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成都

2023-10-09 17:56黄建华张卫
先锋 2023年9期
关键词:成都活力现代化

黄建华 张卫

成都,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2023年再度蝉联新一线城市榜首,成为国内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7月28日,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活力,既是成都独特的历史基因,也成就了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别样精彩。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步入新时代,成都在新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子。

“三个历史进阶”有力见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时期工业立市、到“三线建设”奠定家底、到改革开放大发展、到借力西部大开发实现城市能级跨越提升、再到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从传统手工业城市到新兴工业城市、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巨大跨越。成都的现代化之路,大致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每一次的历史进阶,都伴随着成都发展活力的释放,也都是成都发展活力的有力见证。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看成都发展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成都在探索中起步,农业生产恢复、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多种形式的服务业逐渐萌芽,经济年均增长5.3%,逐步形成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城市面貌和经济实力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成都发展“活力”逐步显现,新中国成立时三次产业比例为73.4∶9.7∶16.9,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4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仅0.3亿元。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9733万元增加到43.03亿元,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中央企业、省市企业及区县企业多层级并存,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多元共存,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现代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47.2%,有力推动了成都开始走上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道路。

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看成都发展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成都抓住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契机,用好内陆资源,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篇章。这一时期,成都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提速升级期,发展韧性持续加强,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大批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沿海到内地投资企业不断涌现,成都工业、服务业呈现多点分布、快速发展的格局,其中1991-2012年连续22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达13.2%,到2012年已有2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3∶46.6∶49.1,成就了内陆特大城市的强势崛起。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看成都发展活力。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这一时期,成都发展“活力”异常强劲,步入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超五分之三在蓉落户、位列中西部第一,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超过140条、位列全国第四,世界城市榜单排名跃升至全球第59位,实现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由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由西部科技中心到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的跃升,正阔步迈向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五大发展理念”多维展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活力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成都率先把新发展理念镌刻在城市发展旗帜上。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系统谋划成都现代化发展新蓝图。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开启成都高举新发展理念旗帜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崭新篇章。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在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前所未有地突出成都在四川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成都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新思想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以新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全力推动“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建设,城市活力竞相迸发。

以创新增活力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城市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成都大力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发展,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布局13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5个双创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15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202家,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万亿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以协调增活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宝墩文化开启了成都4500年的城市文明史,张仪筑城奠定了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建城传奇。成都着眼拓展环境容量,构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市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转变。聚焦“三个做优做强”持续提升城市整体能级,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统筹推进新城新区增量拓展和生态涵养区减量发展、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和近郊区域加快发展的精明增长发展格局,让协调成为公园城市建設内生特点,促进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

以绿色增活力塑造城乡发展新形态,公园城市形态加速呈现。成都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构筑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持续实施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加快实施“百个公园”示范工程,规划建设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1.69万公里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累计已建成各级绿道6500余公里,水、岸、城一体推进岷江沱江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建设,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五位,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机制,创新设立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打造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10个,近5年来新建各类公园110个、新增公园面积2.4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4.5%,让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序生长,园中建城、城中有园、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加速呈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新名片。

以开放增活力厚植城市发展新优势,城市开放水平稳健提升。成都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成都坚持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推动高水平开放,聚焦国际门户枢纽建设,持续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初步构建以“双枢纽双机场”为核心的立体通道体系,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达12条、链接境内外城市135个,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2万列、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成都天府和成都双流两个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458.9万人次、位居全国第3,与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拥有70多个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均居西部前列,被评为“2022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以共享增活力开创共建共治新局面,生活城市特质充分彰显。生活城市是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靓丽的名片。成都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为生活导向,“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形成,以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承载城市精神,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聚焦智慧蓉城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完善12345热线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城市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连续14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聚焦重点发力用劲 持续激发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主战场”。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理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都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需要持续激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发展“活力”。面向未来,成都应聚焦重点发力用劲。

奋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提升四川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战略位势的重大机遇。面向未来,成都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自觉担当极核城市责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在川渝合作框架机制下,齐心唱好“双城记”、协同建强“都市圈”、努力建好“示范区”,聚焦“五个共建”务实推进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合作事项,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强化超大城市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助力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面向未来,成都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创新平台和人才聚集优势明显等优势,高水平建设运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全力推进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中试平台,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等重点改革,加快推进科创生态岛建设运行,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新高地。

精准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支撑。面向未来,成都要坚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培育壮大高端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5+N”产业生态、加快构建“8+N”重点产业发展集群,推动企业“四上”和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成都要坚定走好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切实把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以提质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天府农博园、“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等为依托,深入实施“五良融合”工程,稳步推进宜机化改造、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统筹推进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大行动”,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面向未来,成都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彰显上游担当,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龙门山生态屏障、龙泉山“城市绿心”功能,加快推进引大济岷、都江堰精华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重大生态工程,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统筹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入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机制,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黃建华,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城市处处长;张卫,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办督查督办科科长)

猜你喜欢
成都活力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活力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