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勇:火箭总装“零问题”

2023-10-24 16:50王冰
军工文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总装火箭培训

王冰

“能干总装是我的幸运。”1995 年,因工作需要,吴勇从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机加车间调到总装车间,自此便开始与火箭、重点型号产品“朝夕相处”。二十余年如一日,他坚守在总装岗位,从一名装配工逐渐成长为装配班组组长、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岗位在变化,他对产品质量的敬畏、对“零问题”的追求从未改变。

北斗导航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国家重点型号产品飞行试验…… 多年来,吴勇带队总装的一发发承担着国家重大任务的产品,不断取得圆满成功,在航天强国画卷绘就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入行第一课,将“质量”二字刻于心

“每天早上把工具清点一遍。”

“点工具干什么?”

“如果数量不清楚,万一掉一个进产品里,就察觉不了,会出质量问题的!”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吴勇回忆起刚进总装车间那段日子,带他的师父们给他上的第一课就与质量相关。

“传感器应该怎么装?”“螺钉拧到什么程度?” 每次操作前,师父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要求他把所有环节说明白、讲清楚才能上手。“在技校学习的大多是钳工基础知识,没有专门针对火箭总装的,那时感觉特别陌生。”吴勇说道。

于是,他开始持续学习,规程、图样、各种专业书籍一个不落。“动力系统管路安装、检测,仪器电缆安装、防热,质量质心测量,装配系统非常大,涉及多方面。每一步都要真正了解透,操作规范了,才能保证产品装配质量。”越学习、越了解,越明白师父们强调的质量在工作中有多么重要。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吴勇将“质量”二字深深刻于心中,落实在每一次装配操作中,不断提高产品装配质量。

火箭二级前后箱因产品变形量大影响对接,他自创滚动挤压法,不仅将产品的合格率提升到了100%,还将同类产品的总装效率提升了50%;产品自动对接驾车在研制时只有单箱支撑对接,没有考虑整件存放的有效载荷重量,满足不了实际应用需求,他与工艺人员沟通后, 及时调整设计,满足了后续总装对接……

像这样为保证质量而想方设法的事例,在吴勇的工作中数不胜数。二十余年里,他以保质量为前提,解决了装配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做到了经手产品无一质量问题。

产品质量用生命去守护

“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这句话于吴勇而言不仅是铭记在心中的质量观,更是值得他用生命去捍卫的事情。

2006 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氧化剂加注活门出现故障无法关闭,10 名抢险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更换新活门,保障了火箭顺利发射。吴勇就是这“凉山十勇士”中的一員。

“第一次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抢险工作。当时事发突然,现场环境恶劣,温度高,四氧化二氮遍布四周,十分危险。”提起当时的场景,吴勇的神色格外严肃。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时刻,吴勇和抢险的同事们评估现场环境,制定预案和流程,六进六出舱段,历时约2 个小时, 最终完成活门更换,成功化险为夷。

“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大家都义无反顾。”吴勇事后回忆说。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抢险, 吴勇更加知道火箭质量是多么重要,对“质量是生命” 的理解,不再是简简单单这五个字。也是从那一刻开始, 他更加坚定了要用生命去守护质量的决心。

2012 年,距离上次抢险6 年后,吴勇又一次临危受命, 执行抢险任务。当时,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传感器突发问题,需要更换,但拆卸起来十分困难。

吴勇接到任务后,做了大量试验,全面思考可能发生的情况。到达现场后,他钻入箱体内,与同事们奋战十多个小时,成功更换了温度传感器,解除了险情,保障了火箭成功发射。

抢险结束了,但吴勇并没有结束自己的工作。他总结抢险经验,编写的《运载火箭常温推进剂泄漏排故方法》还收录进《火箭院装配绝技绝招案例汇编》中,为后续处置类似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将质量具化为总装操作的一招一式

质量放在心上,更要抓在手上。吴勇将质量具化为总装操作的一招一式,确保产品总装“零问题”。

“一次就做好,是我的工作目标。”干活前,除了提前准备所需的工具、零组件、耗材等,吴勇总是习惯多回顾几遍操作流程、一体化文件要求,一一识别出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着重关注其中的易错项目和不可逆操作,保证一切都弄清楚再操作,确认操作没问题后才转入下一阶段。“要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每个总装环节,才能生产出质量一流的精品。”吴勇坚定地说。

“氦质谱检漏数据出现什么情况属于超标?”“怎么包覆属于合格?”……工作之余,吴勇还将总装操作中的风险点,专用设备、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等梳理出来, 制作成了标准课件,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

“万无一失”是吴勇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日常工作里要求组员达到的标准。操作时需要注意什么?关键点有哪些?每次班前会,强调质量安全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自己反复讲,他还会让组员们交流操作的风险点和流程,有来有往,加深大家印象。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还会召集各岗岗长,及时反馈当天的工作情况, 绝不让问题过夜。

在总装现场,他更是喜欢“多说”“多动手”。看到年轻组员,他“多说”安装技巧和操作习惯;看到一些特殊工作和关键地方不到位,他“多动手”示范,指导大家,确保质量安全。

在这种严要求下,吴勇曾带领团队仅用15 天就高质量完成一发产品的总装工作,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带出一支以质量为核心的团队

“我们都是总装行业的一分子,要做好整发产品的装配,每名总装人员都必须严慎细实、全力以赴。”吴勇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做好总装的同时, 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教学培训, 将总装的技能技巧、对工作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传递给一批又一批总装人员。

“要让培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大家的装配质量与效率。”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作为院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吴勇在教学中考虑的东西更多了。从最基础的装配技能培训;到“六维度”教学法,针对班组不同水平段的组员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再到现在的生命平衡轮培训法,对车间总装人员理论、技能、担当、能力等10 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他不断改进培训方法,扩大培训范围,让更多总装人员受益。

“不管是工作还是培训,师父都非常严肃、非常严谨。”张同德是车间第一批岗长指挥班的学员。在吴勇的教学中,他不仅对指挥要素、风险点识别要素、大部段对接等专业知识有了更系统的掌握,还更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岗长的职责:要把质量紧紧把控在手中。

也正是在吴勇的培育下,一支以质量为核心的总装队伍逐渐强大起来。去年,他率领团队完成了国家重点型号产品总体装配工作,形成新领域总装技能规范,实现新领域总装技术和技能零的突破,为多系统集成总装领域开拓新的发展机遇奠定了总装人员的基础。

“从北京总装到天津做试验出厂再到去发射场,产品没有发生任何磕碰,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回忆起整个过程,吴勇神情很激动。

“这次的型号产品新,而且外部结构‘娇贵’,怕磕怕碰,做任何操作首先想到的都是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为保证装配质量,吴勇将工作安排细化到人,利用班前会、大型吊装交底会等,将操作重点、风险点灌输到位。

针对总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吴勇带领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产品尾部结构新,原有吊具不适合安装,他带领团队根据结构特点,设计出专用工装;有效载荷对接时, 由于产品复合材料存在变形量,导致几次对接都没有成功,他带领团队经过4 天4 夜反复修配,保证了产品满足安装要求;此次总装的电连接器大部分是新型产品, 原来在火箭上没有使用过,他请教兄弟单位技能大师, 组织队员进行培训学习,圆满完成了2000 多个电连接器的安装工作;他和团队还设置了产品进出检查监督制, 防止多余物的产生……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的背后,一支操作质量过硬的总装队伍越发成熟起来。

“以前一发运载火箭进行多媒体确认,也就1 万多张照片,这次新型号产品总装,我们一共拍了4 万多张照片。”这每一张照片,都印证了他们对质量“零问题” 的执着追求。

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扎根总装岗位二十余年,吴勇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我只是在干我们这代人该干的事。为航天强国建设奉献,值得!”

(作者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总装火箭培训
质量检验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总装多余物预防与控制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集装箱正面起重机总装技术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