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2023-10-18 06:38季羡林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37期
关键词:词儿名士季羡林

最近一个时期,经常听到人们的劝告:要糊涂一点,要潇洒一点。

关于第一点糊涂问题,我最近写过一篇短文《难得糊涂》。在这里,我把糊涂分为两种,一个叫真糊涂,一个叫假糊涂。普天之下,绝大多数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尝到一点小甜头,便喜不自胜,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忘乎所以。碰到一個小钉子,便忧思焚心,眉头紧皱,前途暗淡,哀叹不已。这种人天下皆是也。他们是真糊涂,但并不自觉。他们是幸福的,愉快的。愿老天爷再向他们降福。

至于假糊涂或装糊涂,则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最为典型。郑板桥这样一流的人物是一点也不糊涂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又迫使他们非假糊涂或装糊涂不行。他们是痛苦的。我祈祷老天爷赐给他们一点真糊涂。

谈到潇洒一点的问题,首先必须对这个词儿进行一点解释。这个词儿圆融无碍,谁一看就懂,再一追问就糊涂。给这样一个词儿下定义,是超出我的能力的。还是查一下词典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看了这个解释,我吓了一跳。什么神情,什么风貌,又是什么“韵致”,全是些抽象的东西,让人无法把握。这怎么能同我平常理解和使用的“潇洒”挂上钩呢?我是主张模糊语言的,现在就让潇洒这个词儿模糊一下吧。我想到中国六朝时代一些当时名士的举动,特别是《世说新语》等书所记载的,比如刘伶的“死便埋我”,什么雪夜访戴,等等,应该算是“潇洒”吧。可我立刻又想到,这些名士,表面上潇洒,实际上心中如焚,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脑袋。有的还终于逃不过去,嵇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写到这里,我的思维活动又逼迫我把“潇洒”,也像糊涂一样,分为两类:一真一假。六朝人的潇洒是装出来的,因而是假的。

这些事情已经“俱往矣”,不大容易了解清楚。我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上一个世纪30年代,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一位教授(姑隐其名)总想充当一下名士,潇洒一番。冬天,他穿上锦缎棉袍,下面穿的是锦缎棉裤,用两条彩色丝带把棉裤紧紧地系在腿的下部,头上头发也故意不梳得油光发亮。他就这样飘飘然走进课堂,顾影自怜,大概十分满意。在学生们眼中,他这种矫揉造作的潇洒,却是丑态可掬,辜负了他一番苦心。

同这位教授唱对台戏的——当然不是有意的——是俞平伯先生。有一天,平伯先生把脑袋剃了个精光,高视阔步,昂然从城内的住处出来,走进了清华园。园内几千人中这是唯一的一个精光的脑袋,见者无不骇怪,指指点点,窃窃私议,而平伯先生则全然置之不理,照样登上讲台,高声朗诵宋代名词,摇头晃脑,怡然自得。朗诵完了,连声高呼:好!好!就是好!此外再没有别的话说。古人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同那位教英文的教授一比,谁是真风流,谁是假风流;谁是真潇洒,谁是假潇洒,昭然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

这一个小例子,并没有什么深文奥义,只不过是想辨真伪而已。

为什么人们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呢?我个人觉得,这能提高人们的和为贵的精神,大大地有利于安定团结。

写到这里,这一篇短文可以说是已经写完了。但是,我还想加上一点我个人的想法。

当前,我国举国上下,争分夺秒,奋发图强,巩固我们的政治,发展我们的经济,期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建成名副其实小康社会。哪里容得半点糊涂、半点潇洒!但是,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行动的。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张无弛不行,有弛无张也不行。张弛结合,斯乃正道。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

(选自《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有改动)

◆提炼

将一个浅显的、普遍的问题提升到一个深刻的、体现规律的精神层面,就可以使文章的主旨更深刻、新奇。主旨要升华,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少考生不知如何下手。那么,如何升华主题,让主旨深刻、新奇,增加作文的亮点呢?

1.由表及里,揭示本质

如同从沙砾中发掘出闪亮的金子,把一种外表行为或客观存在的事实,升华为内在思想或精神的表达技巧,就是由表及里升华主题的方法。这种提炼,需要我们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如这篇文章,季羡林先生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烦恼的思索、对社会现象的思索、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对生活的喜爱、对人间真情的感触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了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的主旨:张弛结合,斯乃正道。这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由点到面,揭示规律

生活中,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小故事、一句人物的话语……都是写作材料,个性而典型。生活就是由具体的一件件小事、一个个人组成的。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人或事到人类社会普遍规律地揭示主题,就能使作文主旨得到升华,从而变得深刻而新奇,启人深思。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先生以生活中的经历、古今名士的例子,高屋建瓴,铺排推进,提出以真实平和的心态、和为贵的精神面对人生。这就使事例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得到拓展、升华。

3.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世界上的人、事、物之间总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提炼,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通过形象化的渲染,不仅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洞察力,还可创设充满哲理美的境界和氛围。这篇文章中看似不经意的生活题材,却仿佛是带露的鲜花,满目清新。季羡林先生这篇文章的立意以小见大,巧妙对比,并由此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

猜你喜欢
词儿名士季羡林
《世说新语》里的三种名士
我的书斋
听雨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名士雅趣——谈王镛砚铭艺术
咪咪(节选)
本期特训主题 好词儿和臭词儿
战国诸子名士的求功成名之路与学术传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