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研究生五育融合的视角与路径

2023-10-17 00:28朱清霞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五育研究生社区

朱清霞

(阜阳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安徽 阜阳 236000)

1 研究生五育融合的现实价值

1.1 五育融合是研究生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厘清研究生教育质量主体与服务主体的责任和关系是开展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起点[1]。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应该成为教育的中心,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满足研究生自身发展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变化[2]。然而,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忽视了研究生个人需求和收获效果。五育融合的提出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中国化的体现,是以“人本论”为哲学基础,体现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既重视个人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以满足研究生主体的收获体验和自我能力构建为前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五育融合模式要求个人的生存发展功能向服务社会的公共伦理与促进社会政治行动功能转变,这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五育融合是研究生卓越精神教育的价值旨归

研究生教育是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灵魂的高端教育,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提出以“卓越创新”引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质量的数量表征”或“指标建构”,教育者所关切的不是教育给研究生带来的价值提升,而是那些能够为学校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成果”。这种质量评价标准产出的是急功近利的学术浮躁的“工具人”。五育融合的评价标准引导的是超越知识的工具性及功利化价值[3],引导研究生树立“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使命,其卓越性不仅是在学习、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上的卓越,更体现在其对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关注和对国家甚至人类责任的主动承担的卓越。五育融合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使命滋养研究生的卓越精神,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已不再单单是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引领社会发展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创新程度,对研究生卓越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发展性。

1.3 五育融合是研究生终身学习的政策土壤

教育并不会随着学生离开学校而终止,也不应该随着学生离开学校而终止。尤其是研究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最容易习得终身学习能力的群体,只要保持这种学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意识的终身教育。正如赫伯特·斯宾塞所说,假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经常感到憎恶,那么一旦脱离父母或教师的强制作用,他就不会愿意自主保持这样的学习倾向;假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时常获得一种满足感,那么即使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他也会秉承监管状态下的自我教养(self-culure)习惯,愿意保持这种学习的倾向[4]。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学校和政府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供支持和鼓励,只有把学习的价值和过程置于政体的中心,才能为所有个人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强烈的政府建设意愿和政治承诺是开展终身学习教育的绝对前提。尤其是如果发展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能够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那么终身教育就能得到更广泛的共识和更快更好的发展。五育融合是对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国家层面的回应,它产生于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背景下,所以它的产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广泛共识。因此,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教育不再只是为了追求成绩和就业竞争力,而是有着更高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情怀,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为研究生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土壤。

2 研究生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2.1 研究生五育融合难在行动指导

目前,研究生五育融合的方式,要么是在各个学科教学或实习实践中渗透“五育”内容,要么是通过专门的课程安排,集中培养学生的“五育”中的一育能力。此外,有些学校或者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或者将其仅仅视为一个概念和口号,没有真正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研究生五育融合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并将其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制定出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确保五育融合理论能够充分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还需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对五育融合理论的认识和体验,真正做到以五育融合理论为指导,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2.2 研究生五育融合难在思维养成

研究生作为“五育”融合全面发展实践的目的,只有养成五育融合思维,并与学校、教师提供的“五育”融合实践相结合,习得自育与它育结合提升自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育人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全面、更持久的发展[5]。但培养研究生五育融合思维并不容易。首先,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常常偏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其他育人要素的重视不够,这导致了学生往往只注重学习成绩和知识储备,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其次,五育融合思维需要学生具备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这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但现实中,很多学生缺乏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难以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学生在五育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如时间紧张、兴趣不够等,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坚韧性和适应性,但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应对困难而退缩或放弃。因此,培养学习者五育融合思维需要教育者对教育目标和方法的调整和改进,以及提升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

2.3 研究生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渗透”

目前,开展五育的学校大多是以单独设课、专业课程融入某育、实习实践中结合某育的方式进行,尽管认识到了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积极实践,但是仅仅是从管理者角度对国家政策的一种落实,短期起到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却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学业负担,尤其是对学习时间较短的研究生来说,这种方式只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抵触,违背了五育融合教育的初衷。如何在不增加教师和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实现五育融合教育的“渗透式”推广,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无处不在”的教育实践,而非强制执行或刻意落实国家政策的做法,是五育融合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3 研究生五育融合视角下服务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3.1 服务学习具有研究生五育融合需要的教育性特征

首先,在服务学习中,学生面对不同的人群和社会问题,需要以正确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互助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其次,服务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还需要他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去深入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服务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背景,并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智育的全面发展。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仅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而服务学习正是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实践团队合作、协作等素质,促进体育育人的开展。同时,通过参与服务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体验到知识带来的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促进美育教育的开展。通过参与服务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生产、社会服务的方式方法,理解劳动对于社会、个人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3.2 服务学习具有研究生五育融合需要的融合性特征

首先,服务学习是一种生活教育。通过服务学习,研究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区和社会,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应对挑战等,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实现五育融合。其次,服务学习是一种自我教育。通过服务学习,研究生可以自主选择服务项目,掌握服务技能,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服务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通过服务学习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自我为主体实现五育融合。最后,服务学习是一种终身教育。服务学习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还可以促进研究生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感。这种参与和责任感可以成为研究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让研究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这种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特征正是五育融合的核心需要。因此,服务学习作为一种融合性教育方式,具有融合生活教育、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特征,对于研究生五育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服务学习具有研究生五育融合需要的互惠性特征

首先,服务学习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区实践。通过参与服务学习项目,研究生们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服务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来发展他们的技能和能力,例如领导力、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等。其次,服务学习对社区也具有实质性的帮助和贡献。研究生们能够通过服务学习项目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例如义务教育辅导、环保宣传和健康咨询等。这些服务不仅能够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社区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最后,服务学习还可以促进研究生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推动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服务学习项目,研究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并且可以与社区居民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

4 五育融合视域下服务学习的实施方略

4.1 树立共同体意识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只有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争取各方及整体利益最大化,才能促进研究生服务学习的五育融合育人模式深入、健康、可持续发展[6]。高校作为服务学习的重要组织者和协调者,首先要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屏障”,主动了解社区需求,寻找学校教育与社区服务的结合点,为服务学习提供平台。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主动以资金支持、项目设计等方式推动高校与当地社区、企业等的合作。社区与企事业机构等也要关注到研究生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积极与高校对接并合作开展基于自身需求解决的研究生服务学习活动,在满足自身需求基础上为国家的研究生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助力。高校、地方政府、社区通过服务学习集中在一起,打造育人共同体,整合育人过程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更好地发挥各方优势以满足研究生五育融合培养的需求。

4.2 创新激励政策

提升一项事务参与的积极性的根本方法是让人看到这项事务的价值,建立激励政策是研究生参与服务学习的最有效手段。通过与研究生交谈了解到,很多研究生表示“如果政策上有所鼓励,愿意参与社会服务”。要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激励政策,让广大研究生主动参与社会服务。首先,要在研究生最关注的评优评奖体系里进行改革、创新。比如,将参与社区服务这样的活动经历作为研究生干部遴选、评优评奖的必要条件,对参与社区服务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在干部遴选、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在助力社区服务中形成的项目研究与论文选题作为优秀毕业生选拔的重要依据;将研究生参与社区服务视同承担省级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推荐承担企业横向项目和各类创新研究项目等。其次,在物质奖励上,要将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纳入培养单位工作绩效考核,还要加大对社区服务凝练的重要科研成果、项目的奖励力度。另外,在精神奖励上,学校要树立一批参与社会服务的典型,对服务业绩突出的研究生,要大力宣传其突出事迹,并给予隆重表彰和鼓励。

4.3 制订行动方案

首先,制订社会服务实施方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社会服务学分,联合社区、研究生共同制订社会服务活动方案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依托校院研究生会组成社会服务小组,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项目,使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自信、自为。其次,设置研究生社会服务专项课题。借助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平台,设置社会服务研究专项,师生共同探索参与社会服务的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丰富社会服务理论体系;借助社会服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科研选题,丰富研究生科研视角和科研方法,如在学校学科教育内不常用的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提高研究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再次,改革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改革以往“唯论文”的学术成果状态,将结合社会服务取得的项目、产品、政策建议、咨询报告、实践报告等创新性实践成果纳入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匹配五育融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最后,发挥导师责任制,将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作为导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同时确保招生名额分配向引导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导师倾斜。

4.4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的社会服务使命更加突出,但这种服务的达成必须首先关照到人才,而留住人才才是有效连接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 据调查,各高校研究生本地生源占比较高,且研究生在读书过程中,对学校所在地的社会及自然环境越发熟悉,人脉关系等事业的原始积累大多建立在这里,因此,有高校属地就业和生源地就业的倾向。与此同时,本土的人才受本地文化的熏陶、具有稳固的本地的社会关系更不易流走,相比引进人才,自主培养更有扎根、服务本土的意味[7]。因此,留住本地培养的研究生是地区人才资源储备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留在当地服务成为校地合作互利机制的抓手,社会服务教育得以实现的保障。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地方政府可以让研究生们参与具体事务,通过“实践+学习、实践+科研、实践+生活”的方式,实现与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想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文化传承与当地具体事务对接,让研究生了解本地政策,感受到地方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求。另外,加上家乡依恋、安土重迁等文化情感因素,感受到地方的“温度”和自身价值,产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

猜你喜欢
五育研究生社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社区大作战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