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伊北京对话:中国外交形象在中东阿拉伯语媒体的呈现

2023-10-17 08:22唐佳梅
国际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东地区中阿阿拉伯

唐佳梅 王 远

一、研究背景

2023年3月6日,沙特和伊朗代表团在北京举行会谈;3月10日,中沙伊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三方联合声明》,http://new.fmprc.gov.cn/web/zyxw/202303/t20230310_11039137.shtml。消息发出,包括阿拉伯国家媒体在内的世界主要媒体均将此消息作为头版头条争相报道。断交七年后,沙特与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将极大促进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主持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闭幕式后向记者介绍了此次对话的重要意义。王毅说:“沙伊北京对话取得重要成果,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王毅:沙伊北京对话是和平的胜利》,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gjldrhd_674881/ 202303/t20230310_11039102.shtml。沙特和伊朗均为中东地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沙伊复交获得了来自中东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的极大关注。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贾西姆·布代维表示,欢迎有助于加强该地区安全与和平、支持地区稳定与人民繁荣的所有努力。巴勒斯坦总统府发表声明赞赏中国为达成该协议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黎巴嫩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布·哈比卜、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本·哈马德·布赛迪、卡塔尔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萨尼,以及埃及、约旦、土耳其等国外交部也表示,相信或期待该协议将加强中东地区安全与稳定。②《综述:国际社会欢迎沙伊复交 赞赏中方发挥积极作用》,http://www.news.cn/world/2023-03/12/c_1129428778.htm。2023年4月6日,沙特与伊朗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场举世瞩目的斡旋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前进路上的一座里程碑,见证了它在元首外交引领下的探索与发展,也昭示着它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③郝薇薇:《领风踏浪启新程—2023年年中中国元首外交回眸》,http://www.news.cn/world/2023-07/22/c_1129762596.htm。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第10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成果之一,沙伊北京对话无疑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外交形象产生重要影响。以沙伊北京对话为契机,考察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对中国外交形象的建构,可评估我国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有利于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⑤《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和音)》,《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2日。同时,积极传播全球安全倡议,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外交形象。基于此,本文选取中东地区主流阿拉伯语媒体围绕沙伊北京对话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此事件中阿拉伯语媒体呈现的中国外交形象,思考如何维护并提升我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形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国内有关外交形象的研究由来已久。有学者提出,外交形象是在一定时期之内,一个主权国家中央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国际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基本评价。①金正昆:《试论当代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国际论坛》2003年第3期。还有学者认为,外交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种特殊存在的状态,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公众或他国公众对一国外交所给予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评价。②杨明星、马会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的多维构建》,《中州学刊》2021年第9期。综合上述两种定义,将外交形象视为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的外交行为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外在表现,即他国公众或媒体等对这一外交行为的认知与评价。在“沙伊北京对话”新闻事件中,中国外交形象在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中的呈现即为相关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所内含的认知与评价。

本文选取中东地区主流阿拉伯语媒体涉及沙伊北京对话的报道作为研究文本。样本选择参照中国外交部网站相关国家概况介绍,选择能够代表本国立场的主流媒体,兼顾其发行量和影响力,选取《联邦报》《海湾报》(阿联酋)、《阿曼日报》(阿曼)、《金字塔报》《消息报》(埃及)、《旗帜报》(卡塔尔)、《舆论报》(科威特)、《国家报》(沙特)、《宪章报》《言论报》(约旦)等17家媒体。

根据相关统计,单一事件在互联网的平均关注时长为5.7天。③网易数读:《在互联网,人们短暂地关注世界》,https://mp.weixin.qq.com/s/VV1Bvg8 khfZdzjTDAMh7Cg。兼顾时效性与可操作性,本文将研究时间范围定为2023年3月10日至3月19日。这段时间内沙伊北京对话热度持续处于高位。根据心理学首因效应,公众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会受最先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影响主体对某一客体的后续认知。因此,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在沙伊北京对话发生后10天内的报道内容,是形塑其受众对于中国外交形象认知的黄金时间段。

本文采取文本分析法对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如何构建沙伊北京对话中的中国外交形象进行分析。确定“(北京)”“(利雅得)”“(德黑兰)”“(中国)”“(沙特)”“(伊朗)”为关键词,在上述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网站进行检索,获取2023年3月10日至3月19日期间涉及沙伊北京对话的报道文本,对检索的报道文本进行筛选和文本细读。

三、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中的中国外交形象

(一)元首外交引领大国外交

相关报道强调了习近平主席在沙特与伊朗决定恢复外交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各方对习近平主席参与促成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赞赏,肯定中方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元首外交引领大国外交的形象已经成为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报道中国外交形象的基本框架。

(二)争端的斡旋者

2023年3月10日,埃及《金字塔报》刊发消息《阿姆鲁·穆萨: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是体现超前战略思维的一步》。消息写道:“穆萨表示,华盛顿无疑会对中国主张带来的这一巨大进展感到惊讶,中国成功地在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进行斡旋,穆萨强调沙特伊朗关系正常化是积极的。”①[埃及]奥马尔·阿尔马赫迪:《阿姆鲁·穆萨: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是体现超前战略思维的一步》,《金字塔报》,https://gate.ahram.org.eg/News/4171852.aspx。3月13日,埃及《金字塔报》发布评论文章《斡旋者》,文中称:“中国成功而富有成效的斡旋安抚了国际社会的忧心,国际社会曾对沙特与伊朗持续紧张的局势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担忧……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技巧,中国通过其在利雅得和德黑兰之间缓和关系的杰出表现,展示出一个崛起的大国形象。其拥有所需且合适的手段,并明确宣布他能够实现期望的目标—国际平衡,使世界从美国主导制造和加深的混乱中摆脱出来。”②[埃及]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德苏基:《斡旋者》,《金字塔报》,https://gate.ahram.org.eg/News/4174582.aspx。3月13日,沙特《国家报》刊发文章《沙特与伊朗的协议:中国是中东的主要参与者》,该文表示:“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恢复外交关系的协议是中国在中东政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③《沙特与伊朗的协议:中国是中东的主要参与者》,《国家报》,https://www.alwatan.com.sa/article/1122390。3月14日,约旦《宪章报》发表评论文章《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称:“目前,国际政治变革进展缓慢,美国不止一次背弃了沙特阿拉伯,但这凸显出中国的重要性,中国有能力为地区危机找到解决方案,这与中国的理念相吻合。中国在各方关系中保持中立和平衡,这次外交行动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始终呼吁建立多极国际秩序,反对单极世界。”④[约旦]阿明·马沙克贝:《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宪章报》,https://www.addustour.com/file.php?fileid=550240&view=1。

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强调中国在沙特与伊朗之间充当调停人角色,塑造了“争端的斡旋者”这一中国外交形象。

(三)和平的缔造者

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在报道沙伊北京对话时,“和平”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中国作为“和平的缔造者”的外交形象跃然纸上。中东区域内冲突频发,中东人民期盼和平、期盼发展。此刻,中国的出现为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曙光,中国向来珍视和平,愿同中东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围绕阿拉伯国家提升中国外交形象的思考

(一)外交层面:关注地区重要议题,外交引领形象塑造

中东地区东连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西接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文明沟通与交流的必经之地。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中东地区依然是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地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维护与阿拉伯国家深厚传统友谊的同时,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深层次外交关系。2022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邀请,赴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习近平将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https://www.mfa.gov.cn/zyxw/202212/t20221207_10986285.shtml。此次“三环峰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②新华社:《携手共行天下大道—2023年春季中国元首外交纪事》,http://www.xinhuanet.com/2023-04/25/c_1129564980.htm。在外交层面,通过关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国家的重要议题,积极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与阿拉伯国家共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提升阿拉伯国家的中国外交形象。

第一是地区稳定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东地区接连不断的战事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久经战争蹂躏的中东地区人民渴望和平的曙光,期待地区稳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在中东地区国家间劝和促谈,坚持为实现中东地区的稳定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近年来,中方连续举办两届中东安全论坛,先后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勒斯坦问题“两国方案”三点思路。2022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时强调,中国一贯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正义事业,积极劝和促谈。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2211/t20221130_10983090.shtml。一系列积极的外交举措在推动中东地区实现稳定发展的同时,都将有助于提升阿拉伯人民心中的中国外交形象。

第二是难民问题。难民问题是当下全球治理中的重大议程,而中东地区的难民问题尤为显著。推动解决中东地区的难民问题,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是对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推动。难民问题的生成机理复杂,在缺乏全球共识与合作的情况下难以解决。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可在国际场合积极呼吁解决中东地区的难民问题、凝聚全球共识,并通过援助等策略解决人道主义危机。介入中东地区难民问题的纾解,是尊重人权的表现之一,可提升我国的外交形象,促进中阿人民间的传统友谊。

第三是发展议题。“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阿联酋“面向未来50年国家发展战略”、卡塔尔“2030国家愿景”、沙特“2030愿景”等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有助于携手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相知跨千年,携手创未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12/t20221211_10988730.shtml。在共同发展中提升中国外交形象。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已有21个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②中国一带一路网站:《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多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让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造福中阿人民。

(二)媒体层面:精准传播确保落地,多方合作促进理解

首先,我国媒体应充分践行“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策略。目前,我国媒体在对阿拉伯国家进行国际传播时,对不同阿拉伯国家传播的内容区分度不高,且主要的传播语言为标准阿拉伯语,较少考虑到阿拉伯国家间的差异,没有充分重视不同国家阿拉伯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在互联网环境下,阿拉伯民众可以通过手机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也有机会直接接触来自中国媒体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考虑到,大多数普通阿拉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当地方言,他们对于标准阿拉伯语的理解程度有限。而且,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更愿意接收自己熟悉的、可理解的信息。因此,我国媒体在对阿拉伯国家传播中国外交形象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制作一些阿拉伯语方言内容。除了语言的分众化传播外,我国媒体还可以主动了解不同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性,进行“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尽可能避免文化折扣和文化冲突。在我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等地区组织进行外交活动时主动设置议题。

其次,中阿双方媒体间的合作有待加强。《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强调,下一阶段双方部委和机构应在文化、文明对话、教育、科研、科技、新闻等方面继续开展合作。中阿双方的新闻出版合作是中阿全面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增进中阿双方相互理解,而且能为中阿双方多领域合作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③黄慧、陆必纯:《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机制、成效与挑战》,《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年第1期。目前,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媒体间的合作还有拓展的空间,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加强。第一,加强中阿媒体间的积极沟通,在报道策划、内容制作等方面开展合作。中阿双方对国际热点问题具有广泛共识,且都拥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史和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双方媒体可在国际事务、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共同策划、共同制作和共同报道。第二,我国媒体可与阿拉伯国家各级媒体开展友好交流。不可忽视的是,本土媒体拥有更加下沉的受众群体,中阿双方媒体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将大为扩展中阿民间的相知相亲。

最后,我国媒体可与阿拉伯国家各领域人士开展合作。在当下传播结构重组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用户再次聚集在关键意见领袖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用户也不例外。在一项针对中美舆情在阿拉伯国家社交媒体传播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主流媒体在涉及中美舆情的推特发文量上占据显著优势,推文平均影响力最大的前9名用户,均为个人用户,即关键意见领袖。①史廪霏、李思奇:《中美博弈舆情在阿拉伯国家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及影响》,《西亚非洲》2022年第3期。我国媒体可通过充分了解,积极交流,通过阿拉伯国家关键意见领袖的声音塑造中国外交形象。

(三)民间层面:开展数字公共外交,民心相通增进互信

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共外交概念也有了新演化。数字公共外交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其含义为政府与非政府人员和组织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大数据和算法实施和参与的外交活动。其主要形式有: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他国网民对本国外交政策的评价;利用社交平台传播本国的主张、观念、政策和文化等;利用社交平台强化两国间的人员交流与交往;外交人员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与本国相关的信息或观点等。②B. Theo Mazumdar.Digital diplomacy: Internet-based diplomacy activities or novel forms of public engagement.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17(5): 1-20.虽远隔千山万水,语言、文化、传统、习俗等不尽相同,但中阿友谊历久弥新。中阿人民可在互联网外交新场域,积极开展数字公共外交,促进中阿民心相通,增进中阿人民的友谊。

结语

本文使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在中东主流阿拉伯语媒体网站进行关键词搜索,获取沙伊北京对话相关报道并进行仔细阅读和翻译,归纳此事件中呈现的“元首外交引领大国外交”“争端的斡旋者”“和平的缔造者”的中国外交形象。对于提升阿拉伯国家的中国外交形象,本文认为可从外交层面、媒体层面和民间层面入手。外交层面,关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国家的重要议题;媒体层面,实施精准传播,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媒体和关键意见领袖的合作;民间层面,积极开展数字公共外交,让中阿传统友谊在民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而反哺中阿外交关系和中国外交形象。

猜你喜欢
中东地区中阿阿拉伯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中东地区未来商业航空领域缺口巨大
中东地区硫磺报价继续上调
中东地区9月份硫磺合同价格上涨
中东地区当前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