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2023-10-14 21:59董萍萍
今天 2023年23期
关键词:家庭社区家长

董萍萍

(庄浪县水洛中学 甘肃 平凉 744600)

1.顶层设计,校家社三方协同联动

根据学校地域特点,积极主动地联系家庭和社区,稳固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关系,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最大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作用。从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互相衔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1.1 建立家长督学制

从学校层面,建立三级家长督学制,作为学校管理的补充,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学校分班级、年级、校级建立家长督学制,实现社会、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现代学校管理新模式。赋予家长督学“三项职能”: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監督、参与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落实家长督学“四项权利”: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评议权。

1.2 推动家长督学工作

家长督学工作可以助推了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效果。

(1)一日访校重实效。每月开展一日“四进”:走进校园看环境;走进教室看课堂;走进食堂看饭菜;走进办公室看教师。

(2)活动实践踊参与。竞赛活动、远足活动、亲子活动身影频现参与活动,家长督学产生认同感,对家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了极大作用。

(3)家庭教育显功效。家长督学们会集中有特长的家长,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仪表礼仪、生活技能、艺术教育、安全、心理健康等进行指导和培训、分享育儿经验,实现孩子与家长共同进步。

1.3 多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社会为助力平台,拓展社会教育圈,多方融合形成协同教育集合圈,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卫教结合、多方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加大关爱保护力度,为孩子营造良好氛围,帮助孩子走出低潮期,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与街道社区的联系、家长督学制的构建、不可或缺的家长委员会的传承,三方联动,相互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织成有效的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共同教育的合力。

2.共育共赢,家校携手待花开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实现这样的一致性,需要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老师和家长相互合作。为了更好地达成家校教育的融合,学校可从三个层面开展教育活动。

(1)不断提升家长素质

提升家长的素质是家庭教育有效重要保证。学校开办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发放辅导资料,增加知识面;召开多层次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引领家长的成长、改变家长的观念、提升家长的素质,是确保家庭教育有效性的保障,是学校教育得以延伸的结果。

(2)倡导家长进入校园

学校邀请家长进校,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见证学生的成长。亲子表演、亲子班会、亲子舞蹈、亲子讲故事等,亲子同台,形式新颖,家长喜欢,孩子快乐。主题入队仪式、校园文化节、亲子操、亲子远足等各类活动,都请家长参与。家长参与的系列活动,增强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邀请家长进入课堂

学校利用地方课程的有效空间,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构建起家庭教育的校本课程。课程开设前,对全校家长职业、专长摸底,再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预约主题,班主任指导上课细节,家长作好上课的充分准备。内容涉及理财、时装、消防、礼仪、网络、青春期等。课堂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教育,已寓教于乐矣!

教学开放时,家长亲历子女学习活动,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进课堂,参与评价,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课堂上,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一起计算、一起制作、一起运动……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正因为学校和家庭的充分合作,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充分彰显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家庭、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细胞,一所名校的成长史定是家校共育的合作史,学校从创建走向发展,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不仅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有一支既有工作热情,又有一定家教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家长队伍,更要有一片社会提供的良好学习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整体的育人网络,发挥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的特殊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学生、教师、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古人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要想孩子更好的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榜样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习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孩子是挑战,对于家长亦是挑战——要更快的适应孩子的生活。孩子在家庭中成长,如同一棵小树在自然界中生长。良好的自然环境对树木生长有利于它快速成材。同样,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温暖的笑容就像金灿灿的阳光普照着小树,而父母的爱就如同绵绵细雨滋润着小树。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在各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所以作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不文明用语,搬弄是非,或者经常发牢骚,而是要把快乐的、轻松的、乐观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2)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有爱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离不开祥和安宁的家庭环境。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的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精神,要有爱心、耐心。更要出点时间来陪伴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参与和陪伴,这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有的时候孩子作业做错了,做事情拖拉墨迹,我们做父母的心情一下子就会变得很急躁,有的家长对孩子体罚、大声吼叫。其实,这样做有失公正。我们这个时候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和孩子平等沟通、讲道理,只有孩子感觉自己得到尊重,才会接受我们的观点。斗转星移,我们也是从孩子慢慢长大成熟起来的,别让孩子以为家长批评就是不喜欢他们了,批评,其实是另外一种爱。

(4)适当表扬和鼓励

教育孩子的时候多给孩子些鼓励和表扬,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多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表扬孩子对其成长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后,家长要适当给予表扬及奖励。

(5)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6)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色的孩子、良好健康的性格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民主的氛围,平等尊重,才是家庭健康和谐的生命所在。

当然,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众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家庭、社会携起手来,构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网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教育无小事,家长要竭尽全力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让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成长的契机。让孩子在父母浓浓爱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才是遮风挡雨的港湾。

3.凝心聚力,校社联合育未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说: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学校注重宣传,尤其注重进入家庭、社区的宣传。采用家访、院坝会等形式,到社区、进家庭,了解学生真实状况。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政府慧民政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等,让社区居民对国家教育、对政府办学、对学校文化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学校可以在社区搭建起教育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构建起和谐的育人环境。走进敬老院,关爱老人: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陪老人下棋。传统节日的风俗,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和社区的爷爷、奶奶同台演出;社区居民和孩子们包饺子,吃汤圆;孩子们教爷爷奶奶用手机,聊微信。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入队进社区,共同缅怀。入队仪式搬进社区小广场。社区领导给同学们故事,社区代表为孩子们佩戴上红领巾,孩子们为社区居民表演节目,开展“拾垃圾”环保活动。寒暑假,社区还和学习联动,一起消防演练、安全教育活动、创卫活动等,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方面,家长、学校和社会在根据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主题筹谋时,要认真总结情况,梳理问题,深度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仔细推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反思处理过程中的“亮点”和“优势”。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就后续此类问题的解决列出相应的问题清单,提出问题解决建议供参考,为三方的主题共研做好前期铺垫和准备;另一方面,三方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本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求同存异等原则,开诚布公,广泛深入地就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集众智聚众力,不断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内容、方法、效果上各有特点,三者协调统一,延伸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家校社共育,赢来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家庭社区家长
社区大作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3D打印社区
我心中的好家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