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视阈下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高校为例

2023-10-23 02:54张旭立王传礼何云鹏
关键词:博士生长三角一流

张旭立 , 王传礼 ,何云鹏

(1.安徽理工大学 党委组织部,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造就适应时代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直接影响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国家战略的进展。因而,“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部属高校集中、地方高校较多、办学特色鲜明等优势”[1],优化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意义重大。

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拥有“双一流”高校37所,各校学科特色鲜明,利于学科交叉,具备博士生联培的学科基础;经济比较发达,创造了全国约25%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体系比较全面,科研服务经济发展的范围较广、能力较强,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备博士生联培的经济基础。因而,长三角三省一市应积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协同创新,推动高校联合发展[2],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长三角地区高校博士生联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经济发展程度、开放程度、活跃程度、创新能力等全国最强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截至2023年6月15日,长三角地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66所(占全国16.52%),其中,上海市68所、浙江省109所、江苏省168所、安徽省121所[3],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紧缺专业、交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多家附属医院联合培养医学类博士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多个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理工类博士生,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与多所附属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类博士生等。立足“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学科交叉”等协同教育理念,长三角地区高校积极拓展芯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交叉学科博士生联合培养途径,为新兴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高校博士生联合培养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政府给予的政策倾斜不够到位。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部门贯彻落实“人才联合培养”政策时稍显魄力不足,在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一体化培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干部师资队伍交流发展等方面仍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撑,这是长三角地区高校博士生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次,高校寻求机遇的主动性不够。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主动对标国家重大需求,匹配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求,着力培养新兴产业所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长三角地区高校承担着培养大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但仅靠各自校内教育资源是很难高质量完成这个重任的,需要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汇,主动对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协同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技术难点。在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探索方面,长三角地区高校的主动性稍显不足。

最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意愿不强,对高校支持不够。校企联合培养和校院融合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但大多数企业和科研院所,尤其是以新兴产业为主的企业往往优先考虑先进技术研发、商业机密等方面因素,不愿主动向高校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践平台。同时,企业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在高校受聘为校外导师多为一些荣誉头衔,实际参与指导博士生学术科研的较少,因此所谓的联合培养名不副实。

二、三螺旋理论与博士生联合培养的耦合机制分析

1995年,美国学者亨利·埃茨威科威兹(Henry Etzkowitz)联合荷兰学者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共同提出“官产学三螺旋”创新理念,完整地诠释了政府、大学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内在协作关系。“三螺旋理论的本质是通过大学、产业、政府之间有效的协同互动,促进资源创新不断整合以及整个创新系统的螺旋上升。按照各个螺旋发挥作用的大小,国外学术界逐渐形成政府引导型、产业推动型、大学主导型三种‘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4]三螺旋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明晰了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之间的主体责任,加强了三者之间的紧密协作,对联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注重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三螺旋理论指导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共享资源的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应运而生,“政府与高校之间形成‘人才流’,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信息流’,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知识流’”[5],三方各负其责、共享成果、实现共赢。这种耦合机制(见图1)具体表现为:

1.政府以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导向出台政策,支持校企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参与博士生培养过程;设立重大专项资金,并向新兴产业适当倾斜;推动高校间的交流合作,联合培养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构建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辐射带动地方高水平高校快速发展的联动机制。

2.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联合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有效促进“产教融合”,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协同育人”的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3.企业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践场所,是整个体系重要的落脚点。企业通过对接政府积极攻关国家重大技术难题,通过融入高校构建完善的联合培养机制,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4.基于“项目制”的多主体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可以使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齐发力、共发展。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依托国家需求为导向的重大课题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助于在限定时间、限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产出成果,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成功培养出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优秀博士研究生,为支撑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图1 三螺旋理论多主体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耦合机制

三、长三角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路径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实际,本文认为,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高校与企业应在三螺旋理论指导下构建多主体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耦合机制,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提升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加强政府引导,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政策支撑

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内高校行政主体多元,高校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较大,联合办学存在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破除政策壁垒、出台有关政策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政策支撑是关键。三省一市政府应加强合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研究生教育协同领导机制,通过组建由有关部委、四地相关政府及职能部门参与的对接平台,设立按比例分摊的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引导基金,调控纠正教育资源过度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与区域发展不匹配现象,真正实现三省一市高校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发展。

具体而言,政府应主动牵头,促使校企之间或高校之间按照双方需求及优势互补的原则完成对接。各省市的教育主管单位之间、教育主管单位与高校之间应建立人员挂职交流制;各省市的高校之间,应建立导师流动交流制、科研资源共享制、统一的学分转化认证系统与学科共建基地,不断推进三省一市联合办学走深走实。

(二)构建高校联盟,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搭建优质平台

目前,长三角地区共有“双一流”高校37所,其中,上海市“双一流”高校15所,浙江省“双一流”高校3所,江苏省“双一流”高校16所,安徽省“双一流”高校3所。从表1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不均衡,必须积极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高校要强化沟通协调机制,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别的教育合作,以“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师范类”“职业技术”等为契合点,不断尝试构建工程类高校联盟、师范类高校联盟、医学类高校联盟、职业技术类高校联盟,“在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科学创新研究、学科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进行协同探索”[6],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要充分发挥联盟作用,对三省一市高等教育资源及其创新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和贡献度[7],探索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机制、新路径,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博士交换生安排,加强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基于帮扶机制,建立“双一流”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联盟,是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即,以区域内的“双一流”高校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基础,推进“双一流”高校在长三角区域内设立多个科研教学机构,建立“双一流”高校结对帮扶地方高水平大学机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全方位共享前沿成果,携手打造“双一流”大学。

具体到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加强合作,积极打造研究生教育一体化优质协同发展平台。主要途径如下:一是鼓励各省属高校进一步与中央部委高校、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深度合作,互惠互利,助推各高校共同发展;二是加大慕课等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网络教学与资源共享平台[8],加快优质教育教学网建设,共建长三角高校教育协作发展平台,形成线上终身学习资源数据库,夯实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理论基础;三是根据学科类别,构建同类别高校图书馆联盟,打通长三角高校图书资源库,实现优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文献支撑;四是推进各高校重点实验室跨省市与500强企业建立合作,依靠自身优势,建立健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实践场所;五是加大干部教师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交流任职力度,“通过建立区域高校顶尖人才及名师专家交流与挂职机制,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优质师资力量共享”[9],探索构建区域高校师资队伍联合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新机制,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类干部和教学名师队伍建设路径,助力“双一流”高校优秀师资力量带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三)共建产业学院,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实践基地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的人才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工作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在多主体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把脉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等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产业革命的先行区,唯有从长远考虑,从高层次人才培养着手,探索组建政府主导,高校、企业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联盟,利用各方已有的国家科研学科平台(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等)和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力,依托各自优势联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此举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发展起到助推作用,更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最佳捷径之一。

(四)强化三方合作,实现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三链”融合

应充分挖掘政府、高校、企业各自优势资源,从跨学科育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三方深度合作,实现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有机融合并不断走向深度融合。三方合作实现“三链”有机融合,逐步推动市校级重点产业学院到省部级重点产业学院再到国家级重点产业学院的正金字塔式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建;通过遴选打造芯片制造、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样板产业学院”,示范激励其他学科产业学院发展;通过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完善定期交流机制,不断探索、共享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经验,不断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孵化研发等多种实践育人渠道,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服务支撑长三角区域转型升级为更具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的协同育人示范高地,为其他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成功经验和案例借鉴。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当前长三角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了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在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中的功能,提出了多主体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打破壁垒,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政策支撑;高校间要加强沟通联系,构建校盟,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平台支撑;企业要主动对接政府、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优质实践基地;三者既独立发挥优势,又紧密联系,实现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服务支撑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博士生长三角一流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