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服饰赏析

2023-10-14 16:02吴晶张志升
东方收藏 2023年8期

吴晶 张志升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的一个时代,其繁荣景象映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服饰方面,便是雍容华贵。庆城地区出土的唐代仕女俑,正是对唐代服饰文化的生动诠释。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和保护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庆城;仕女俑;唐代女性服饰

唐代在思想文化上兼容并包后所呈现出来的恢宏大气、开放包容、自由宽松的精神气质,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文化气象,而唐代仕女俑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一朵艺术奇葩。

2023年5月13日,庆城县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云想衣裳花想容——唐代仕女俑彩绘”主题社会教育活动,讲解员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带领孩子们了解了唐代的审美和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知晓了唐代女性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装扮,领略了唐代所崇尚的女性丰腴之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深受好评。下面我们就对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的服装样式进行赏析。

一、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概况

唐开元十八年(730)彩绘灰陶仕女俑(图1),国家一级文物。通高43、台座厚3厘米,重3414克,两脚尖残损。2001年4月23日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

唐开元十八年(730)立式彩绘灰陶仕女俑(图2),国家一级文物。通高43、台座厚2厘米,重2602克,右脚后、腰背部残损,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

唐开元十八年(730)立式彩绘灰陶仕女俑(图3),国家一级文物。通高41、台座厚2.5厘米,重2434克,翻领左边残缺,颈断裂,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

唐开元十八年(730)彩绘灰陶牵马俑(图4),国家二级文物。通高38.5厘米,重2514克。颈、右臂断裂,领及后襟残缺,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

唐代彩绘灰陶女俑(图5),国家三级文物。高11厘米,重65克。颈断裂,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庆城镇封家洞砖墓出土。

唐代彩绘灰陶女俑(图6),国家三级文物。高9.5厘米,重60克。颈断裂,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庆城镇封家洞砖墓出土。

二、唐代女性服装样式分类

在唐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经济上空前繁荣,文化上兼容并蓄,体现在服饰方面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唐代妇女服饰的主要样式有襦、裙、披帛、幞头、鞋履等。下面就以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为例,对上述样式进行鉴赏。

(一)襦

襦与袄、袍、衫一样,均属上衣,襦则是其中最短的一种。“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便是东汉诗人辛延年对襦的准确描写。由于其袖窄、紧身,不仅便于做事,还能凸显身材,因此受到广大女性的喜爱。唐代的襦一般狭窄短小,有夹衣和棉衣之分。在穿戴方式上,多采用对襟,衣襟敞开,不用纽扣,将其束于裙内。襦的领型有交领(图1)、圆领,甚至翻领(图6)等;颜色方面则有红色(图3)、白色(如段简璧墓壁画《仕女图》)、淡蓝色(如段简璧墓壁画《持扇仕女图》)、淡青色(如新城公主墓《捧果盘侍女图》)、淡土黄色(如新城公主墓墓室《三女侍图》)、橘黄色(如韦贵妃墓室四天井西壁《双螺侍女图》)等。

(二)裙

裙在唐代妇女中十分盛行,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均以裙为日常穿着。其样式也是丰富多样,包括纯色裙、条纹裙等。上述唐代仕女俑中,图1是青绿色裙,图3、图6为红色裙,而红色裙是盛唐时期十分流行的裙子。条纹裙则在唐代墓室壁画中十分常见,有红白相间、黑白相间、黑蓝相间、黄白相间等。在穿戴方面,唐代妇女一般将裙子的裙腰系得很高,把襦或衫束于裙内,上端系在胸部以上部位,胸部以下部分则全部为宽裙所罩,显得丰硕健美。

(三)披帛

披帛,又称“帔”,出现于秦汉时期,在当时为特定人群所使用,如嫔妃、歌姬及舞女等,平常女子通常不佩戴。《释名·释衣服》中所记载的“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指的便是披帛一般披在女子的肩背上。其披戴方式多样,可以将它的两端垂在手臂旁,一端垂得长些,另一端垂得短些;或将其右边一端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端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还有的将其两端捧在胸前。如图5所示,仕女俑肩披有红色披帛。

(四)幞头

幞头作为我国古代男子的装饰,早在东汉时便已流行。到了唐代,幞头更加盛行,特别是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女子喜爱着男装,所以幞头也成为女性追捧的裝饰之一。初唐时期墓葬中的壁画,多有女扮男装的形象,如昭陵韦贵妃墓出土的《男装侍女图》,画面中侍女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红色圆领窄袖袍。前述唐开元十八年立式彩绘灰陶仕女俑(图2),正是女扮男装的典型装束,其头戴幞头,内穿红色交领襦衫,外着褐色翻领窄袖小袄,足蹬胡靴,给人以精干之美。

(五)鞋履

唐代的女鞋通常为履,其式样繁多、装饰讲究,一般有高头和平头之分。高头履又称翘头履,这种履搭配落地长裙,既可以衬托女性身材之美,又便于行走,如唐开元十八年立式彩绘灰陶仕女俑(图3)穿的就是翘头履。而着男装或胡服搭配的则是靴或鞋,如新城公主墓出土的壁画上就有穿麻鞋的形象,前述唐开元十八年的立式彩绘灰陶仕女俑(图2)、彩绘灰陶牵马俑(图4)穿的就是胡靴。

三、唐代女性服饰色彩分类

唐代纺织业高度发达,为当时女性服饰色彩的多样性奠定了物质基础。唐初,统治阶层对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将服饰之色视为社会等级地位的象征,“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饰礼仪制度得到进一步细化。

在我国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往往与其丈夫的官阶息息相关,其等级不同,服饰所用颜色也不同。根据社会地位不同,可将唐代女性服饰色彩分为三大类:

一是帝后服饰之色。唐代继承隋代基业,黄色亦成为唐代皇室专用之色,但与隋代所用“五方正色”标准较为接近的黄色有所区别,唐代所指向的黄色是黄中带赤的赭黄。《封氏闻见记·运次》中载:“自古帝王五运之次,凡二说:邹衍则以五行相胜为义,刘向则以五行相生为义。汉魏共遵刘说,国家承隋氏火运,故为土德。衣服尚黄,旗帜尚赤,常服赭赤也。赭黄,黄色多赤者,或谓之柘木染,义无所取。”因此,皇室女性服饰大都以黄色为主,同时可间杂其他色彩。

二是貴妇服饰之色。这里所说的贵妇,指的是丈夫在朝为官,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她们的服饰色彩会跟随丈夫官阶品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开始至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唐朝政府对官员的服色进行了七次改动,其中使用最长的始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的改动,前后持续105年之久。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规定“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贞观四年(630)又规定“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带鍮以石,妇人从夫色。”

三是平民女性服饰之色。这里的平民涵盖除皇室和贵妇之外的所有社会底层百姓,她们的服饰之色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物质基础。初唐百废待兴,底层百姓对色彩追求不高,此时国家对底层百姓的服饰色彩管理相对宽松,黄色和紫色可通用。到盛唐时,国家经济空前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在服饰色彩方面就是对上层社会服饰色彩的僭越。盛唐之后,自上而下的奢靡之风盛行,下层阶级在正式场合可着青色、绿色服装,这就与当时的品官服色相互矛盾,但黄色和紫色仍被严格禁用。

图1、图2、图3、图4这四件文物均出自唐故游击将军上柱国、庆州洪德镇副将、前灵州河润府左果毅都尉穆泰墓,其于2001年4月23日在庆城县城北赵子沟开发区挖掘地基时被发现。从出土墓志铭看,穆泰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这一时期正处于唐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且墓主生前为从五品散官,因此在陪葬品的服饰色彩上,出现了代表身份地位的红、绿之色,又间杂白色或黑色等其他色彩。

四、结语

服饰是人类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进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足迹。唐代国力强盛、风气开放,为陶俑的制作及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这批陶俑的出土生动再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段丙文,陈霞.在场之关中:唐代服饰研究与活化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2]张志攀著;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田永强,黄丽宁.走进庆城博物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吴晶(1987—),女,汉族,甘肃庆城人。大学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藏品保护与研究、青少年教育。

张志升(1989—),男,汉族,甘肃庆城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藏品研究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