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生活,实验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路径探讨

2023-10-14 21:59王瑜萍
今天 2023年23期
关键词:化学科学溶液

王瑜萍

(盛泽第一中学 江苏 苏州 215200)

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同学们所处在的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同学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应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化学基本观念和规律……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重视跨学科时间活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他们能够对客观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抽象的分析和理解,特别是在化学实验中,他们在科学的化学实验知识技巧的助力下,对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展开积极地理解和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中,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来进入到对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探索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实验中探索和发现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知识和原理,在实验中建构科学的知识经验,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系。接下来,本文即以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生活教育理念与化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1.生活游戏,点燃学习兴趣,促进生活感知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物质现象,而这些现象与同学们的生活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身边的物质存在。但是,在以往的学习中,因为缺乏相关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学生对化学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接触和了解相对有限,进入到初中阶段,老师再次将这些学生原本感兴趣却无法解释的现象引入到学生的视野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感知体验中,感染生活契机,点燃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时,教师结合生活游戏,让同学们在直观感性的日常生活感知体验中,在强烈的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形象地感知氧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在人的日常呼吸作用中所发挥的意义和作用。同学们,请大家用手捏住自己的鼻子,到自己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看谁坚持的时间长。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教师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而是在游戏激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下心中的芥蒂,轻松活跃下气氛,在心理压力减轻,感性体验被充分调动地基础,分享自己在闭气游戏中的直观体验。那种没有氧气的窒息感和紧张感,让同学们认识到,氧气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的紧密性。在形象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氧气除了和同学们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还和生活中的哪些食物现象密切联系呢?本课时题目为《性质活泼的氧气》,那么氧气的活泼性质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在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地调动的基础上,激活学生在接下来的化学实验学习中的动机,让强烈的内在动机,成为驱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强劲动力。学生因自身的内在好奇心驱动而加入到对氧气的性质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去,他们通过对氧气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的物理观察和实验观察,在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的积极对比过程中,形象学生的认识过程,细化学生的认识分类,促进学生的学习知识经验积累,结合动态的化学实验过程,同学们真实地建构了现实生活中具体而生动的化学变化的过程,了解到氧气在燃烧、工业、航天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等。在形象的直观实验过程中,点燃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参与,促进学习效果的积极提升。

2.生活实验,主动经历实践,形象感知过程

化学研究不仅仅指向客观事物的外显特性,也指向客观物质的微观变化过程。宏观的辨识和微观探析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化学研究的过程。但是微观现象和宏观表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宏观现象,透过宏观现象的本质来研究物质的微观变化特点,在积极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科学结合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例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教师单纯的知识讲解并不能激发同学们对微观粒子现象的兴趣体验,教师将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静电实验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实验中,同学们在亲身的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去见证物质失去原子导致的电力反应的现象。这次课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梳子、皮毛、纸屑、笔管、塑料袋、玻璃棒等多种素材,看到这些器材,同学们心中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老师为什么准备这些材料呢?”在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引导同学们开展了科学实验。同学们将皮毛和塑料制品摩擦,再去吸引纸屑,头发等物质,观察现象,当纸屑、毛发随着实验器材飞起来的时候,同学们不禁惊叹起来。“哇,好神奇的现象啊,这是什么原理呢?”同学们在自己的动手实验过程中,对学习对象的探究和实践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在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地融入到对学习问题的积极研究和原理探索中去,那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原理,因为有了形象生动的实验观察,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带着问题做学问,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方向性更强,对问题的研究的针对性更高,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探究和积极实践的意识被大幅度提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更强,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力和分析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活现象与学习问题的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分析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概括总结能力的发展。

3.智慧生活,科学驱动体验,促进感性融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程度和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结合生动活泼的智慧技术,为同学们的化学实验认知和理解提供积极的学习渠道,让学生生动的直观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激活认识体验,有效学习参与。

例如,在学习《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这一类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质的化学反应时,结合智慧媒体,呈现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金属材料的锈蚀现象,利用智慧视频,展示金属物质的动态锈蚀过程,在直观的感性感知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直观地感性观察体验,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对比体验,了解到金属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锈蚀反映的条件、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了解到金属物质在怎样的条件下容易变质锈蚀,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知识迁移,既然这些条件容易引发金属物质的腐蚀,那么,如果将金属物质与这些条件隔绝,是不是就会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已经发生锈蚀现象的,通过化学间的反应变化,能否有效地改善该类问题情形呢?通过宏观辨识,让同学们了解生活观察和发现,能够对同学们的化学认知丰富和拓展有积极的意义,在宏观辨识的基础上,结合微观辨析,结合智慧情境,在积极的科学实验与智慧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激发同学们的问题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经验积累,提高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的能动理解和把握。

4.生活操作,做中感知建构,促进科学认知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学生的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就能够产生无限的“化学反应”,将兴趣和行动有效地链接起来,形成激励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自觉地参与到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化学认知和观察的过程中去。在积极的生活问题的化学解释和化学分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生活化学意识的科学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动手实践意识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溶液的浓度表示》时,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让同学们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实践,去对溶液的组成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他们了解到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否真的如此呢?同学们结合课堂上的具体操作,准备一定量的盐和一个盛放清水的烧杯,规定定性:烧杯中的水,就是溶剂,盐就叫溶质,盐加入水中,就形成了溶液,溶液的质量就等于上面的公式。真实如此吗?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对每一种条件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前后的对比,在生动而具体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在积极的表象认知过程中,促使学生对课堂新认识到的概念信息进行内化和吸收。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虽然接触过溶解这种现象,但是如此清晰地对这些基础的条件信息进行规定和界定,还是首次。在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动手操作实践,对这些基础的信息形成了生动的了解和认识。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他们认识溶液的浓度表示的时候,因为对这些基础的信息条件有了形象的认识体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更加得心应手,他们通过进一步解析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代入相应的数据信息,代入相应的条件关系图式。在学生对问题的深度分析和科学理解的过程中,形成对溶液的溶质质量的数量关系的科学而形象地认识体验,构建起科学的认知图式。其实,化学虽然是理科性的学科,但是化学中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数量反应关系式等都是需要认真积累记忆的,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活动中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偏差,导致他们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就会出现理解偏差,运用程度不足等不良反应。因而,结合科学的生活实践,在具体而生动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提升同学们的深度认知和理解,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的知识内化和吸收,在创造性地动手实践中,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效果的呈现。

5.生活合作,主题探索研究,形成科学认知

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学习,就需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和实施。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为同学们的额学习和发展创设积极的现实条件,让同学们在化学学习实践中,能够通过积极地合作交往、友好互助,在开放的学习视野和灵活的交往互助过程中,形成对学习对象的能动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的实践中,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的开展,让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制作各种各样的酸碱溶液。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结合小组竞赛活动的组织,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出题,给对手设置关于本课时的相关知识点内容的各种困难问题等。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对手小组给出的问题信息,他们结合手中已有的条件素材,对给出的溶液进行检测和分析。因为给出的溶液和条件信息等比较多,在学习活动中,同学们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结合小组长的学习任务分配,围绕任务主题展开积极地行动实践。在溶液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各显其能,从生活中选取各种他们认识的材料的溶液加入到课堂较量的过程中,各种古怪味道的液体,让同学们防不胜防,奇特的生活元素加入,让化学课堂更多了一分趣味性和体验性。在测试过程中,同学们多角度合作,对溶液的味道、颜色、反应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并根据最终的讨论,得出相关溶液的溶剂溶质材料等。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各显其能,发挥所长。通过积极能动的问题分析和研究,形成对学习对象的能动认识和理解,在创造性的问题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学习活动过程,明确学习活动内容,梳理出科学的溶液酸碱性强度的学习脉络和思路,在科学的学习探究和能动的合作交往互动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凸显。

6.化学探索,启迪创新思维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变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化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详细探讨如何通过化学探索,启迪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化学探索是一种基于问题和实践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通过化学探索,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探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探索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开放性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实验设计。例如,可以提出如何制备某种化合物或解决某种化学反应的最佳条件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实验设计。化学探索需要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化学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他们需要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优缺点,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化学探索,学生可以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做好准备。化学探索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化学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科学项目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科学项目研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沟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提供支持。

化学探索是一种能够启迪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化学探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化学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探索研究的兴趣。让兴趣成为激活学生在化学学习实践探究活动中的积极行动、能动探索的强劲动力,在学生的积极知识经验建构和能动的探索实践中,助力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猜你喜欢
化学科学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点击科学
解读“溶液”
科学大爆炸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