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下一个“全球艺场”佳士得上海十周年打响秋拍头炮

2023-10-20 08:31雨葭佳士得
收藏·拍卖 2023年5期
关键词:佳士得毕加索藏家

文:雨葭 图:佳士得

佳士得上海拍卖十周年: 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现场

9月23日晚,优雅干练的佳士得拍卖官陈良玲登上拍卖台,她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欢迎来到佳士得上海,今晚我使用的拍卖槌是我们在2013年佳士得上海首场拍卖时使用的拍卖槌,祝大家好运。”正如这把有故事的拍卖槌一样,佳士得承袭以往战绩,也交上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交总额近2.6亿元,其中,“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超过50%的拍品于最高估价成交,巴布罗·毕加索、爱因斯坦、夏加尔、草间弥生、吴大羽等东、西方艺术大师均产生了高价作品;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锐艺术家也纪录频出。

今年是佳士得入驻上海十周年,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十周年,更是中国与全球艺术市场深度融合的十年。从十年前各大艺术机构纷纷“抢滩”,到如今瞄准“全球艺场”的目标,上海这个国际化都市从不甘于人后。

西方艺术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势头强劲

十年前,佳士得携巴勃罗·毕加索《坐着的男人》开启了中国内地的首场拍卖,以960 万元成交,诞生了毕加索首个中国内地纪录;十年之后,另一件毕加索杰作《男子头像》现身上海拍场,以780.2 万元成交。

巴勃罗·毕加索 《男子头像》 成交价:780.2 万元

佳士得落地上海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西并举策略。尤其是在“支持外资拍卖企业拍卖境外征集的1949 年以后去世的部分外国艺术家作品”政策的实施,佳士得的反应速度非常快。2022 年上海-伦敦的联拍中,佳士得将西方艺术大师1949 年前的重要作品首次带给中国内地藏家,并以2316 万元成功拍出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基斯·凡·东根的名作《戴项链的女子》。

佳士得上海拍卖十周年,亚洲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的占比基本对半。除毕加索外,另外带来的2 件夏加尔的作品也有亮眼表现,《夜晚在树上相拥的蓝衣情侣与山羊》以234.9 万元成交,是其最高估价的近4 倍;《乡村春日的花束》以126 万元成交,是其最高估价的4 倍多。

西方当代艺术部分也有不错表现。其中,乔治·康多《绿色天空中的面部构图》以541.8 万元成交;达明安·赫斯特《美丽的直觉 树莓漩涡中的直感魅力、高洞察力与希望》以201.6 万元成交;“70 后”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无题(蓝色背景盆花)》以252 万元成交;“80 后”艺术家莎拉·休斯作品《朦胧》以403.2 万元成交。

莎拉·休斯 《朦胧》 成交价:403.2 万元

最特别的一件拍品当属来自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1879-1955 年)的亲笔签名手稿《新旧场论》。作品以550 万元起拍,最终以937.5 万元的价格创纪录成交。此乃这份手稿首次精彩亮相佳士得亚洲拍场,亦是佳士得首次在中国内地拍场推出西方古典艺术品类。据透露,本手稿花落中国藏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亲笔签名手稿《新旧场论》签名:'A.Einstein' [柏林,1929 年2 月3 日前] 14 页,共12 张,290×229 毫米 成交价:937.5 万元

本刊观点:

随着西方画廊进驻和博览会的热度,以及自贸区的政策优势,西方现当代艺术在上海的分量明显加重。尤其是这几年,上海多家美术馆密集引进西方艺术大师展,为上海本地观众带来国际古典与现代大师的重要作品。这些举动加速了有西方学习背景的中青年藏家了解和购买国际当代艺术品的渴望。爱因斯坦的珍罕手稿与系列西方艺术大师作品收到藏家的热烈反响,即可见中国内地藏家的多元收藏兴趣。他们购买的大多是西方大师的精品或者当代新锐,一是丰富自己的收藏体系;二是希望向国际藏家靠拢,不再局限于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身份。不过,西方艺术品在内地市场的局面仍然只是浅开,它在国内会继续尝试性运作下去。

唱好“双城记”,连接国际

作为本次佳士得上海拍卖十周年系列拍卖之一,这次“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除了在上海拍卖,同步还在佳士得香港艺廊举行,形成两天的联动,以吸引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全球藏家的关注。香港拍卖专场汇集一众探索全球现代与当代艺术史脉络之精品佳作,60 件拍品,总成交额为8698.73 万港元。其中,草间弥生《无限之网 (GGF)》以1671 万港元引领全场,当代艺术巨匠刘野作品《风》以1187 万港元位居本场第二位。

双城联动拍卖的操作早在去年3 月就已经推行过。2022 年3 月,佳士得以上海—伦敦两地联拍的形式重启上海拍卖,整场总成交额达2.2 亿元,创下佳士得中国内地拍卖新高,此举也成为去年再度重启国际连接的有力信号。

本刊观点:

今年佳士得上海拍卖十周年预展在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四地先后举办,同期还举行艺术讲座、对谈、专家导览等精彩活动,可见佳士得的全局经营。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化的发展已经有一定规模,但与西方收藏系统仍有很大距离,尤其是目前在中国内地市场比较火的“70 后”“80 后”艺术家,甚至更年轻的“90后”艺术家,大部分藏家还是以中国内地藏家为主,作品的流通性和未来的成长幅度有一定局限。艺术家、藏家、观众都需要同场竞技和交流,双城联动的拍卖形式可以更好地将中国艺术家引入更国际化的舞台,吸引国际藏家的注意。

草间弥生《无限之网 (GGF)》成交价:1671 万港元

刘野 《风》 成交价:1187 万港元

机构加码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市场

上海是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国际化都市,拥有海派文化的沉淀,与国际接轨也更加前沿和紧密。近年来,因为国际画廊的入驻、举办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带来国际化、开放的浓烈艺术氛围,让“魔都”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坐标之一,自然成为拍卖行关注的重点城市。

除了朵云轩、嘉禾、匡时等上海本土拍卖行,2021 年起又吸引了多家外地拍卖行进驻拍卖。2021 年7 月,中贸圣佳上海首拍斩获2.68 亿元的漂亮战绩;2021 年11 月,华艺国际将新空间落户上海,并举办上海首季拍卖会,成交额超6000 万元;同年,开拍国际也开启了“京+N”的拍卖模式,在上海和杭州分别举行了专场拍卖;2023 年,苏富比将中国内地总部落户上海,并揭幕上海苏富比空间,这为内地拍卖市场带来更国际化的视野与更规范的行业制度。

另据今年6 月公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30 年研究报告》,2022 年全国共有694 家(含暂停资质企业)文物拍卖企业,长三角地区约占20%。其中,上海74 家,仅次于北京,位居中国内地拍卖企业数量第二;长三角地区30 年的平均文物艺术品拍卖份额为19.75%;2022 年该地区市场份额较上一年度再提升了5.8%,为21.53%。

本刊观点:

依托文物艺术品浦东立法的制度创新、社会文物改革试点的实践创新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5 件免税”政策的叠加和联动效应,上海已逐渐成为文物艺术品交易国际化参与的“主阵地”、规模化产业的“集聚地”、市场化经营“首选地”和改革性集成“新高地”,仅仅一个“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每年累计交易货值就已超百亿元。超出预期的咨询量、愈发年轻化的藏家群体及巨大的消费潜力,让各类艺术机构、拍卖行进一步看好和加码上海艺术市场,这些信息都在向外界传递着一个讯号,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市场,开始瞄准“全球艺场”的位置。

猜你喜欢
佳士得毕加索藏家
41亿美元:佳士得2022 年半年报
藏家之友
《梦》和毕加索
藏家之友
Q8 苏富比VS佳士得:巨头战争?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秋拍第二轮:印象派崛起,现当代复苏?佳士得VS苏富比2017秋拍亿元拍品排行榜
藏家之友
伦敦和纽约苏富比、佳士得现当代艺术成交比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