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框”诞生记

2023-10-24 16:22田咪
军工文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巴方巴基斯坦加工

田咪 黄 英

2017 年4 月27 日,温江机场,“枭龙”双座战斗教练机首飞成功。那一天, 现场人头攒动,26 分钟的飞行,地面人员的目光紧紧跟随,那些炙热的眼神里,有一份是来自技能专家张川的。

看着“枭龙”双座机翱翔蓝天,张川心里说不出的感慨。入厂近30 年,张川参与了“枭龙” 系列战机部件生产制造,从“两框两梁”到“巴基斯坦首框下线”,再到“枭龙双座开铆”,枭龙的成长也伴随着张川的成长,其中的艰辛与喜悦,他都无一不深刻地感受过。

最让张川记忆深刻的,是千里之外的那次“首框”诞生。

2011 年岁末,厂区附近已年味渐浓,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即将来临,张川计划下班后去打点年货,主任师崔雅文却在这时找到他。“张川啊,有个难事,你得去办!”

远赴千里之外,去到异国他乡,在生产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条件评估和技术铺垫准备,完成“枭龙”首框加工任务。张川很快理解了这件所谓的“难事”,但难事,他是从来没有怕过的。从学徒到加工中心高级工,从技师到高级技师,一路走来,张川靠的就是他那不怕难、敢啃硬骨头的劲。

在接到任务后,张川心里还是感到了压力。数控加工毕竟不同于传统加工,不仅要掌握数字化技术,还包括程序的应用、编程的规则、工艺方案,这些都要掌握才行,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对方的工艺素养,还要克服条件上的不足,推进工作的开展,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你经验丰富,是带队的首选,但这次出差时间可能有点长, 家里面要沟通好,能不能去,明天再说。”崔雅文说道。

“去,不仅要去,我还要带着好消息回来!”

2012 年1 月17 日,首批成飞数控赴巴人员——首框团队一行十人抵达巴基斯坦。

进场第一天,项目负责人崔雅文就带着张川一行对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这次来的人虽然不多,但工艺、测量、设备维修,包括钳工以及辅助加工各个层面上的人都配齐了,而且还都是精兵强将。合理的排兵布阵,才能让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来到巴方数控厂,看着宽敞明亮的厂房和崭新的设备,一同前来的团队成员松了一口气。“巴基斯坦的条件也没有大伙儿想的那么苦嘛,看来我们能早一点收工回家了。”可是张川却望着这崭新的设备开始发愁。设备的利用率低到几乎没有,操作人员操作设备可以现学,可是缺的配套设施,短时间想要凑齐可就难啊。

顾不上新环境的不适和时差的影响,团队成员放弃休假,着手做好开工准备。张川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对巴方设備硬件基础条件清理当中,检查工装情况、调试试切、测量参数,马不停蹄, 一切为了首框的顺利开工。

很快,大伙儿就体会到了,在这里搞生产,跟“家里”不一样。

突然的断电,让守在数控机床前正盯着零件加工轨迹的张川心里惊出一身冷汗。对于数控加工来说,一旦停电,系统就有可能崩盘,对产品质量,也会造成难以预计的风险。而旁边的“徒弟” 却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用肢体语言向张川表示着“无可奈何”。首框团队立即组织开展应对措施,详细复盘操作过程。

“零件怎么样?”

“运气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抓紧制订应急预案,确保后续突然断电造成的影响。”

万事开头难,张川带着首框团队,一边克服动力设施、设备硬件、加工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一边用传统的“传帮带”模式, 为“徒弟”传授经验,做出示范。

因为语言的沟通不便,“徒弟”又常常理解不了工艺流程, 团队花了很大精力去做培训、建流程、造方案。无论是设备运行方案,还是零件的加工制造流程,都必须结合巴方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有时甚至要完全推翻现有的工艺方案,根据巴方的特点, 重新设计、重新编写。

仿佛“沙漠里面起高楼”,张川深知,作为首框团队的他们,有着特殊的使命,“打头阵”“趟新路”,首框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它不仅能帮巴方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更会加强巴方对中国航空工业的信任——你相信我,你跟着干,你就能干成!

在巴基斯坦的日子,常常忘记了几月几号, 关于日期,就只剩下节点前的倒计时。在连续吃了半个多月的鸡肉、洋葱后,张川托他巴基斯坦的“徒弟”买来了肉和菜,又张罗着大家借来盐和调料,赶在首框零件下线前,团队一起包了一顿饺子。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在欢声笑语中, 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忙完一天的工作,稍有空闲的时候,张川便会拿出他的记事本,把一天的工作、生活做好详细的记录,生活住宿方面的小贴士、设备加工过程遇到的突发事件、经协调解决的问题等内容, 他都细心分类整理,为后续即将赴巴的同事们提供更加全方位的参考。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好消息从巴基斯坦传到了成飞——前机身C 型框首件加工完成了零件测量,这标志着“枭龙”飞机首件大型整体框在巴基斯坦的加工工作顺利完成!

“首框”顺利诞生,不仅展示了成飞首框团队的高效率、高技术,以及勇克难关、敢打硬仗的精神,更是为祖国、为航空工业赢得了荣誉。

如今,距离“枭龙”01 架首飞已过去了20 年, 作为经历“枭龙”许许多多重要节点的张川,也不能完全记起那些点点滴滴。但历史会记得,蓝天会记得,每一次“枭龙”冲向云霄,都是在向世人宣告,这是中巴共同浇灌的友谊之花,更是航空人用“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铸就的钢铁之鹰!

猜你喜欢
巴方巴基斯坦加工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印度“状告”巴基斯坦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中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巴基斯坦下调风电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