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切点探寻

2023-10-17 22:22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匡贤云
新教育 2023年2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文本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匡贤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旗帜鲜明地指出:“英语课程要从代表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这四个维度出发,对学生展开引导。”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关注点放在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显然,这样的教学引导形式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无法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教育是育人的过程,育人先育德。德育是“五育”之首,课堂是德育主阵地,也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抓手。教师要紧扣课堂教学,找到导学切入点,以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度教学,抓好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这两条主线,并对其展开深度融合,在多重渗透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成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基。

一、文本深度探析,对接思政教育主题

英语课程具有显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要想将二者有机统一,必须借助思想的引领。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依据,更是学科思想的载体。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必须牢牢抓住教材这个主线,并对其展开深入的挖掘探索。英语教材是以主题为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在文本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搜集相关知识点,并对单元内容和主题进行感知,文本生本思维顺利完成对接,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体验,生成语言经验。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的内容和主题往往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思维认知的指引有一定积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主题进行探寻,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为后续文本深探和思想教育的开展扫除了障碍。

小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从教材着手,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向深处。学习译林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时,为了让学生对单元主题有基本了解和感知,教师先从单元题目着手,对学生展开引导。“Boys and girls, what do you mean by guiding the topic?”因为已经进行了预习,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明确了单元主题,学生再进行文本阅读,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这时教师展示出几份早餐模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早餐形式,进行介绍。“Which breakfast do you like? Please introduce it to us.”看到美食,学生非常兴奋,参与热情极高。“This is my favorite breakfast, with milk, eggs, and corn.”“This is my favorite breakfast, with hamburgers, cola, and chicken legs.”在表述中,学生逐渐启动思维引擎。为了给学生更具体化的引导,教师继续提问。“Do you think your breakfast is a healthy diet?”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很多学生对早餐的要求就是好吃,但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健康、营养这个问题。“Let's take a look at the standards for a healthy diet. Please quickly read the following content and summarize the story.”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阅读文本,进入深度探索状态。

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兴趣点,教师抓住单元题目,让学生对其展开分析讨论。题目是非常精简的,是对单元内容的概括,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迅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疑问。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文本感知和思考中,他们的思维自然得到启动,教学引擎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动。

二、融合多重资源,丰富思政教育素材

教材文本是教学主要载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教材文本展开的。但教材容量有限,只能将最主要的内容呈现出来。文本中的知识属于静态化的呈现,学生需要在动态的学习探知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精髓。因此,要想将学生的思想认知引向深处,在对文本内容和主题展开挖掘、梳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借东风”,融合多重立体化的资源,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知和体验。多媒体资源、活动资源、文化资源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适时引入,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文本核心,让课外资源触动学生认知情感,形成更丰富深刻的认知。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科学“调理”,激活学生内在潜能,需要教师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学习译林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 之前,教师先设置了一个关于梦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对梦想的理解还比较模糊,甚至有的学生觉得梦想很抽象,没有实际意义。这反映出学生的价值观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为此,教师引入动画短片,引导学生在视频观看中认识到梦想的重要性。视频观看过程中学生受到触动,教师顺势投放问题。“Do you think dreams are important now?”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教师顺势引入文本的感知,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理解梦想的导向作用。学生认知、兴趣点不同,展现出来的梦想存在差异,无论学生的梦想如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职业、岗位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要在实干中发光发热。

学生对动态化的信息技术呈现浓厚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心理期待,借力多媒体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感官,触动他们的体验。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认知系统逐步形成,快速触碰到文本核心,思想和情感进入共鸣阶段。

三、捕捉教育契机,拓展思政教育维度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是与学科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索、构建,更要完成思政教育。要想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必须捕捉有效引导契机,从思想上给学生带来震撼。操作实践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教学引导契机,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知识讲解、课堂点评、活动推进,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契机。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将英语课堂变成思政课堂,那样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无法收到好的效果。

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需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导学时机与技巧。学习译林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 时,教师先从谈话切入。“Boys and girls, do you think road safety is important? How will you ensure your safety on the road?”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表述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从不闯红灯的角度,有的学生从过马路走人行道的角度,还有的学生从不骑车带人的角度。教师抓住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特点,顺势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引导。如“Can you cross the road at the yellow light?”“I won't cross the road again because I have to wait at a yellow light.”“I think it's possible to cross the road without a car.”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了趣味化的训练活动。在布设实践训练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融入一些错误的行为,借助反面的案例,给学生敲响道路安全警钟。

抓住了导学契机,就掌握了神奇的力量,教育效果自然翻倍。英语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认知缺陷或思维闪光点,对其展开思想教育引导。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创造教育引导契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课程思政具有引领功能。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辅助,更需要品德素养的支撑。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其对学生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强化自身学科素养,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创新教学引导形式,将课程思政与英语课程相结合,从文本深度探析的层面出发,解读思想教育内容,对接思政教育主题。同时捕捉教育契机,借助多重资源的融合、渗透,丰富教育素材,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立体起来。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文本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