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光:人民朗诵艺术家

2023-10-11 15:16文/余
国际人才交流 2023年9期
关键词:诗歌朗诵艺术

文/余 玮

一位步履已经蹒跚的老翁离开舞台时,观众全体起立,全场热烈的掌声长时间持续。原来,老人朗诵完一首诗作后,现场观众满眶真切的泪水,意犹未尽,早已成了声音的俘虏。

殷之光,三个字在朗诵艺术这个相对小众却又独具艺术魅力的舞台上是一个符号。他不仅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朗诵艺术家,更是中国朗诵艺术的普及者和倡导者。因为他的朗诵,许多人才知道原来声音可以展现画面、原来声音能让人热泪盈眶。他的声音成为一面旗帜,他所打造的北京朗诵艺术团品牌也已成为朗诵界的一面鲜艳旗帜。

正是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朗诵为专业的艺术团体,第一个在首都文艺舞台上创办“星期朗诵会”这一品牌艺术节目,第一个连续10年自掏腰包为老百姓举办朗诵艺术大赛……臧克家赞誉他“云雀的歌声,唱响着社会主义最强音”,并称他为“诗歌朗诵的功臣”。贺敬之题词“情感万众肺腑,气壮中华河山”予以勉励,并称他为“人民朗诵艺术家”。

接受采访时,殷之光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他相关肢体动作的配合,感染着我,似乎把我带到一个舞台现场。“朗诵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过朗诵者声情并茂的完美演绎可以让一首诗活起来,赋予新的生机。诗歌本来自民间,我们通过朗诵把诗归还给人民。”

当年的刑事侦查员却为舞台而生

一提起电影《铁道游击队》,不少人就哼唱起那朗朗上口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曲调悠扬婉转,抒情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相得益彰,让它成为微山湖畔最美的歌谣。然而,它的词作者芦芒却并不为公众所熟知。芦芒曾是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副秘书长,工于诗歌和书画。受访时,殷之光说芦芒是自己的恩师。殷之光与芦芒的交情还得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

殷之光出生在上海,是伴随着黄浦江的涛声和海关的钟声长大的。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尤喜朗诵。“我这‘南腔’人偏喜欢‘北调’。我刻苦学习普通话的结果是单位领导很重视我。”很难想到他的第一份工作和艺术搭不上关系,他曾是一位爱说爱笑的刑侦警察,每天面对的是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和复杂诡秘的犯罪现场。他和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热情而勇敢,并且喜好读诗。

当时,上海公安业余艺术团成立,殷之光参加了其中的话剧团。在上海市总工会的支持下,他参与创建过中国第一个朗诵艺术团——上海工人业余朗诵团,在朗诵界崭露头角,并担任副团长。他和20多名团员经常深入机关、学校甚至走上街头演出,活动红红火火。

业余时间,殷之光出演话剧、参加朗诵会,经常会出现在各种文艺场合,很快在系统里小有名气,同事都喜欢这个多才多艺的“小殷”。“有一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朗诵会,其中一首诗《我乐于为双钱牌轮胎写诗的广告》是芦芒写的。我在上海文化广场万人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我与芦芒结缘相识,并得到他的赏识。”

殷之光透露,他的本名殷新宝,殷之光是芦芒给起的。“1958年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在全国挑选年轻演员。我考的是无实物表演,扮演一名侦查员勘查案发现场。提取指纹、拍摄现场、提取遗留物等表演自然手到擒来,我当了8年公安民警,命案、火场、盗窃案现场都去过。他们听了、看了我的朗诵和表演,我就被选中了,上海当时就选了我和陈铎(后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两个人。”

殷之光在晚年还感激上海市公安局的老领导和支持他的战友们,“那会儿我干刑事侦查都8年了,调动时问我的意见,我怎么说啊……我这人干一行爱一行,我不能说喜欢朗诵就不务我的‘正业’了。可以说是上海市公安局的领导和战友们最后把我‘抬’进了朗诵艺术的殿堂,他们希望‘小殷’的朗诵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能让全国人民都喜欢!”

1958年9月,钟情朗诵艺术的24岁的殷之光,告别了刑事侦查员的生涯,和陈铎从上海坐火车来到北京。“临行前,芦芒给我赠名殷之光。芦芒说:小殷,你到了北京,要有更大的作为!殷是红色的意思,希望你能在北京的大舞台、在广播电视中放射红色光芒,能让大家在央视听到你的诗歌朗诵!”

从此,殷之光闯进了专业文艺的殿堂,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剧团第一代广播、电视剧演员,与朗诵事业结缘终身。20余部广播剧、电视剧和舞台剧的演出,以及100余篇文学作品的朗诵实践,使殷之光的朗诵艺术炉火纯青,他成为一名深受群众喜爱的朗诵艺术家。

1962年,《诗刊》社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的主流朗诵如火如荼,群众中也涌现出一大批朗诵爱好者。殷之光坐不住了,他在工会领导的支持下,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创办了第一个“职工业余朗诵讲习班”,专家讲课、热情辅导、观摩演出,搞得有声有色。当年的一些团员,后来有的干上了表演专业,有的晚年仍活跃在群众文化活动中。

1963年10月,殷之光参加由《诗刊》社在北京召开的朗诵艺术座谈会。随后,他团结在京话剧、电影演员中积极参与并对朗诵艺术颇有研究且有一定造诣的著名艺术家苏民、朱琳、王晓棠、林兆华等,在中国作协和北京市文联等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探讨、发展和实践朗诵艺术为宗旨的北京话剧电影演员业余朗诵研究小组。殷之光坚信,朗诵这朵艺术小花,一定会成为一朵最接地气的艺术奇葩。在文艺百花园里,它一定会散发出独特的芳香。他使朗诵活动风生水起,红遍北京,带动了全国,并在北京举办了多场丰富多彩的演出,而且还下到基层,把朗诵送到了农村。

1963年,殷之光学习借鉴中央乐团举办“星期音乐会”的经验,在首都舞台上成功创建了“星期朗诵会”的品牌节目。

2012年6月12日,殷之光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京张心连心·情暖泥河湾”晚会上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刚开始,为举办诗歌朗诵演出,他和朱琳等4人与中央电影院(现为北京音乐厅)的负责人协商,租场地。听了他们的想法,影院的经理面露难色:“这票,八成卖不出去吧。谁愿意花钱来听大家朗诵大白话?”当时的场租大约300元。殷之光听罢,当即摘下自己的手表放在桌上,诚恳地说:“票能卖多少我们不计较,观众有多少不要紧,如果只卖出一张票,只要有一个真心热爱诗歌的人前来,我们都会照样演出。我家里还有台不错的收音机。至于场租,即使卖掉我的手表和收音机,也不会让您为难。”经理被感动了,答应试试。

17岁作为刑事侦查员的殷之光,开始学习朗诵艺术

这场演出出人意料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首都几家电台对此进行了转播,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人们像潮水般地涌向音乐厅,买门票的人排成了长龙,演出门票开票不到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而众多没有买到门票的人也不愿败兴而去,他们围着影院外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车,透过车窗聆听着从剧场里传出来的诗朗诵。演出结束,很多观众还热情地要求加演。于是,殷之光和几名同伴随后一口气连演13场,场场爆满。“朗诵风潮”席卷京城并风靡其他城市,这让殷之光深感欣慰……

然而风云突变,“文革”来临,几个浊浪将许多美好一股脑儿打翻,这一节目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后,殷之光经过不懈努力使“星期朗诵会”又得以在首都舞台上重放异彩。但是,不久又由于资金等多方面问题而中断,此时已是古稀之年的殷之光含着热泪与热情的观众暂时告别。

如今,虽然走起路来步履略显蹒跚,但殷之光说话中气十足、洪亮清朗,并且思维敏捷。接受采访时,殷之光动情地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了舞台上,那就是为自己树立了一块纪念碑。在最后我病重的岁月里,我要请求大夫批准我站在舞台上为老百姓朗诵最后一次诗歌。”

殷之光,视朗诵为生命的殷之光,是音——之光!他的人生可概括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一件大事——朗诵”。他似乎专为舞台而生,声若洪钟,浑厚、有穿透力,往往不需话筒,每个字都可不费力地传到你的耳朵。

一粒种子发芽后在民众的心田里茁壮成长

1963年,殷之光邀请北京话剧电影演员业余朗诵研究小组的艺术家们,在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举办了北京市第一个“青年学习朗诵训练班”,并亲自讲课、辅导。一辆半旧的自行车是他的“专车”,一个面包、一碗开水就是他的晚餐。甚至在停电的夜晚,他点上蜡烛为学员们讲课,而且热情洋溢、激情满怀。没有一毛钱的收入,他干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文革”不期而至,可那粒“为朗诵寻找一席之地”的种子却深埋在殷之光的心里。直到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这粒种子才终于破土而出。1979年,“北京朗诵艺术研究会”在殷之光的推动下成立。

殷之光在《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各大媒体倡导朗诵艺术,明确提出“朗诵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他指出,朗诵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它集文学性、思想性、语言艺术性、广泛的群众性于一身;强调诗歌朗诵在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他从理论到实践大力弘扬朗诵艺术及其社会功能。

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星期朗诵会”在首都舞台上如火如荼开展的高潮期,首都文艺舞台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殷之光心中郁积了很久的想法又苏醒了:歌舞团、话剧团、表演团……各种文艺团体争奇斗艳,然而朗诵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自己的专业团体呢?

早在1963年3月,殷之光参加中国作协慰问团来到大庆,为大庆石油工人鼓劲加油。这次大庆之行有一个插曲:在途经哈尔滨时,殷之光见到了时任大庆市委书记任仲夷,他对殷之光说希望你能成立朗诵艺术团,到我们这里来演出。回京后,殷之光四处奔走呼吁成立中国朗诵艺术团,老舍、臧克家、光未然、田间、艾青等作家、诗人都在他的倡议书上签字以示支持。

1981年,殷之光开始筹建朗诵艺术团。他四处奔波,可谓是“跑断了腿,说干了嘴”。1983年,为了钟爱的朗诵艺术事业,殷之光毅然决然辞去了令人万分羡慕的中央广播文工团演员剧团的“铁饭碗”职务。这年4月23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们的支持下,经北京市文化局批准,殷之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诗歌朗诵为专业的表演艺术团体——北京朗诵艺术团。

在当时文化机构大多是事业体制的背景下,北京朗诵艺术团却没有资金支持、自负盈亏。为了筹集经费,殷之光和十几名团员在北京骑着自行车、背着手风琴,走街串巷、到处演出。他们被誉为“城市里的乌兰牧骑”。

殷之光回忆建团之初的窘境时笑着说,他捡废品和砍价的功夫就是那会儿练出来的。“最初是从别的单位借了三间平房,门窗桌椅都得自己想辙,能修的修,能捡的捡。当年,我发明了用打鼓为朗诵配乐,效果非常好。我最初用的鼓就是从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买的,大中小三号,150—200元一个,大号我砍到100元,交钱时我跟摊主说,那两个鼓也卖给我吧,中号的我给80元,小号的50元。摊主说您可真会砍价儿!鼓架子也是我自己买材料找人焊的,漆是我自己刷的。那会儿我经常到外地演出,睡觉就在学校拼几张课桌解决,吃饭有面包和水就行。”

20世纪80年代,这个没有奖金、没有公费医疗的艺术团,刚刚略有盈余就第一时间向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捐了300元,还认购了1000元国库券。“搞朗诵,收入和付出是否成正比,不是我考虑的,而由市场决定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的。但是只要老百姓喜欢听我们的朗诵,我们就去演出,义不容辞。以前多的时候一天要赶三场,一年200多场演出。这几年,主要是腰不好。舞台是站上去的,不是占上去的。所以我一直在坚持治疗、服药,越是这岁数,越怕让观众失望。”

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传世名作《满江红》,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殷之光曾独创击鼓朗诵,声情激越、气势磅礴,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此时的他纵情朗诵,气冲霄汉,像一位出征的战士。他的朗诵、他的呼唤,就如同掏出自己那颗跳动的心,似在邀你跳出战壕、跟着他去冲锋陷阵。

对于殷之光来说,朗诵不仅仅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也是对生活和梦想的讴歌。一开口朗读,就是生命的绽放。瞬间,这位高龄老人俨然是一个小伙子!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技巧,每一句背后都是热爱、热烈、激昂,舞台上的他似一个任性的、不老的、充满童真的孩子。

有人曾这样形容殷之光:“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惊涛拍岸,喷发的激情如振翅的海燕,直插云天!字字含情,让我泪流满面。他的声音,震动我的耳鼓,永驻我的心田。他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能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自己紧紧抓住,他善于调动观众的情绪,与观众对话、交流,融成一体。他之所以能让观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正源于他在台上的激情和真诚。

采访现场,殷之光声情并茂地即兴朗诵起来我的一首有关雷锋主题的新诗《一首诗》:“有一首诗22岁,却不朽/有一首诗一米五四,却巍峨/有一首诗是一个人,更是一群人……”自接触诗稿到朗诵,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他不仅一字不差,而且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把握得精准到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似乎一朗诵起来,立马容光焕发。相信曾有机会在现场看过他朗诵的观众,都会被他那真挚奔放的感情、铿锵有力的声音、节奏鲜明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感染。

殷之光矢志借朗诵的力量,为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殷之光说,诗歌通过朗诵传播开来,可以起到鼓动、宣传、教育的作用,朗诵也可以推动繁荣诗歌的创作。北京朗诵艺术团就是本着把诗歌传递给更广泛人群的宗旨建立的,不仅从实践上扩大了诗歌朗诵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和巨大影响力,而且从理论上丰富了诗歌朗诵的艺术内涵。因此,人民群众更习惯地称它为“千年诗国的云雀”“建设精神文明的轻骑兵”。他因为一生从事诗歌朗诵艺术传播而被授予“百年新诗贡献奖——朗诵贡献奖”。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朗诵作品的体裁由诗歌拓展到小说、寓言、童话、故事、戏剧片段等;朗诵形式由独诵、集体朗诵发展到化妆朗诵、配乐朗诵穿插歌曲演唱等众多形式。北京朗诵艺术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这位人民朗诵艺术家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走遍祖国大地,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观众是工人、农民、军人,还是教养所的失足少年;不论舞台是容纳万人的人民大会堂,还是某个区县小学的小礼堂,更不论劳务费的多寡,他都用最豪迈的声音将朗诵送到人民群众的耳朵和心灵深处,甚至不顾身体的疲惫和重病坐着轮椅上台演出。

如今,殷之光更愿以“朗诵者”自称。“艺术家、大师太多了,我就不凑热闹了。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其次是要有梦想,绝不能为名利所动摇。”殷之光常对身边的人说,正是岁月磨砺出的执着,使他追逐梦想的脚步越走越坚实。

诗与朗诵是精粹的语言与最美的声音相遇

1984年至今,殷之光带着著名诗人王怀让的力作《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他那饱满的情感,他那掷地有声的每一个词语,他那每一个断句、尾音带出的韵味,每一个腔调、每一声气息,都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如今,这首诗已成为殷之光的符号。

“诗是人类语言的精粹,是最美的声音。我是从小在广播中收听着孙道临、黄宗英、李默然等艺术前辈的诗歌朗诵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身体力行的奉献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不断进取、不要懈怠,勇敢走到今天。”殷之光的足迹踏遍祖国东南西北,先后在电视里、广播中、舞台上、人民群众中朗诵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散文、故事、寓言等文学作品总计400余篇,而且每一篇都被他演绎得引人入胜。

然而,不幸的是,除一小部分外,由于年代久远及当时具体情况等原因,许多作品的朗诵资料我们很难再看到了。但是,这些诗篇将永远像里程碑一样树立在我国朗诵史上,记录着殷之光朗诵艺术人生的每一次前进。正如诗坛泰斗臧克家为他的题词中所说的那样:“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你为朗诵艺术奋斗了半生,神州大地回荡着你诗的声音,火热的激情鼓舞了千万人心。”

1957年1月,第一本全国性诗歌刊物《诗刊》创刊。身为发起人之一和第一任主编的臧克家,在任职的9年间,非常注重诗歌朗诵活动,并为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作出很多努力。臧克家曾对殷之光谈道:“诗歌就需要朗诵。就像是一本躺着的书,让它能从抽屉中爬出来,从书架上跳起来,从房间里面插上翅膀飞起来,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几十年来,殷之光以火热的激情对朗诵艺术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在他看来,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诵,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会从书卷中跳出来,迅速、及时地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它们的教育和美育作用。

1986年元旦前夕,殷之光参加北京慰问团在赴老山前线临行前,特地登门请臧克家为老山官兵们写一首诗,说要带到前线为战士们朗诵。已入耄耋之年的臧克家被对越自卫反击前线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早有此愿,于是欣然命笔,很快写出了《生命试卷的鉴定——向老山抗越前线战士们致敬》一诗。在南疆战场战士们战斗前的誓师大会、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在几千人的集会上,殷之光高声地激情朗诵着这首诗。

臧克家的女儿臧小平曾回忆:“年轻战士从猫耳洞写来铿锵誓言,刊登这首诗的战地诗报寄到了父亲手中,前沿部队政治部和一位团政委写来了激情洋溢的信……之光先生还捧回了一株栽种在罐头筒中的‘老山兰’,这是前线官兵们送给父亲的礼物。老人珍爱地把它置于卧室书案的右首,它给父亲增添了绿意和生机,增添了一份爱和浓浓的深情。”

“诗歌,一种是眼睛看的,慢慢欣赏品味;另一种是念的,如俗话说‘三分诗,七分念’,让诗歌再次燃烧,在舞台上活起来。我看了不少诗歌,适合朗诵的太少了。”殷之光坦言,“有的诗人只满足于写给自己看,群众看不懂,就很难朗诵。朗诵者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有适当的动作表演,慷慨激昂与亲切自然要处理得当。”

中国诗歌朗诵艺苑里的一面旗帜

2004年,年已古稀的殷之光创办了“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报名者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门槛不高,特色鲜明,纯粹是为了推动和繁荣群众的朗诵活动,服务于广大朗诵爱好者。大赛为了保持比赛的纯洁性,不接受企事业单位的任何赞助,不收取参赛者的任何费用,所有支出由殷之光个人自掏腰包。从策划组织到奖杯购买,殷之光为了节省预算,无不亲力亲为,比如为大赛准备奖杯,都是自己骑着小自行车去天意批发市场购买。殷之光笑着说:“一个奖杯商家开价100块钱,我就跟他砍价70元,最后80元成交。每年都去那个摊上买,后来卖奖杯的都认识我了,见着我就说:老爷子又来了?又搞大赛了?”场地、灯光、音箱、证书、奖状、给工人的补贴……每届比赛都精打细算。虽然没有丰厚的奖金、华丽的证书,有的只是普通的奖杯、简易的纪念证,但大赛为广大朗诵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热爱朗诵的百姓赛得起、赛得舒心、赛得酣畅。据殷之光留意,参赛者小到小学生,大到80多岁的长者,最让他欣慰的是,随着大赛的逐年开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朗诵人才,许多优秀选手在基层或是自己的单位成立朗诵团体,群众性的朗诵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勃发,朗诵活动在公园、社区蓬蓬勃勃地活跃起来了。

1963年3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第一场“星期朗诵会”演出结束后,殷之光(左四)拜会诗坛泰斗臧克家老先生(右),并就诗歌朗诵艺术亲切交流

2019年8月,“殷之光朗诵俱乐部”成立,这是由首都广大专业和业余朗诵工作者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的公益性组织。俱乐部成立后不定期举办各种朗诵艺术实践活动,为大家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切磋、研究、提高朗诵艺术的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让中国经典作品伴随朗诵之声走进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内心,让朗诵艺术在群众之间开花结果。

在生活中,殷之光就是一个激情洋溢的人。他不遗余力地为弘扬朗诵艺术、培育朗诵爱好者而长年累月地深入大中学校,奔波开讲座、做辅导,忙得不亦乐乎。明知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他也毫不在乎,乐此不疲。

活到老,朗诵到老。长期以来,殷之光为繁荣发展我国的朗诵艺术事业孜孜不倦地作着不懈的努力,是中国诗歌朗诵艺苑里的一面旗帜,曾获第十五届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第二届中国终身荣誉诵读艺术家称号。这么多年来,殷之光对每一场演出都追求完美。题材选择上,从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伟人,到歌颂各行各业的劳动群众、歌颂自然山水;朗诵形式上,从配乐,到钢琴伴奏,再到独创击鼓配乐朗诵。他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丰富了朗诵的内涵,更推动了朗诵艺术的前进。他将朗诵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晚年的殷之光宝刀未老,激情不减,雄风犹在。他一方面致力于探索朗诵艺术的新发展,在朗诵表演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一方面热情培养一代新人,使朗诵艺术薪火相传,一直活跃在朗诵艺术的舞台。臧克家还曾如此题词:“你的一张口打动多少人?到处传播社会主义最强音。一腔热情像翻腾的沸水,你是诗歌朗诵的一名功臣!”

岁月芳华,他的故事如同醇酒,而这故事还在继续。朗诵,于他而言并不只是一份爱好或工作,早已成为他用生命写就的诗歌。他的一句“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想说——我这辈子没有虚度”让人感动!

猜你喜欢
诗歌朗诵艺术
纸的艺术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诗歌朗诵会举行
因艺术而生
Migrant Worker Poets Recite Works in Hangzhou
艺术之手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中韩诗人诗歌朗诵会
爆笑街头艺术
多看一眼
巧用修辞 生动描画
北京举办第二届诗歌朗诵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