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寻求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

2023-10-09 06:54
现代英语 2023年5期
关键词:目标语言输入输出学习者

蔡 婧

(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悉尼 NSW 2006)

一、引言

输入和输出是语言学习的两个维度,但二者在语言习得中相互依存。 自输入输出理论诞生以来,将此理论应用于课堂语言教学一直是活跃的研究领域。 由于很大一部分二语学习者是在课堂环境中学习目标语的,这些研究对学习者和语言教师都具有指导意义。 文章以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证研究,探讨输入输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文章能对教师在选材、教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有所启发。

二、基本理论基础

输入假说由Krashen 在1982 年提出,广义上所有与目标语言的接触都可以视为输入。 输入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目标语言的输入,学习者就无法掌握目标语言[1]。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语言输入量与学习效果不一定成正相关。 理解始终是语言习得的核心,只有可理解的输出才能成为有效输入[2]。 根据Krashen 的“i+1”理论,学习者在接收到的可理解输入略高于他目前的语言水平时,才会触发学习行为[3]。

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关键作用在于驱动学习者对语言的复杂处理,从而有助于语言的实际使用。 依据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说,注意是推进现有知识发展的第一步[4]。 当二语学习者试图用目标语传递信息时,会注意到所获的输入和后续输出之间的差距[5]。 学习者进而提出一定的假设来支持第二语言输出,再通过对话者的反馈来检验假设[4]。

三、外语教育特点

以课堂学习为主的语言学习者受限于语言环境,目标语言不作为日常交际语言,在课堂之外鲜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言。 对目标语言的接触集中于课堂学习,学习者目标语言输入和输出主要依托教科书来进行,有限的输入与输出使得学习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 语言教师在此类外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掌握着目标语输入输出的资源,能够调配输入输出的数量,同时极大地影响着输入输出的质量[6]。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外语教育目标存在偏差,学习以获得语言考试成绩为目的,而不是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7]。

四、教学启示

基于外语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将输入输出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输入材料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估这四方面进行完善改进。

(一)选择输入材料

输入材料的多样性有利于外语学习。 教师将教科书作为基础材料并积极拓展教学材料。 评估输入材料的有效性和可理解性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着手:(1)输入量与学习效果并不总是成正比,同时学习效果呈阶段性波动。 这一点在过往的研究中被多次证实,其中包括Saito 和Hanzawa 在2018 年对“课堂中输入在第二语言口语能力发展作用”的研究[7]。 此研究发现目标语输入量在研究项目早期阶段与口语流利性和词汇语法发展之间有很强的关联,但在项目中后期关联减弱。 需要明确的是,输入的数量并不是指输入材料的多少,而是需要综合考虑语篇的篇幅、音视频的时长、使用材料的频率等,并且根据学习的进程进行动态调整。(2)在质量上,材料内容应与外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相符,在内容适宜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趣味性,尽可能提高材料本身对学习者的吸引力。 材料语言的难度也遵循“i+1”的学习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不宜过难或过易,以便他们能够专注于语言学习本身。 材料类型不局限于传统的听读材料,目前可以看到,视听材料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例如Nguyen 和Boers 在2019 年研究内容复述对输入吸收的影响时,选择TED 演讲作为课堂教学的输入材料。 原因在于,TED 演讲长度适中(通常4~20 分钟),内容丰富,符合大学生学习者的认知水平[5]。

为了使材料适用于课堂教学,一些经过评估的材料可能需要教师进行剪辑、节选、改编等二次加工,进而提高材料使用的效率。 即使在课堂上扩充了输入材料,有限的课时内目标语言的输入仍然是不充分的。 同时由于班级规模较大,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教师可以从数量、质量、内容、形式这四个维度来教授学生评估输入材料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输入材料的筛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获得更具个性化的课堂外目标语言输入。

(二)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应注意输入与输出的协调配合,发挥输出任务的连接作用,而不仅仅是将输出作为最终学习结果的显示[8]。 教师可以设计输入-输出-输入活动,而不是单向的输入-输出教学。 学习过程中,首先,注意输出活动[4]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目的地处理输入材料,找到先前输入中未能注意的信息和语言知识。 其次,输出活动可以巩固输入记忆,增强学习输入材料的动机[5]。 最后,根据投入负荷理论,输出活动可以帮助学习者评估特定语境下目标语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加深对输入的吸收[9]。 如学习者通过听力输入学习词汇和句法,教师可以将内容复述作为中间输出活动,以便加强对词汇和句法的吸收。

输入活动与其他活动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Sun 在2018 年对三种图画书阅读模式的研究为例:纯图画书阅读(PRO),图画书阅读加词汇教学(PRVI),图画书阅读加阅读的协作输出活动(PRCOA)[10]。 这三种学习模式都是基于图画书的输入,其中差别在于PRVI 模式添加了指导(词汇教学),而PRCOA 模式增加了合作输出活动。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有所差异:在词汇习得方面,PRVI 模型是最有效的,其次是PRCOA,而PRCOA 模型在词汇保留方面表现最好。 因此教师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输出活动,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在输入活动中糅合差异化教学手段,以争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活动之间相互关联,任务设置层层递进,帮助学习者逐步提升语言技能。

发挥协作输出活动的价值。 在协作活动中,学习者的产出往往比个人活动更丰富[11]。 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需求驱动着他们对输入内容进行合作性探索,所用目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在协作过程中被评估和检验[12]。 交际表现互为对照,同伴之间的知识互为补充,推进语言学习行为。 设计协作活动应当考虑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有充分空间表达所学所想,提升使用目标语的兴趣,而不是局限于了解语言知识,应对语言考试。 在避免过度结构化的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设立相应的要求来掌握活动进度,如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设立个人在协作中贡献的最低要求。

(三)开展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侧重点不同,输入输出活动在教学单元的占比是有所区别的,如口语课输出为主,阅读课输入为主。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分清主次,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时间。 虽然作为辅助和检验的活动在时间占比上可能较少,但教师仍需充分理解辅助活动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为保证输入输出活动的效果,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把控力尤为重要。 教师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引导学生产生注意和假设验证的学习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时监控课堂表现,依据课堂反馈调整活动进程或提供进一步指导[1]。 除此之外,任何的目标语输入输出都具有特定的语境。 在依照教学设计创设了相关语言情景后,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生动演绎语用场景,加强师生互动[12],通过出色的课堂表现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意愿。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相同的输入输出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活动后进行总结评价来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效果。总结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选择教师评价总结、学习者自评互评或者几者相结合。

课堂中的教学话语具有多重功能,包括组织课堂流程、讲授相关知识、给予学生评价反馈等。 对于外语教学,教师的教学话语还是目标语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学生年龄和外语水平的差异影响着母语和目标语言在教师教学话语的占比。 在充分评估学习者情况之后,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目标语言来开展教学,以扩大学生的目标语输入。 理想状态是全程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教学并获得出色的教学效果。 如果达不到此状态,可以适度使用母语辅助教学。 关于教学话语的质量,使用目标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要保证话语的可理解性,避免因为误解教师话语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语也为学习者提供目标语言的使用范例且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13]。 教学话语的遣词用句应该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相符,同时保持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教学话语的高质量输出需要教师严格自我要求,持续提升自身外语水平和教学技能。 教师应避免教学话语中的发音错误、语法错误、用词表意不准确、冗长复杂的句式。 此外,使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表情、肢体语言配合教学话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估课堂输入输出的效果

评估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基本原则是既要把握课堂中运用输入输出的核心目的,也要探究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评估者在调查具体的教学实践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标准。例如,在探索课堂输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效果时,学生的口语表现为输出结果。 评估者可以根据以下四个维度设计评估量表:发音、流利度、词汇和语法[7]。 这样的设计既服务于整体评估,也可以探究具体某个维度的表现。 获得学生表现的评估结果后,再从数量、质量、形式、内容多方面开展对课堂输入的反思。

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查。 客观上,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在课后进行实时录像分析。 此外,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关测试活动来检验学习成果,并根据设定的教学评估标准分析测试结果。 主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探索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想法(如态度、偏好、预期等)。同时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 之后将学生的反馈、教师的预期与测试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进而探究客观显性结果和主观认知学习效果之间的异同。 基于上述分析流程,将会产生关于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完整报告。

五、结语

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的教学活动,可以从输入输出理论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 与自然语言习得环境相比,课堂环境提供了语言习得的可控性和教师教学自主性的空间。 空间意味着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师的能力是影响语言学习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输入输出理论时,教师应当始终将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平衡输入输出的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容,以提高教师教学材料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评估等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目标语言输入输出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Camtasia Studio高清视频输入输出原理及方法
中国大学生对越南语虚词的误用
铁路信号系统安全输入输出平台
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的教学探索
输入输出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概念任务下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