣族语言过程中,对个别字或词拼写时因声调不同导致书写该字或词出现错字。 如图8 所示,中第四声写成第二声的错字,中第四声写成第三声的错字。

图8 声调符号使用错误的错字(注:括号里的是正确字)

3.5.2 字母字形相近错用的别字特征

德宏傣文别字是指字的字母本身没错,但在组成傣文字或词时字母用错了地方的字。 有些德宏傣文字母的字形相近,只有小的差别,书写人容易写成形近别字。 如图9 所示中将误写成中将误写成。

图9 字母字形相近错用的别字(注:括号里的是正确字)

3.6 德宏傣文笔迹的运笔特征

德宏傣文笔迹的运笔特征是指书写人在完成傣文字母的每一个笔画和连笔动作时,从起笔、运行到收笔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点。 其主要包括起笔和收笔动作、行笔方向和形态、连笔的部位与方向形态等特征。

3.6.1 起笔和收笔动作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与汉字笔迹起收笔动作一样,德宏傣文笔迹的起笔和收笔动作主要有直起收笔、侧起笔和顿压收笔、回转起收笔。 研究发现:侧起笔、顿压收笔和回转起收笔在德宏傣文笔迹中较为常见,在实验材料笔迹中占85.1%,这主要是因为侧起笔和顿压收笔的笔画末端为弯折形或斜方形,回转起笔和收笔带有反射钩(图10),与傣文书法追求“牵、卷、弯、漂”的书法风格相符。

图10 典型的侧起笔、顿压收笔和回转起收笔动作示例

3.6.2 行笔方向与形态特征变化规律

行笔方向与形态是指书写傣文字母的单一笔画运行方向和笔画的形态特征。 傣文字母的运笔因不同人的书写习惯不同而形成各自特色的运笔方向与形态特点(图11)。通过实验材料笔迹的运笔特征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人群对傣文的掌握程度、书写技能等均不同,出现丰富多彩的字母形态特点,如韵尾字母就有9 种以上的运笔方向与形态。

图11 行笔方向与形态示例

3.6.3 连笔动作特征变化规律

(1)连笔部位特征变化规律。 德宏傣文笔迹中连笔部位的多少与书写速度、书写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书写水平相对较高的书写人在慢速书写时连笔的部位较少,在快速书写时连笔的部位就会增多。

(2)连笔方向与形态特征变化规律。 笔者从收集的德宏傣文笔迹实验材料研究发现:因个人书写动作习惯不同,有的连写笔画环绕转折方向不同;不同人行笔路线也会有区别,主要表现为连笔所构成的角度、弧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图12所示。

图12 连笔方向与形态示例

运笔特征还包括运笔笔力分布特征,在笔迹中的表现比较细微,需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7],其特征变化规律和汉字笔迹的笔力分布特征变化规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4 结语

除以上六大类特征外,德宏傣文笔迹还包括写法特征和阿拉伯数字特征等。 德宏傣文特殊写法主要体现在书法艺术上,比如德宏傣文书法追求“牵、卷、弯、漂”,其能使观赏者像欣赏优秀的佛寺壁画、佛塔雕塑、毖定乐声、孔雀舞蹈、赞哈调等一样,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各种美的享受[8]。 德宏傣文的数字通常使用阿拉伯数字,偶尔使用缅甸文数字。德宏傣文阿拉伯数字笔迹特征,与汉语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笔迹特征一样,具有书写水平、数字形体、数字布局、笔顺、搭配比例、运笔和附加符号等特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德宏傣族人民使用缅甸文数字非常少,大部分人甚至不认识缅甸数字,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主要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收集的数字笔迹实验材料中主要是阿拉伯数字笔迹,只有几份缅甸文数字,研究价值不高,在这里不作重点阐述。

通过以上德宏傣文笔迹特征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德宏傣文笔迹特征主要以傣文字母特征为主,其笔迹特征主要有概貌特征、布局特征、笔顺特征、搭配比例特征、错别字特征和运笔特征等。 这些特征变化规律表现为:有些具有汉字和拼音文字特征相似的特征,也有德宏傣文的字母带来的一些区别于汉字和拼音文字的特殊特征。 在熟悉德宏傣文字母(含声调符号)及其书写规则和字词拼音规则基础上,仔细分析傣文笔迹的概貌特征、布局特征、笔顺特征、搭配比例特征、错别字特征和运笔特征等及其变化和分布规律,找出有价值的笔迹特征,是检验德宏傣文笔迹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德宏笔迹笔顺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巧克力能否去除桌上的油性笔笔迹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笔顺游戏:用手指描画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课本内外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笔迹泄露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