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到“婆罗多”

2023-10-14 06:16朱国顺
新民周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梵文晚宴名称

朱国顺

从“印度”到“婆罗多”,南亚次大陆上这个最大的国家,正在世界的目光中,迎来更改国名的历史时刻。

最早的官宣,来自一份晚宴请柬。今年G20峰会本月在印度举行,按照惯例,开幕当晚有一次招待晚宴。开会前夕各国收到晚宴请柬时,吃了一惊,落款邀请人不是印度(INDIA)总统,而是婆罗多(BHARAT)总统德劳帕迪·穆尔穆。更进一步的是,开幕当天莫迪总理面前桌签,已不是熟悉的INDIA(印度),而是BHARAT(婆罗多)。似乎是利用G20这个国际场合,“印度”向世界宣布,将成为“婆罗多”。

“印度”或者“婆罗多”,实际上都是南亚次大陆这个国家正式名称。印度宪法开宗明义写道:“印度(India),即‘婆罗多’(Bharat),是一个国家联盟。”这表明,两种名称具有同等意义。当这个国家习惯用前一个名字来代表国名,世界当然就此来称呼这个国家。

从“印度”变成“婆罗多”,意义在哪里呢?

改名原因,目前没有官方正式解释。媒体解读有凸显民族文化说、有去除殖民色彩说等等,不无道理,也不尽其然。其实,宪法上并列两个称呼已经说明,早在宪法制定的1950年,这个国家的人们对“印度”这个名字,是不太满意的。

印度名称,来源于印度河。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起源之一,是最早出现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的主要文明之一。这条3000公里大河孕育的文明,几千年来由于不同民族读音而名称有所变化,从最早的Sindhu(意为河流,玄奘译为“身毒”),到希腊人称为Indus,再到英国殖民者定名为India,即今天译称的印度。这个名字涵盖的是南亚次大陆上几乎所有地区,即所谓“大英帝国王冠上明珠”的地方。二战后1947年英国放弃这颗“明珠”时,搞了个“印巴分治”,独立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情况开始有了变化。

印度河源头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从喜马拉雅与喀喇昆仑山间向西南流往阿拉伯海,路途中右岸汇入喀布尔河、左岸汇入旁遮普河等支流。流域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中,中国5.3万平方公里,阿富汗6.6万平方公里,印度35.4万平方公里,巴基斯坦56.1万平方公里。

从这幅流域图可以看出,虽然依然叫印度河,但印巴分治后印度河实际上成了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流域总面积中巴基斯坦占据一大半,并且主要是下游富饶的印度河平原地带。每年平均2070亿立方米印度河水径流量中,80%水量约1665亿立方米归巴基斯坦,余下的405亿立方米归印度。很显然,印度河的巴基斯坦属性,更加突出。

“婆罗多”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摩诃有“伟大”意思在内。《摩诃婆罗多》里有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诞生了“伟大的”国王“婆罗多”,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生活在南亚次大陆大片地区。梵文被认为是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有着“完美的语言”意思,雖然是今天印度22种法定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但梵文有着崇高地位,类似西方语系中拉丁文位置。出自梵文的“婆罗多”,既有光辉的历史血脉,又有崇高文化地位,传颂中又加载了“寻找光明与知识的人”含义,各方面自带光环。

相比较而言,印度这个词不仅已不太贴切,又由外族定名在殖民时代,内心抵触是难免的。再加上西方人粗糙简单滥用,印第安人、印第安等等诸多殖民地色彩词语,核心都是India,这就更加令人不爽了。相比之下,婆罗多,无论从历史血脉还是文化意义上说,都是金光闪闪的。

这或许就是印度立法时,国名特意并列“婆罗多”的意义所在,这也为后来可能的变更埋下了伏笔。选择在G20时刻,让“印度”回归“婆罗多”,是一个机会。

当然国家改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涉及大量变更,也有反对声音认为不应过于草率,甚而认为有借改名煽动民粹之嫌。媒体普遍猜测,本月18—22日的议会特别会议,很可能正式推动从“印度”到“婆罗多”这一进程。

英语和印地语都是官方语言,BHARAT,不是英语音译“巴拉特”,只应称作“婆罗多”。

猜你喜欢
梵文晚宴名称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善說集》文本概述*——以Bendall編校本與新見尼泊爾梵文寫本爲中心
從《心經》音譯本及其他文獻看梵文jña的發音
2018影音认证工程师 暨联盟会员交流晚宴圆满举行
白色晚宴
從梵文字母表的音譯漢字看古代漢語的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