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原理的智能握力管理平台在门诊PICC 病人中的应用

2023-10-13 07:44吴凯平
护理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握力置管上肢

朱 青,秦 黎,金 叶,吴凯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213000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其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但置管留置时间一般较长,加之维护管理不当可能引起多项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血栓在既往报道中发生率高达25%[1],会造成非计划拔管,增加治疗时间与费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 学 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指 出,对 于PICC 病人可通过功能锻炼预防血栓[2]。国内研究也表明,手部握力功能锻炼能够促进静脉血液循环,减少导管并发症[3]。但临床常规握球锻炼形式单一、握球力度难以掌握,PICC 病人依从性普遍较低,影响功能锻炼效果[4]。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手机的进步,应用物联网原理开发设计智能锻炼管理软件逐渐受到青睐,其趣味性、规范性、规律性在提高病人依从性、促进规律锻炼方面大有裨益[5]。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物联网原理的智能握力管理平台在门诊PICC 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12 月在我院门诊行PICC 的148 例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理检查确诊恶性肿瘤;年龄>18 岁;首次行PICC,需要PICC 门诊维护;专科护士操作置管,穿刺一次成功;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具有智能手机使用能力;置管前凝血指标、上肢活动能力正常;病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视听障碍、认知障碍者;有心、脑等脏器严重疾病;肿瘤终末期或病情危重者;凝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者;存在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腋下淋巴肿大、血管畸形等);既往有阿司匹林等药物长期治疗史、血栓史。脱落及剔除标准:因病情恶化或个人非疾病原因退出、失访病人;PICC 提前拔除者;未按时行门诊维护者;不配合临床检查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8 例病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4 例。干预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 例(1 例失访、1 例个人原因退出),观察组脱落1 例(个人家庭原因选择跨地区治疗),最终对照组72 例、观察组73 例完成本研究。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知情同意。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病人均采用同公司生产的PICC 三向瓣膜式导管,4Fr 型号,内径0.85 mm,长度60 cm。置管前向病人讲解导管应用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发放PICC 健康教育手册。由取得静脉输液护理资质的PICC 置管专科护士评估后完成操作,置管后给予相应的导管维护。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握力球锻炼。PICC 置管后,发放配套握力球1 个、上肢运动知识手册1 本、握球锻炼日志本1套。由专科护士指导病人握球锻炼、记录锻炼日志、观察导管情况及并发症预防事项。握力球锻炼方法为:置管24 h 后开始置管侧上肢锻炼,置管侧手握球,力量挤压使球体积缩小至1/2 左右后保持握紧状态10 s,松10 s,紧松比1∶1;每日锻炼3 次(早、中、晚),每次锻炼10 min。锻炼日志主要记录锻炼时间、天数、置管侧皮肤颜色等,每周门诊导管维护时由专科护士核查,评估病人锻炼情况,及时指正,鼓励病人坚持。

1.2.2 观察组

进行基于物联网原理的智能握力管理锻炼。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扩展与延伸的网络,能够将信息传感器与网络相结合,实现人、物、机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互联互通。物联网应用基本原理见图1。本研究中智能握力管理平台主要基于物联网原理实现应用,PICC 置管后由专科护士协助病人安装智能握力管理应用软件,发放配套连接的椭圆形智能握力球(硅胶材质,内置蓝牙、动作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中的智能握力管理应用软件相连接。智能握力管理应用软件设有锻炼模块、体感游戏模块、握力交友模块、日志模块、健康知识模块、答疑模块。智能握力管理平台应用中,PICC 置管病人功能锻炼及相关干预内容主要为:1)锻炼模块。病人置管24 h 后开始置管侧锻炼,一是置管侧手抓住握力球以80%的最大握力握紧2 s,松2 s,紧松比1∶1;二是拇指置于球底部,四指置于凹陷处,匀速捏握;三是规律旋转手腕。各动作每组20 下,每日锻炼3 次(早、中、晚)。智能握力球通过蓝牙与感知终端(传感器、移动设备)即智能手机相连接,可同步设置有效握力值(有效握力值=最大握力值×80%),平台层通过云储存、大数据、人工智能锁定握力值并生成握力数据,病人握力锻炼时传输终端(GPRS 传输、ZigBee 传输、WiFi 传输、蓝牙传输)会传输数据至感知终端,从而观察到握力大小,并在病人进行握力训练时实时提示握力大小,记录训练内容、时间,评估握力是否达标;同时存放固定的握力训练教学视频,帮助病人正确训练;若训练不合格,平台会向医护端、病人端(以及家属端)发送提示消息,督促病人训练,专科护士也可通过电话、微信联系病人或家属了解情况并督促训练。握力训练数据会自动储存传输,医护人员实时查看、监测、分析,根据病人的病情动态进行握球力度调整。2)体感游戏与交友模块。该模块是基于握力训练设计的力度适当的运动游戏,根据平台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模式,可自动匹配同类型用户参与游戏体验,病人可在平台交友,共同游戏,增加趣味性,游戏次数每日3 次,以防病人训练过度。3)健康知识模块。通过预处理平台的计算,数据链路协议的近距离通信、远距离通信、WiFi 传输以及数据平台的云储存功能,智能握力管理平台可投放PICC 置管护理与管理宣教文案、视频、图片并实现长期储存以备病人随时观看,平台定期推送知识点,并且每周门诊PICC维护专科护士提醒病人查看宣教知识。4)日志模块。只需记录置管侧肢体状态,明确是否肿胀、疼痛、皮温上升等,平台可初步评估、提示并发症发生风险,通过IPv4、IPv6、RARP、IGMP 互联网通信协议,平台日志可同步至医护端,医护人员实时查看、监测、辨别,帮助病人第一时间就诊。5)答疑模块:平台应用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使得客户端能够发送给服务器消息以及能得到响应,病人存在疑惑时可随时在平台留言,专科护士解答,其他病人也可查看答疑区的既往疑问,借鉴经验。基于物联网原理的智能握力管理平台总体框架见图2。

图1 物联网技术基本原理

图2 基于物联网原理的智能握力管理平台总体框架

1.3 观察指标

1.3.1 上肢静脉血流动力指标

于置管前及置管后2 周、4 周,采用PHILIPS 彩超仪(7~14 MHz 探头频率)测量病人腋静脉单位时间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

1.3.2 并发症

由专科护士评估记录置管4 周后病人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栓、静脉炎、穿刺点红肿、堵管、穿刺点渗血等。

1.3.3 锻炼依从性

采用白霞等[6]研制的锻炼依从性问卷,包括锻炼注意事项、握力锻炼、主动寻求帮助、锻炼监测4 个维度,共16 个条目,采用4 级评分,0 分表示根本做不到,3 分表示完全能够做到,总分0~48 分,得分越高说明PICC 病人依从性越好。

1.3.4 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病人满意度,总分0~10 分,≥8 分为满意,6~<8 分为一般,<6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双侧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上肢静脉血流动力指标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比较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置管前,两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 周、4 周,两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降低(P<0.05),但观察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上肢静脉血流动力指标比较(±s) 单位:cm/s

表2 两组上肢静脉血流动力指标比较(±s) 单位:cm/s

项目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例数73 72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73 72置管前17.25±2.36 17.54±2.47-0.721 0.472 11.17±2.05 11.39±2.21-0.620 0.536置管后2 周16.02±2.71 14.38±2.26 3.951<0.001 9.85±1.87 8.71±1.62 3.920<0.001置管后4 周14.69±2.15 12.98±2.03 4.923<0.001 9.12±1.48 7.63±0.92 7.268<0.001

表3 两组上肢静脉血流动力指标不同时点成对比较检验结果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2.74%)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炎、穿刺点红肿、堵管、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锻炼依从性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锻炼依从性比较(±s) 单位:分

表5 两组锻炼依从性比较(±s) 单位: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例数73 72锻炼注意事项12.37±0.72 8.40±0.79 31.477<0.001握力锻炼10.99±0.26 7.33±0.67 43.025<0.001主动寻求帮助10.09±0.41 6.21±0.63 44.022<0.001锻炼监测7.12±0.33 4.39±0.54 36.439<0.001总分40.57±0.94 26.33±1.17 80.602<0.001

2.4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目前,PICC 病人尚无统一的上肢功能锻炼方法,尽管近年来握球运动锻炼方法层出不穷,但运动频次、时间不一,肿瘤病人上肢运动不适当可能造成不良事件如导管移位、感染等[7]。临床常规握力球锻炼偏机械化,模式单一,锻炼内容难以量化,病人意愿不高,且缺乏正性反馈易降低病人积极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锻炼依从性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握力管理平台应用于PICC 病人有助于增强锻炼依从性。物联网能够将信息传感器与网络相结合,实现人、物、机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互联互通,配套智能握力球中含有传感器,能够自动测量握力,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在智能握力管理平台中显示,并可记录锻炼时间、效能,确保病人锻炼方式准确,同时给予病人反馈,增强其积极性[9];体感游戏增强了锻炼趣味性,握力交友使得病人更具有锻炼动力[10]。且在物联网技术下,病人锻炼数据可同步到病人端、家属端、医护端,便于全面督促病人按时锻炼,间接提高依从性。此外,国内庞志明等[11]研究表明,置管后7 d、1 个月以及3 个月,2 s 握球组血栓、静脉炎发生率与10 s 握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 s 握球组在置管7 d、3 个月时的依从性相比10 s 握球组高。提示2 s 握球运动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反而能提高锻炼依从性。考虑为化疗病人机体状态下降,更大的机械性活动量可能增加疲倦感、消极感,影响锻炼依从性[12]。

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血流速度减缓、血液高凝以及血管内膜受损[13]。PICC 置管过程可刺激血管收缩,影响血液流动;加之肿瘤病人多伴促炎因子与促凝物质释放,干扰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部分病人担心活动影响导管位置,会减少置管侧上肢活动,也可引起血流速度减缓[14-15]。相关研究表明,规律的上肢运动能够改善置管病人局部血液循环[16]。本研究结果显示,置管后2 周、4 周,两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但观察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智能握力对上肢静脉血流动力的改善更有利。智能握力管理平台可根据病人情况设置握力值,实时监测握力大小与锻炼情况,帮助病人形成规律运动,规律握球运动可促进手掌、前臂肌肉收缩,对静脉形成规律挤压作用,促使静脉血流速度维持或加快,改善局部微循环[17]。丁月华等[18]研究表明,规律握球运动组置管4 周后静脉血栓率(5.45%)明显低于常规握球组(21.8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2.74%)低于对照组(12.50%),观察组病人满意度(97.26%)高于对照组(84.72%)。提示智能握力管理平台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血栓发生风险,这可能也与病人锻炼依从性提高有关。

4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握力管理平台应用于PICC 病人有助于增强病人锻炼依从性,改善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本研究局限在于单中心研究、样本量不大,且为初步研究,主要观察近期效果,后续将进一步开展长期效果观察的大样本量研究。

猜你喜欢
握力置管上肢
巧练握力益康寿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不容忽视的握力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能锻炼握力的伞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