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过瘦女孩摆脱“吃纠结”

2023-10-09 08:35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丽爸爸妈妈体重

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 池 迟 商 亮

【案例呈现】

八年级女生小丽(化名),身高1.61 米,体重只有35 公斤。这学期,她出现了贫血、胃疼等症状,体测成绩不合格。小丽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她的身体状况与体型偏瘦有关系,建议她多吃饭,增加体重。可是每次吃饭时,小丽总是陷入吃多吃少的两难选择中。父母催她多吃一些,因此经常和她吵架。小丽特别苦恼,于是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分析与疏导】

进入青春期,个体会对相貌、身材、第二性征等外表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心理学称之为自我体像。自我体像心理状态一般分为三种:体像满意、体像烦恼和体像障碍。体像满意与更高的自尊和健康行为有关,而体像烦恼和体像障碍会导致一些消极结果,比如自尊心下降、抑郁、饮食紊乱、学业成绩差,以及降低健康行为的参与度等。

案例中的小丽,六年级时体重是45 公斤,当时她对自我体像很不满意,就通过控制饭量减肥。然而,小丽体重减轻了,健康却亮起了红灯。现在,她对自我体像仍旧不满意,是选择健康还是选择苗条?是多吃还是少吃?小丽非常纠结,所以迟迟行动不起来。

心理老师耐心倾听了小丽的诉说,并没有按照常规做法,马上告诉小丽什么是美,也没有否定小丽对美的认识,而是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来回应:“当然,谁不爱美啊!难怪你吃不进东西呢!”这样,让小丽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并不特殊,促使她对困难产生去病理化的思维。

之后,心理老师引导小丽确认自己不想要的是不美丽、不健康,想要的是健康的美,进一步引导她设定正向目标。小丽描述了她心目中健康的美的标准,认为在自己接受范围内体重可以再增加5 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丽决定每天按时吃饭,选择少油低脂的食物,适当关注体重。

因为明确了今后的目标以及可以采取的行动,小丽的负面情绪明显减少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心理老师又向小丽提出几个问题:“假如你的这个目标实现了,你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你的父母、老师、同学会说些什么呢?”

小丽思考了一会儿说:“不太清楚,但是希望爸爸妈妈能用温和的方式和我说话,不是说‘你必须吃饭’,而是说‘你可以长得再胖些’。”心理老师借机问道:“假如爸爸妈妈这样做了,你会有什么表现呢?”……这样的追问,帮助小丽相信自己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进一步在小丽追求的目标以及别人对她的期待之间取得平衡。小丽觉得这次谈话非常有效,她决心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改变自己。

由此可见,面对青春期有自我体像困惑的学生,我们不妨采取逆向思考的方式,将问题行为重新定义为正向目标,重视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小改变,用解决导向及策略性导向的问话,引发学生具体行为的调整,帮助他们自我规划,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小丽爸爸妈妈体重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称体重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你的体重超标吗
我的爸爸妈妈
我为体重烦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