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校+”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3-10-19 12:19刘子国郭建林张家泉李燕妮张业民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培养目标卓越

柳 山,刘子国,陶 敏,郭建林,张家泉,李燕妮,张业民

(湖北理工学院a.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b.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黄石 435003)

0 引言

在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大背景下,环保产业迎来了新的契机,对高素质环保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1]。但是,常规培养模式下的环保人才在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环节容易出现“脱钩”,一直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2]。自“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纷纷提出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目前,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内的教育学者更多着眼于课程体系本身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3-4]。在OBE理念中,人才培养过程中需重点考虑学生在未来毕业时需达到的能力和水平[5]。因此,地方高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需紧跟地方经济转型特征和企业现实需求,不断修正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持续改进体系,助力人才培养进入正向循环。

本文以OBE理念为基础,以湖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为例,对地方高校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构建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校+”持续改进体系,并重点讨论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校+”课程体系、“双师”“双能”队伍、“校+”平台的“持续改进-过程评价-定期反馈”模式。以期为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仅仅增加了实习实训时间,理论结合实践方面依旧存在缺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培养各方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匹配程度不清楚,尚未基于各方所需对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进行动态调整[6]。对于学校方,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过分侧重于理论体系的传授;对于企业方,主要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容易把“企业教学”简单地定义为企业实习;对于学生方,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把“企业教学”定义为体验生活,另外一种则把“企业教学”定义为学习,需要专人指导,否则无法开展学习。

2)校内外培养的课程体系脱节,未根据校企特征持续改进课程体系[7]。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大气控制工程”等主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校期间仅从理论层面开展学习,在进入企业后,要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再培训,最终呈现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级的优势仅仅在于提前进入企业实习,违背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

3)“双师”“双能”型教师体系构建不完善,未根据人才培养特征改进师资结构[8]。这点实际上也是高校在人才引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重视高学历,且新入职的博士教师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容易形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教学效果欠佳。

4)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建设模式尚在摸索中,未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征及时代背景改进平台建设模式[9]。受现实需求的影响,地方高校缺乏对各平台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的有效措施,且各个企业平台的沟通不足。特别是专业性强的中小型企业共建平台,容易受社会、政策、经济影响,导致培养方案、企业教学场地不断变更,不利于持续开展教学工作[10]。

2 OBE理念下持续改进体系的特征

OBE理念的持续改进机制是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依据教学结果开展改革的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实质是需要打造一套从“评价教学效果机制”到“反馈教学成果机制”,并进行“改进教学过程机制”的评教一体化闭环式、持续式改进机制。

2.1 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重点关注以下2个方面。①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对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学生在课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定性及定量评价,客观地判别课程的完成情况。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判断培养人才在完成阶段的能力是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总体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11]。

2.2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学与用”相互链接的重要纽带[12],核心是能够定期开展分析评价,避免随机调查,增大随机误差。学校需注重同用人各方的沟通和交流,全面、真实、准确地理解社会用人各方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学生在社会实际分工中的适用程度,以及学生在具体岗位的表现情况等。

2.3 改进机制

改进机制是持续改进的最后闭环阶段,核心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问题溯源,切实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现状及用人单位反应的问题源头;②信息渠道,在大量的调研数据间建立信息的传递渠道,以制度为基础保证需要改进的问题能正确地反馈至学院决策层;③再评价,即对改进后的结果进行再评价、再反馈,持续、稳定地开展跟踪调查工作。

3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校+”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致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地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科研问题。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推动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3.1 地方高校“校+”持续改进体系

为切实解决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现存问题,提出以“持续改进-过程评价-定期反馈”为核心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将“校+”各方(地方高校、院校合作共建方、毕业生、行业专家等参与方)融入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中,以此共建“课程体系” “双师双能队伍”及“培养平台”,让“校+”各方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中,制定稳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分析人才培养成果与最初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情况,找出核心问题所在,并持续对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平台建设进行不断改进,使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正向优化循环。“校+”持续改进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校+”持续改进体系结构

3.1.1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

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具体由3阶段组成。①持续改进。细化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并使院校、教师、共建方及学生均能准确理解。为此,首先需由院校、教学院督导及专职教师组建“校+”联合教学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行业形式的基础上,倾听业内“校+”共建方及校友委员会在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所需人才特质,制定符合国家生态环保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教学院部-学生-共建方”的沟通桥梁,提高共建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②过程评价,主要指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培养效果评价,分为“理论+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和毕业目标达成度分析;在校期间,侧重强化理论知识结合工程案例的考核;而在共建方学习期间,侧重考核参与项目中的综合表现能力;在学生毕业阶段,通过专职教师评价、共建方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分析四年内学生所获取的能力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毕业目标要求,并分析差异程度及原因。③定期反馈,分别在学生毕业1年、3年、5年定期对共建方、毕业生及专职教师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否胜任生态环保领域的相关工作,厘清共建方在用人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人才需求变化等。通过以上反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体系。

3.1.2“校+”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3个方面。①持续改进,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立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课程群,以“用”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验、实习、实训占比,激励学生学以致用。②过程评价,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想,减少原有考试模式,以实际案例为主要讲解内容,并以现实工程问题为考核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协作、领导、执行等方面的能力。③定期反馈,同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持续改进体系中定期反馈形式类似,侧重于教学内容、形式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判断是否符合行业需求以及随着行业政策变化,明确如何调整课程群及目标的设定等。

3.1.3“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持续改进

“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的持续改进体系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持续改进,一般可通过3种方式来构建“双师”“双能”教师团队:同“校+”共建方共同选拔“校+”导师作为“校+”教学阶段的指导老师;通过社会招聘直接招募具备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学院部同“校+”共建方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型的年轻教师。最后一种方式最符合教学院部的利益所需,有利于建立专职教师与“校+”共建方的感情基础,建立“学校-共建方-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②过程评价,主要目标是关注所建设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能否满足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考核师资能力,即对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定;考核教学过程,即评定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知识的传递能力、教学过程的组织能力等。③定期反馈,形式同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持续改进体系中定期反馈形式类似。

3.1.4“校+”平台建设的持续改进

“校+”平台建设的持续改进体系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持续改进,核心在于建设满足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合作平台。为解决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多、乱、杂的问题,构建以教学院部、教学院督导及专职教师为主体,由“校+”共建方及校友委员会共同参与的“校+”平台管理委员会制度,旨在整合及管理“校+”合作平台,以统一的形式和制度对各个合作平台进行统筹管理。②过程评价,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建平台所发挥的效果:在教学层面,评价“校+”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软着陆;在学生层面,评价学生通过共建平台在实践阶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课程的完成效果等;在考核层面,综合评价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的领导力、协作力、执行力等。③定期反馈,形式同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持续改进体系中的定期反馈形式类似。

3.2 地方高校“校+”培养模式持续改进体系的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改进-过程评价-定期反馈”的持续改进体系在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已初见成效,包括核心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及实习与基础科研训练一体的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聘请了“双师”型教师,实行学业导师、专业导师、毕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多导师制,分别在学习生活、专业知识、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多方面开展指导,让学生大一期间便跟随学业导师进入实验室学习专业知识,在大二、大三期间跟随企业导师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大四跟随毕业导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校+”平台建设方面,按照先进性、适应性、应用性的基本原则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校+”实习平台群,覆盖水、气、土、固废等环境工程领域主要方向,通过统一的管理和协作,建立“院校-学生-共建方”沟通合作机制,增强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同时,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分析其中的关键问题,定期以电话交流、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与共建方、学生、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反馈人才培养的效果和需改进的问题,不断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

以2020届环境工程专业“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毕业生为例,其成果见表1。依托“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环境工程专业于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湖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在课程建设方面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同时推出了湖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表1 2020届环境工程专业“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毕业生成果

4 结束语

基于OBE理念中的“评价、反馈、改进”的持续改进特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联合地方院校、共建方、毕业生、行业专家等各方力量打造“校+”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建立“校+”持续改进链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评价“校+”各方的授课质量及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毕业后注重定期回访,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及核心问题所在,最终针对核心问题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过程,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在运用“校+”持续改进评价体系过程中,2020届环境工程专业“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取得了众多成果,获得了“校+”各方一致认可。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培养目标卓越
装备环境工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