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粮食检验与储备粮的质量管理

2023-10-17 09:54
现代食品 2023年14期
关键词:储备粮粮食检验

◎ 朱 玉

(南京铁心桥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储备粮质量管理是在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对储备粮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监管进行全面管理与控制,以确保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1]。

1 粮食检验的重要性

1.1 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粮食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粮食中的有害物质、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确保食品安全,减少食品中毒和疾病的发生。

1.2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检验是国家粮食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粮食的质量和储存条件进行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储备粮损失、霉变、虫害等问题,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3 促进贸易畅通

国际贸易中,粮食检验是确保粮食贸易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各国对进口粮食进行检验,以确保符合质量标准和法规要求,防止跨国粮食贸易中的质量纠纷和风险。

1.4 提升粮食品质和附加值

通过粮食检验,可以对粮食的品质进行评估和判定,指导粮食加工和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同时,合格的粮食质量有助于提升粮食价格和市场竞争力。

2 粮食检验的方法和技术

2.1 外观检验

外观检验是通过对粮食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以评估其质量和品质。包括检查粮食的色泽、形状、大小、完整性和杂质等指标。外观检验可以快速初步判断粮食是否存在破损、霉变、虫害等问题,为后续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检验提供参考。

2.2 化学成分检验

化学成分检验是对粮食中的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进行分析与测定。常见的化学成分检验包括粗蛋白含量、油脂含量、水分含量、灰分含量、淀粉含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粮食的营养价值和适用性,并且用于评估粮食是否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质量要求[2]。

2.3 生物学检验

生物学检验主要是检测粮食中的微生物污染和生物毒素。包括对霉菌、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检测,以及对霉菌毒素、昆虫毒素等有害物质的测定。

2.4 物理性能检验

物理性能检验主要是评估粮食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包括粮食的容重、水分迁移性、流动性、堆积角等指标。通过物理性能检验,可以判断粮食的流动性、堆积性和运输适应性,为粮食储存和加工提供参考依据[3]。

3 储备粮质量管理体系

3.1 保障粮食安全

储备粮是应对紧急情况和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重要保障。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可以确保储备粮不受霉变、虫害、变质等问题的影响,保障储备粮的质量和安全性。

3.2 保持储备粮价值

储备粮的质量管理可以保持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通过控制储备粮的水分含量、虫害、霉菌等因素,可以延长储备粮的保存期限,减少其损失和质量下降。

3.3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储备粮质量管理的良好运行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在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调用储备粮进行救灾和应急供应,而储备粮的质量安全是保障紧急供应的前提。

3.4 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储备粮质量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对粮食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储备粮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促进粮食产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4 储备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4.1 制定管理规定和标准

建立储备粮质量管理规定和操作标准,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制定储备粮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和技术。

4.2 建立检测与监测体系

建立储备粮的检测与监测体系,包括对储备粮质量的抽样、检验、分析和评估。确保储备粮在入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可控。

4.3 人员培训和素质提升

加强对储备粮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其对储备粮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的储备粮质量管理团队,确保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4.4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储备粮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储备粮质量数据的集中管理、追溯和分析。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储备粮的质量变化,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效率化水平。

4.5 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进行储备粮质量的风险评估、识别及评估可能影响储备粮质量的因素和风险源。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保障储备粮质量的安全和稳定。

4.6 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储备粮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通过合作与交流,推动储备粮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5 粮食检验与储备粮质量管理的挑战

5.1 技术挑战

粮食检验和储备粮质量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粮食的复杂性使检验方法和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不同粮食品种、地区和储存条件下,粮食的特性和质量参数存在差异,因而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同时,粮食中存在的微量成分、残留农药和重金属等物质的检测也对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对于粮食检验与储备粮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5.2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不完善

粮食检验和储备粮质量管理还面临着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不完善问题。粮食质量管理需要依托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明确管理责任和要求。然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够健全,无法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给粮食检验和储备粮质量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及完善。

5.3 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的问题

粮食检验和储备粮质量管理涉及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包括粮食质量检验数据、储备粮的采购、储存和使用信息等。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存在困难,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标准;另一方面,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作仍然不够充分,导致信息孤岛和重复劳动的现象[4]。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是粮食检验和储备粮质量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6 粮食检验与储备粮质量管理的改进和措施

6.1 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项目,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检验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粮食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加快我国粮食质量检验技术的发展进程[5]。另外,推动新技术在粮食检验和储备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也至关重要。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声波、磁力、光学等技术手段对粮食的内部质量进行评估,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远程感知手段获取大范围的粮食信息,用于粮食产量预测和质量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粮食品质和病虫害的自动识别和分类,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6.2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为确保粮食检验与储备粮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粮食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高国内标准的科学性和国际竞争力,以推动粮食检验与储备粮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6.3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可以将粮食质量检验数据集中存储,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管理,使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轻松地访问和查询数据,快速了解粮食的质量情况,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建立监测传感器和远程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储备粮的采购、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湿重等关键指标。同时,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这些监测数据与信息化系统相连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储备粮的质量和安全。

7 结论

粮食检验与储备粮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和素质提升是改进粮食检验与储备粮质量管理的关键。通过这些改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粮食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储备粮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供应。

猜你喜欢
储备粮粮食检验
珍惜粮食
黑龙江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书法欣赏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我的粮食梦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