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建筑专业“四域四式”社会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13 07:29钱琴梅
职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建筑专业社会服务

钱琴梅

摘 要: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本文针对中职建筑专业社会服务类型单一、资源分散等问题,提出建筑专业应靶向技术培训、技术研发、综合协作和文化传播四个专门领域,分别提供定制式、分层式、聚合式和辐射式四种服务,建立“四域四式”的社会服务模式,以形成更全面更精准的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社会服务 “四域四式” 建筑专业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中职建筑专业社会服务‘靶向精准赋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SC279)的研究成果。

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

一、“四域四式”社会服务模式的内涵

“四域四式”社会服务模式是指中职建筑专业社会服务靶向四个专门领域和提供的四种服务方式。四个专门领域分别是行业培训领域、行业技术领域、行业协作领域、行业文化领域,四种服务方式分别是定制式、分层式、聚合式、辐射式。“四域四式”社会服务模式依据建筑专业特点和现有服务基础,创立或依托相关核心平台,适当扩大服务领域,对四个社会需求强烈的重点领域开展服务对接,并根据不同领域的各自特点,分别采用更为精准的服务方式:在行业培训领域开展基础定制、专题定制和高端定制三个方向的定制式服务;在行业技术领域开展基层设点、中坚联合和顶层协作三个层次的分层式服务;在行业协作领域联合“政行企”,建立以跨界协作中心为核心的多元聚合式服务模式;在行业文化领域建立围绕职业体验中心的活动辐射式服务模式。四个领域、四种方式,以精准靶向对接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二、“四域四式”社会服务模式的实践

(一)定制式服务行业培训领域

笔者所在学校联合建设行业主管的职工培训机构,将具备条件的职工培训机构引入校园,探索更紧密的培训一体化合作。双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根据行业需求,靶向岗位工人、技術骨干、管理人员开展定制服务,扩大培训服务供给,打造地市级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旗舰共同体。

1.常规岗位培训“基础定制”

根据行业企业常规岗位工种培训需求,进一步扩大基础培训覆盖面,向所有建筑企业分类提供更全面、可定制的岗位工种基础培训菜单,包括建设行业普通工种培训、建设领域现场管理岗位培训、建筑行业三类人员安全培训、建筑施工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与城建职工培训机构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基本需求,扩大培训品种和规模,弥补了培训机构在场地、设备、师资、技术上的不足,为向中小企业普及岗位技能培训创造了条件,助力企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专项技术培训“专题定制”

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围绕专业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及前沿问题,为建设行业技术人员拓展定制化的专题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提出需求,由校企一体化培训共同体合作开发培训项目,依托中职学校师资及建设行业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研讨研修、现场取经、网络学习等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了给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便利,笔者所在学校与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建设行业继续教育网络直播学习平台和十余门专题课程资源,培训讲师可通过互联网远程提供专项培训服务。

3.高级管理培训“高端定制”

针对新时期建设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为了提高建设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高品质管理意识与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与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调研企业管理层需求,依托合作院校和大型企业的资源,面向企业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开展定制化的高端管理培训。通过开设有专题指向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高级研修班、听取专家讲座、参观标杆工地、学习典型成果等形式帮助建设行业管理人员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二)分层式服务行业技术领域

由创新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牵头,笔者所在学校组建校企联合创新团队,结合产教融合项目,靶向技术服务、创新研发、标准编审,以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站、技术研发攻关小组、联合专家小组等组织形式,将技术服务精细分层,提高服务供给质量。

1.岗位技术服务“基层设点”

笔者所在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学院的基础上,阶段性地派出专业教师入驻企业生产一线,设立技术服务站,一边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与企业共同开发现代学徒制课程资源,一边为企业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一线的工艺工法等技术问题。2019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在当地智能家居产业园设立了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以此作为“政、校、园、企”合作调度中心,指导和协调各企业在产业园的技术服务站工作。

2.技术创新研发“中坚联合”

以校企共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契机,笔者所在学校一边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模块化教学创新,一边组建科研项目团队,推荐专业骨干教师进入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调研行业需求,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及市场动态,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参与技术研发,开展联合攻关,提供以产学研合作为导向的科研服务。笔者所在学校在管理机制上为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研发团队的技术研发和国家专利申报提供保障,并积极鼓励将研发成果真正投入生产,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学校教学资源。

3.技术标准编审“顶层协作”

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平台,加强专业骨干教师新技术培训研修,重点加强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楼宇智能化、BIM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研修。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业协会和学会的牵线搭桥,推荐专业技术扎实、行业认可度高的名优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参加国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或审定,相关技术文件、软件或培训教材的编制或审定。

(三)聚合式服务行业协作领域

笔者所在学校联合“政行企”,设立了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筑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以此为核心,靶向建设行业各项综合性协作任务,加强合作,将行业基地、鉴定站点、学术智库等资源聚合,解决行业协作的资源孤岛化、组织分散化、服务不均衡问题。

1.行业基地聚合

通过行业协会牵线搭桥,在建筑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设立市级建设行业协会各分会的教育培训基地,汇聚各分会的服务资源,将其与学校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完成区域内建设行业教育培训服务的全覆盖,初步形成扁平高效的“政校行企”服务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校的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优势,使学校成为本地区承担行业内培训、竞赛、考试等活动的基地。

2.鉴定站点聚合

在嘉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指导下,依托建筑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产教融合的职业技能鉴定站点,为社会提供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工种培训和鉴定服务。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资格种类,特别是新技术工种的考评员准备和设施设备准备,实现区域内建设行业主要工种鉴定的全覆盖。申报和建设国家“1+X”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试点学校和考核站点。

3.学术智库聚合

笔者所在学校联手土木建筑学会和職教集团,联合高校和企业智库,发挥人才高地和资源聚集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承担一定的调研和科研任务,组织开展更多更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依托合作高校资源,在建筑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设立网络教育学习中心,为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为技术人员的专业成长、学历提升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辐射式服务行业文化领域

在学校文保遗址基础上建立古建筑职业体验中心,以此为核心,面向中小学生、外国留学生、社区群众三类不同受众的需求,开放办学,共享教育资源,传播建筑文化之美。

1.中小学研学体验辐射

联合区域内中小学校,组织研学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配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在研学体验活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留学生文化交流辐射

与周边高校合作开展外国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线上共游江南古建筑,线下共享木作体验课,了解榫卯结构,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3.社区文化共建辐射

面向社区群众开放古建筑职业体验中心,分享古建筑线上微课,推进学校文化服务进社区,共建社区文化生态圈。

三、小结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四域四式”社会服务实践,建筑专业社会服务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不再局限于技术培训,延伸到了技术研发、综合协作,甚至文化领域。分层、定制的服务项目确保不同层次的需求均能获得相应的积极响应和较为精准的服务体验。在实践中形成了以跨企业培训中心、古建筑体验中心等为代表的服务平台,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高效利用。由此,笔者所在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行业服务效能,社会服务能力无论是体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宵,唐飞,黄雪竹,等.浅谈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开展途径: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6).

[2]王存芳,刘小庆.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社会化服务功能建设路径的探讨: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8(8).

[3]吴伟,朱亚丽.职业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构建:南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7(23).

(作者单位: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建筑专业社会服务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职建筑教学改革的探索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中职建筑专业实训课教学的开展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融合MOOC,推动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浅论如何在中职教学中体现建筑专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