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黄河神韵 凝聚民族精神
——论大型舞剧《黄河》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2023-10-24 05:59
戏剧之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舞剧乐章黄河

王 蓓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作为近年来黄河系列歌舞艺术创作中的精品之作,舞剧《黄河》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而且有效促进了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弘扬,将我国的舞剧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黄河》是由著名舞蹈家张继钢编导、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排的一部大型舞蹈史诗。这部五点作品以“生命之河,英雄之河,精神之河”立意,从不同的舞台创作视角展现了黄河儿女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斗争精神。2019 年9 月,舞剧《黄河》在山西大剧院进行了全球首演,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之后,作品依次于2020 年、2021 年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及“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名录,从而也体现出了这部舞剧深厚的创作价值。

一、大型舞剧《黄河》的创作内容概述

舞剧《黄河》共由三个乐章构成,以黄河文明的演进过程为线索,向观众生动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泽润万物的胸怀与气魄,以及黄河儿女抗争自然、抵御外辱、发奋图强的英雄气概。

第一乐章为《九曲黄河万里沙》,取自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以一种夸张的创作手法表现了黄河的曲回蜿蜒、汹涌澎湃。这一乐章共由《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摇篮曲》、《上河》、《拽着黄河走》四段舞蹈构成,多面、立体地展现了人类萌芽时期,黄河儿女英勇奋斗、建设家园、开创文明的生动场景。第二乐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源于诗人李白在诗作《将进酒》中描绘的浪漫意象。这一乐章以抗战名曲《黄河大合唱》为基础配乐,将历史拉回到抗日战争年代,通过《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个部分的动人演绎,展现了黄河儿女万众一心、保卫家园的民族精神。第三乐章为《黄河入海流》,源自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借诗人登高望远中展现的胸襟气魄,表达了黄河儿女积极进取、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本章共有四段舞蹈,其中《红绸舞黄河》展现的是和平年代人们的欢乐和幸福;《黄河滩》诉说的是新时期黄河儿女的美好爱情;《黄河追梦人》表达的是新一代年轻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决心;《船歌》为整部舞剧的结尾,彰显的是中华民族最为壮美、丰沛的精神力量。

二、大型舞剧《黄河》的艺术特征剖析

(一)采用了独特的史诗性质的艺术体裁

史诗是一种严肃、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多以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为主,具有强烈的叙事风格,对于人们了解早期的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格萨尔王传》、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均为著名的史诗。在我国的歌舞艺术舞台上,曾有过《东方红》、《复兴之路》等大型的音乐史诗,而舞蹈史诗的创作难度较大,非常的具有挑战性。而张继钢导演别出心裁,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以一艘在黄河上漂泊万年的独木舟的视角,向观众生动讲述了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由上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沧桑巨变,场面恢弘庄严、震撼人心,使舞剧呈现出了明显的史诗性质,开创了中国舞蹈史诗新的篇章。

(二)刚柔并济的舞蹈语言传递思想情感

舞剧《黄河》的舞蹈设计强调舞蹈本体的回归。编导以一种简化情节、强化情感的创作方式,着力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和情绪把握表达出黄河的力量与柔美,赋予了舞蹈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如,在舞蹈第一章的《九曲黄河万里沙》部分,向观众展现了一群少年身裹泥浆,与黄河融为一体的壮丽场景。他们身姿健硕挺拔、步伐刚健有力,极富原始气息与雕塑之感,将华夏男儿的阳刚之气和生机勃勃的生命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剧的第二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通过一种朴素、直白的表现手法映射出了舞者的思想情感,如觉醒民族的呐喊,似苦难灵魂的低吟,使观众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黄河儿女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以及他们不畏生死、逆流而上、守护黄河、保家卫国的奋斗精神。舞蹈第三章《黄河入海流》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当属《红绸舞黄河》部分,进行了生动的舞蹈创编。激情澎湃、催人奋进的旋律下,一群少女手舞红绸婀娜而来,欢欣雀跃、舒展灵动。这段舞蹈以传统秧歌的语汇为基本素材,没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没有复杂的队形变化,而是以纯粹的舞蹈之美展现了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

(三)伴奏音乐映射出了深厚的民族意蕴

舞剧《黄河》的伴奏音乐主要由交响乐和钢琴协奏曲两大部分组成。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的交响乐部分主要由著名作曲家董乐弦先生担纲,第二乐章选用了殷承宗先生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部分,董乐弦先生十分注重舞剧中音乐形象的塑造,着力实现音乐与舞蹈的高度贴合,体现舞剧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董乐弦先生在舞台音乐创作中采用了交响乐的形式,使伴奏音乐呈现出了庄重的格调及明显的抒情性、史诗性、英雄性特点,不仅与舞剧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呼应,成功将观众带入舞台意境和想象空间,而且与后面的钢琴协奏曲达到了音乐风格上的统一。另一方面,作曲家在浏览了大量的音乐素材之后,提取了山西地方音乐的精髓,使作曲呈现出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凸显出山西特色,为这部舞剧的伴奏音乐增添了深厚的黄河底蕴。

其中,第二乐章中最典型的音乐片段《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由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1960 年,殷承宗先生从原音乐作品中提炼了具有革命性和战争性的音乐内容,结合西方音乐创作手法、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民族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创作了这首由四个乐章构成的钢琴协奏曲。舞蹈编导将这段饱含深情、充满力量的乐曲作为第二乐章的伴奏音乐来描绘黄河儿女与自然、与敌人搏斗的历史事实,使音乐内容与舞蹈内容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有效地补充和丰富了舞蹈的内涵,烘托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舞剧中还巧妙融入了黄河流域民乐的代表歌曲《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黄河船夫曲》,以及山西民歌《春节序曲》,使音乐呈现出了浓郁的黄河地域风格,与舞剧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有效渲染了舞剧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刻画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彰显了深厚的文化魅力。

(四)生动传神简洁而不简单的道具应用

在这部舞蹈史诗的创作中,舞蹈编导张继钢十分注重通过新颖的表现手法提高舞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渗透力,舞台的整个布局也非常的细腻,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效果,所以在道具的选择上也颇具创意。这部舞剧篇幅较长,舞蹈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运用的道具简洁却不简单,仅用一艘船、一块布、几根绳子、几段红绸,便生动讲述了上万年的黄河文明与几千年的民族历史,真正的可谓“大道至简”。比如,在舞剧的开篇,伴随着潺潺流水,一艘在黄河上漂泊了近万年的老船映入了观众的眼帘。它既是展现黄河儿女航行于黄河之上,开拓黄河文明的舞台道具,又是见证黄河上万年历史沧桑的“船灵”,在每段舞蹈的开端,都会以旁白的形式,或温情、或沉重、或激情地将一段段黄河故事娓娓道来。除了“一艘船”之外,舞剧中“一块布”的构思也是十分精妙的。舞蹈编创人员通过对道具不同的放置方式、不同的舞台灯光调度,赋予了“这块布”不同的舞台功能和思想情感,不仅有效丰富了舞蹈语汇,增加了舞剧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巧妙地实现了舞台场景的转换。此外,舞蹈编导在第一章的《拽着黄河走》中,采用了“几根绳子”作为道具,生动描绘了黄河纤夫身负绳索、背水牵滩、逆水行舟的场面,展现了纤夫们的力量与担当,讴歌了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而道具“几段红绸”主要出现在第三乐章的《红绸舞黄河》部分。红绸是黄河流域乡土气息的标志,也是传统文化中喜庆祥和的象征。在我国西北地区,每到逢年过节,总能看到百姓“头戴白羊肚,腰缠大红绸”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在这部舞剧中舞蹈编导将红绸作为道具,形象地展现了黄河人民历经苦难最终迎来幸福生活的欢快景象。

三、大型舞剧《黄河》的文化内涵解读

(一)营造了“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自古以来,受传统文化审美的影响我国的舞剧舞台艺术创作便常常追求“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实”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描述的实物、实景;“虚”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留白部分,即由实物或实景诱发的想象空间。在舞剧舞台创作中,“实”与“虚”之间是相对的,同时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实”为“虚”的基础,“虚”为“实”的升华,二者共同构成舞台艺术作品的意境结构,这一审美特征在舞剧《黄河》的舞台上得到了丰富的呈现。

从三个不同的舞蹈篇章中,舞剧《黄河》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手法,使整个舞剧体现出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蕴。比如,第一乐章《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创作中,以华夏先民与自然抗争、纤夫奋力拉船为“实”,人类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以及中华民族构木为巢、钻燧取火、垦地种粮、游牧渔猎的发展进程为“虚”;第二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创作中,以黄河儿女的保家卫国、顽强抗争为“实”,家国沦丧、生灵涂炭的历史事实下,黄河儿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为“虚”;第三乐章《黄河入海流》中,为庆祝胜利“红绸舞黄河”为“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追梦为“虚”;整部作品来看,黄河儿女的血肉之躯为“实”,薪火相传的黄河精神为“虚”。可见,在这部舞蹈史诗中,舞蹈编导通过“虚”与“实”的恰当交织与融合,塑造了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母亲河黄河所蕴含的气节和力量,以及不畏艰险、大义勇为的黄土高原情怀。

(二)营造了“似与不似”的艺术境界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先生的这句名言被众多艺术家视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而在舞剧《黄河》的创作中,也充分体现了“似与不似”的创作理念。舞蹈编导张继钢摒弃了利用LED、干冰等现代手段塑造黄河形象的方式,而是通过充分利用“一块布”,写意地展现出了黄河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内在神韵。张继钢曾在采访中分享过他的构思,将这块布用线扎起来再延展开,使之呈现出明显的褶皱,视觉上看便是“黄河”;将这块布平置于地面,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之下,可以呈现出明显的凹凸性,犹如浮雕一般。此时,这块布既是黄河,又是黄土高原;舞者拉动这块布,仿佛是在“拽着黄河走”,极具艺术美感;将这块布立起来,又呈现出了油画般的质感,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与气势。编导通过这种创作手法,塑造了多维、立体的舞台空间,不仅展现出了恢弘壮丽的黄河气象,而且有效延伸了舞蹈的表现力,巧妙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

四、结论

总而言之,黄河文明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以黄河文明为创作底蕴的舞台作品,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舞剧《黄河》是山西籍编导张继钢老师对黄河文化和舞蹈艺术数十年深刻思考、感悟与积淀的结晶,对于黄河精神的弘扬、当代舞剧的创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的时期,文艺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创作出更多彰显黄河时代价值的艺术精品,引领观众感受黄河底蕴,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力量。

猜你喜欢
舞剧乐章黄河
百科全书舞剧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舞剧《瑞鹤图》剧照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