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培元”视域下小学音乐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3-10-10 01:31潘丽红肖艳李爽马艳冰王芳李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微课资源小学音乐

潘丽红 肖艳 李爽 马艳冰 王芳 李冰

摘要:本项研究立足新时代,借助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微课小、精、实、快等优势,建构“以美培元”视域下的小学音乐微课资源的平台。以理论联系实际、聚焦突出问题、反思感悟、实践提高的四阶段为路径,从美育的理论、目标,“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内容、实施和评价五个层面,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落地生根,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欣赏力。

关键词:美育目标;以美培元;微课资源;小学音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对于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贯彻到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不变,立德树人的根本要落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目标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1]。

小学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1.学校美育的缺位

一是学校美育目标偏颇,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很多学校、教师,包括家长重应试学科轻素养培养。二是以少数艺术特长生代替全體学生美育素养的培养。三是重各类艺术比赛轻音乐知识普及。

2.对音乐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一部分人心里,对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够,认为音乐课无非就是唱唱跳跳。尤其是一部分家长“分数至上”,造成“知识素养”取向严重,也使得学生自身不够重视音乐课,长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全面育人目标无法实现。

3.音乐学科资源匮乏

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长中提供更丰富、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音乐信息。

4.在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

由于农村学校相对城市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配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受到了很大限制。

(二)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基于上述的调查分析,本研究通过音乐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做“眼里有全体学生、脑海有育人目标、心中有教育情怀”的美育,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关注农村学校,切实找到帮扶策略,为所有学生公平公正共享优质教育贡献名校名师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组建团队(2011年9月-2013年7月)

2011年,微课概念兴起,同年潘丽红校长来到哈尔滨市阿城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为实验小学)任职,随之组建了研究团队,奠定了研究设计基础。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201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育创新学校”,潘丽红校长被评为创新管理校长。

第二阶段:深度研究与实践整体推进阶段(2013年7月-2020年7月)

2013年,哈尔滨市阿城区被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实验小学被评为试点校,由此开启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广泛研究。

2016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现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为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厅姜同河副厅长教育教学调研讲话任务工作方案》项目中的第21项“农村小微课堂建设之小学音乐微课资源开发与研究”,先后申请了与小学音乐相关的课题,以哈尔滨市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黑龙江省研究基地和实验小学为黑龙江省音乐学科教学实践基地,从此拉开了音乐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度研究的序幕。

2016年3月,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农村小微课堂研究之小学音乐微课研究”课题组成立,由实验小学潘丽红校长、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肖艳为主研人员,专项课题研究进入深度研究与实践整体推进阶段。

在前期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在相关课题的支撑下,各成员根据各自的实际制作微课,并进行实践与反思。团队通过实践提高应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使用资源,建立辐射网,形成自上而下的“1+2+N”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2018年,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李爽老师主持的省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策略”在实验小学进行实践。同年,潘丽红、肖艳的课题“满族音乐、舞蹈在校园传承和发展的实践研究”在黑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李爽、肖艳申请的“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经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为“年度关注重点课题”。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成果转化阶段(2020年7月-2022年7月)

经过11年的探索和研究,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验小学形成了较为完善、具有可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推进了成果的转化与深度应用。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工作质量。

1.学习借鉴,顶层设计

2.典型示范,研培推进

3.协同攻关,共享资源

4.检查评估,确保实效

(一)成果内涵:成果概要及理论基础

1.成果概要

本成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课程为研究对象,遵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建构以“理论联系实际、聚焦突出问题、反思感悟、实践提高”的四阶段为路径,从美育的理论、目标,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内容、实施和评价五个层面,通过梳理教材(学情分析)、确立目标(面向全体)、开发资源(整合资源)、设计微课(内化生成)、应用实践(立足课标)、反思改进(正视问题)一系列开发与应用的过程,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落地生根,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欣赏力。

2.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二)“以美培元”引领:微课资源的体验内化

(三)“以美培元”的支撑: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目标

(四)“以美培元”的融入: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内容

根据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根据教师和学生对微课资源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研究教师开发了6类微课资源,形成了微课资源库。

(五)“以美培元”的培育:微课资源开发应用的过程

1.建构“1+2+N”发展模式(见图1)

“1”即实验小学这个课题研究的主阵地,“2”为强大的骨干教师队伍和资源丰富的微课库,“N”为广覆盖的教师和学生,形成层层发展、层层创新、层层辐射的城乡优质均衡发展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内的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1]。

2.打造突出應用实践的实施路径

教学实施是实化、细化和具体化美育教学核心目标的主渠道,是展现师生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梳理教材、确定目标、开发资源、设计微课、应用实践、反思改进。

3.建设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资源平台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于一体内外共联共生的资源平台,以学校资源为主体,以家庭资源为补充,以社会资源为辅助,三方互为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实施成效。

(一)成果影响力

经过11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学校创造性地开发了“以美培元”视域下小学音乐微课资源,形成了音乐学科千课资源库,收录了3580节微课。疫情期间,向全省推送,点击量超过15万人次,后拓展至新疆、广西、山东等全国23个省区,形成“1+2+N”模式全学科微课推广构架。主持人潘丽红在“全国第二届微课与翻转课堂创新发展大会”上做经验介绍。2018年9月实验小学被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评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音乐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1.专家评价

2017年10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项目主任罗志刚到阿城区实验小学调研,对阿城区音乐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给予高度评价。

2018年4月,北京市通州区宋庄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特聘专家陈为明到实验小学参加黑龙江省小学音乐微课现场会,对现场会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实验小学举办了全国第一个音乐微课的现场,微课质量之高、数量之多令人欣喜;微课资源的开发项目令人意想不到;微课资源应用的有效性超出预期;微课惠及群体如此广泛令人感动。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学校将继续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以引领全国音乐微课资源开发与实践的前行。

2.媒体报道

新浪博客、生活报、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哈尔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音乐微课”的实践活动20余次;教育部信息教育中心网站设有《金都音乐》微课专栏。

3.两次现场会

2018年4月23日,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实验小学作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教研基地和教学基地,共同承办了“黑龙江省小学音乐学科微课研究成果展示”现场会,全省27位教师现场上课,实验小学5名音乐教师全员上课。

2021年7月15日,召开了哈尔滨市“小学音乐学科信息技术2.0工程成果展示”现场会;形成了“五线谱式”教师发展梯队,丛森、邓美琪等30多位音乐名师成长为学校中层或校长。

4.专著出版

2018年,团队参与出版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省教育学院研究成果专著《龙音微风———黑龙江省音乐学科农村小微课堂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出版名师专著《会思考的音符》《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

5.成果交流

肖艳音乐名师工作室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联盟成员,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经验交流和专家讲座;有近百人次获得国家、省市视频课奖项。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2020年6月,《中小学音乐教育》刊登《凝心聚力众行志远———阿城区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写真》,2018年7月,《小学音乐微课在农村音乐课堂的实践》一文发表在《成长》杂志上。

2020年疫情期间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推出198节音乐微课服务于全省,作为哈尔滨市云平台主力,学校推出了云课程,形成了优质均衡发展境遇下的农村音乐微课有效应用的策略。同时,多年来坚持为其他学校送教,有效解决了松峰山李店小学、料甸中心小学、交界山城学校、双丰中心小学等农村音乐学科师资不足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以音乐学科为核心的推广扩散局面,带动了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实现了信息技术2.0环境下的城乡互动式教学联网。

学校依托希沃软件,成立了微课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所制作的微课,及时上传至学校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资源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微课资源库中《彼得与狼》《采薇》《反复跳跃记号》等内容分别被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白旗镇中心小学、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互助路小学、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港镇小学、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白山路小学、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甲秀小学、云南丽江宁蒗县烂泥菁乡大拉坝小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青河镇第一小学、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松宗镇中心小学使用,均受到好评。

(二)实践效果

1.学生层面的成效:素养提升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不同知识点,灵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既可以作为拓展资源,又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2.教师层面的成效:成长示范

一线教师是“微课资源”的研发主体,开发应用过程不仅激活了教师教育生命的成长,也让省市区级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音乐骨干教师、农村音乐教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学校层面的效果:互助共享

成果研究过程中,学校成立了各个学科微课研究团队,这些团队不但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更服务于城乡其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的辐射、引领、服务作用。

4.课堂层面的效果:实践创新

“微课资源”使得教学活动超越课堂时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弥补了学生眼界的不足,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小微课,大课堂”。

(三)研究反思

1.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研究的课题不断深入,我们认为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实践。

要引导教师建立个人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努力实现有“活水”、有“活力”的教学课堂,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均衡发展的反思

目前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的措施。倡导名优骨干教师介入到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自己多年形成的宝贵经验、有效做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传授给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支教在促进教育均衡發展,提升一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名优骨干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面对全面、复杂、开放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只靠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微课作为一个“某一知识点”的片段教学视频,从长远发展来看,形式比较单一,还应该开拓更多途径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2022-07-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2]陈之腾.园西教育联盟:紧密联结,让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J].上海教育,20231).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策略”(JJB1320008);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教研“年度关注”重点课题“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XHNZ2018-058)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微课资源小学音乐
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微课资源开发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微课资源在开放大学基层教学点英语课外学习中应用的思考
微课资源与模型的巧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